魏星 葉仁文
摘 要:隨著煤礦乏風瓦斯利用技術的發展和推廣,我國煤礦瓦斯治理工程正向零排放的標準進發。本文主要分析了煤礦乏風利用技術的必須要和可行性,同時闡述了煤礦乏風利用技術的發展現狀和問題,僅供參考。
關鍵詞:煤礦瓦斯;資源綜合利用;乏風利用技術;現狀和問題
1 乏風利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1 乏風利用的必要性
①環境保護的需要。如果煤礦乏風能夠全部實現綜合利用,將大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效促進我國二氧化碳減排任務的完成,環保效益十分明顯;
②煤礦安全生產的需要。實施煤礦乏風利用項目可以有效地處理乏風,實現清潔排放,獲取減排和節能收益,改變煤礦通風只支出沒有效益的局面,既達到了安全生產的目的,又能獲取了經濟效益。因此,實施乏風利用必將有力促進煤礦通風的積極性,有力的推進煤礦安全生產[1]。
1.2 乏風利用的可行性
①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天然氣利用政策》(發改委[2012]15號令)鼓勵煤層氣就近利用(用于民用、發電),并鼓勵地方政府出臺如財政、收費、熱價等具體支持政策。開展乏風利用可有效利用乏風中的熱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促進國家節能減排指標的完成,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②技術可靠。通過使用國產乏風氧化技術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我國相繼在山西、陜西等地建設了多座乏風氧化示范項目,取得了乏風氧化裝置運行的技術經驗,并儲備了一批專業技術人才,為乏風氧化裝置的推廣和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2 乏風利用技術發展現狀
2.1 熱逆流氧化工作原理
反應器兩端是石英砂或陶瓷顆粒構成的熱交換介質層,熱交換介質層中心裝有電熱元件,反應器周圍有較好的絕熱層。操作過程中首先將蓄熱陶瓷氧化床加熱到甲烷氧化溫度(1000℃),煤礦乏風以一個方向流入氧化床,氣體被蓄熱陶瓷加熱,溫度不斷提高,直至甲烷氧化、放熱。氧化后的熱氣體繼續向前移動,把熱量傳遞給蓄熱陶瓷而逐漸降溫。隨著乏風氣體的不斷進入,氧化床入口側溫度逐漸降低,出口側溫度逐漸升高,直至氣體流動在控制系統控制下自動換向。
2.2 工作過程
氣體(排風瓦斯/乏氣)與固體(熱交換介質)在反應區進行熱交換,氣體受熱達到瓦斯燃燒所需溫度,發生氧化反應(燃燒),放出熱量。一個循環包括兩次風流轉向,所以,每一次轉向稱為半循環。在第一個半循環中,閥1、4打開,閥2、3關閉,風流從反應器底部流向頂部。經過一段時間(主要由反應生成的熱量確定),閥2、3打開,閥1、4關閉,風流從頂部流向底部,完成另一半循環(圖1)。開始運行時,電熱元件對熱交換介質進行預熱,使之達到反應所需溫度(約1000℃)。在第一個半循環中,回風流以常溫通過反應器,由于熱交換介質層中心溫度達到引燃瓦斯所需溫度,發生氧化反應。
2.3 構成
乏風安全氧化發生器由一個鋼制容器組成,內部是陶瓷床,加熱元件位于陶瓷床中央。由于采用的是箱式標準化設計,所以很容易擴容、搬遷到其他風井重新安裝也很容易,可以根據礦井的生產需要而移動。
如果甲烷濃度低至0.1%,仍然可以運轉而不需要補充額外的能量。如果甲烷濃度高于0.1%,就可以從系統中回收熱量并產生諸如熱水、過熱蒸氣等,然后利用蒸氣來推動汽輪機發電。該系統氧化甲烷的效率高達98%,最終將甲烷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
2.4 取熱方式
目前的主要取熱方法是將換熱器布置在氧化床高溫區附近,通過換熱器,將甲烷氧化產生的熱量用于生產飽和蒸汽或過熱蒸汽,再進一步用于發電、供熱、制冷等。
3 存在的問題
國家對乏風利用政策扶持力度不夠,乏風綜合利用尚未引起廣泛重視。一是隨著煤礦開采深度增加,井下地質條件日趨復雜,瓦斯防治成本持續上升,治理難度越來越大。二是隨著物價上漲及生產材料、人工等費用快速增長,現有扶持政策激勵效應日益降低,煤層氣產銷價格倒掛現象突出,即使享受財政補貼,煤層氣企業仍無法盈利。三是煤炭和煤層氣協調開發機制不健全,礦業權交叉重疊問題在一些地區依然存在。一些煤層氣勘探開發項目與煤炭開采缺乏溝通協調,給煤礦安全生產帶來隱患。四是低階煤、深部煤層氣勘探開發技術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難以滿足大規模開發需要。
4 結語
煤礦乏風利用技術是是煤礦治理的重點和難點之一,也是多學科相互交融的復雜系統工程,其技術的工藝水平要結合地區煤礦的實際情況進行改良,從而進一步滿足相關地區的技術要求,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要結合煤礦資源的綜合利用情況,進一步豐富技術經驗,提升工藝技術水平,確保資源有效合理的利用。
參考文獻:
[1]馬磊.煤礦乏風瓦斯利用技術概況[J].山東化工,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