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明
摘 要:四氯乙烯作為一種干洗溶劑,具有去油污性強等特性,在干洗業已成功使用了60多年,被洗衣界公認為比較好的干洗溶劑。然而,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對各類生活用品的副作用越來越重視,因此,四氯乙烯也開始受到廣泛關注。四氯乙烯是一種不易燃燒的無色透明液體,有刺激和麻醉作用,可經過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吸收。長期過度暴露會產生乏力、眩暈、惡心、記憶力差、手腳顫抖、視力不良及手指麻痹等癥狀;皮膚反復接觸,可致皮炎、皮膚脫落和濕疹等癥狀;過度接觸可造成肝損害。
關鍵詞:干洗服裝;四氯乙烯;殘留量;釋放
1 四氯乙烯干洗原理
用PCE干洗含有油污污漬的衣物時,洗滌體系中存在三種分子間的作用力,即污漬內的分子間作用力A、干洗劑內的分子間作用力B、干洗劑與油污分子間的作用力C,如圖1所示。當C大于A時,污漬才能溶解并擴散到溶劑中去,當油污分子被足夠數量的干洗劑分子包圍時,污漬就會脫離衣物被干洗劑溶化,達到去除污漬的目的。
2 四氯乙烯檢測方法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主要檢測技術為分子光譜分析技術中的紅外光譜、紫外-可見分光光度。及色譜分析技術中的氣相色譜、高效液相色譜以及質譜技術等。針對于PCE的各項性質,最優選擇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對樣品中的PCE進行檢測分析。單獨使用GC很難同時檢測不同的化合物而不受到基質的干擾,而利用GC-MS中的提取離子色譜、選擇離子檢測等技術可準確檢測質量數,提高串聯質譜及離子的選擇,可提高信噪比,全面分離色譜峰。GC-MS的四級桿質譜儀結合電子轟擊法可用于揮發性、半揮發性和極性化合物的測試,是應用最廣泛的生態紡織品檢測方法。GC將待測樣品分離后直接導入MS進行檢測,省去了樣品制備轉移過程,控制送樣量的同時,還減少了樣品的污染,滿足MS對樣品單一性的需求,極大地提高了定性定量的效率。
3 干洗業PCE對從業人員健康的影響
國外報道在工作中工人接觸1.57~2.6g/m3,有疲勞、腦暈、惡心、酩酊感,7人中有3人是肝功能異常,3人BSP試驗異常,2人血清蛋白組成改變,1人腦磷脂膽固醇絮狀試驗陽性,國外學者報導用小鼠試驗證實,PCE的70%進人體內,暴露結束后70%的PCE從呼出氣中排出,20%的代謝產物從尿總三堿化物排出。據早期報道,23名男性志愿者,年齡18~35歲,在PCE濃度為74.03mg/m3染毒柜內吸人PCE8h,測定志愿者在PCE接觸間呼出氣中PCE濃度,發現吸入1h后呼出PCE濃度可達14.8~22.21mg/m3,8h為37.01~44.42mg/m3,表明PCE很快通過呼吸道吸收,并以原形呼出,同時還發現在PCE接觸后40min,呼出氣中PCE濃度已降到7.4mg/m3以下,表明PCE很快通過呼出氣被清除。國外學者報道6名志愿受試者接觸PCE濃度560~880mg/m3,僅僅觀察到眼睛刺激癥狀,1400mg/m3濃度起,觀察到可逆性的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其癥狀隨濃度增高而加重,主要表現為頭昏、嗜睡、頭痛、惡心、疲勞、共濟失調等。
4 衣物中四氯乙烯殘留釋放模型研究
Mohamed等主要對針織面料的PCE揮發現象進行實驗模擬并建立數學模型。Guo綜合闡述了不同室內空氣質量參數及其模型,多模塊中的建材VOC氣體散發模擬與干洗材料中PCE的揮發情況相似。研究主要從濕度、溫度、風速三個方面探討對干洗后衣物中四氯乙烯揮發情況的影響,分為密閉環境與開放環境兩個模塊。溫度與濕度可用VOC立方環境倉進行實驗模擬探究。建筑室外的風速環境是城市微熱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復雜性,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地表風速與風力等級不同,需要通過轉化進行模擬,風速對濕度還有一定的影響, Huang等分析了材料的對流傳質阻力,但發散末期的誤差過大;Yang等利用數值求解降低誤差,但無法對復雜模型進行分析;Xu等研究了對流傳質阻力和污染物濃度的共同影響,利用杜哈梅爾法對其解析,考慮了材料散發和室內污染物濃度的耦合關系,但結果沒有普遍性;Wang等研究了單層均勻材料的雙面散發模型,利用格林函數求解,并分析了非均勻VOC和對流傳質阻力,但忽略了擴散效應的影響。
5 結束語
總之,正逐步被無害環境的綠色技術替代。對干洗業生產過程和服務內容采取針對措施,減少污染、降低消耗等,減少職業病危害因素,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就業前和就業中健康監護,預防急、慢性PCE職業中毒事故。最終在政府法規、市場力量、公眾壓力綜合作用下,并隨著干洗技術的不斷發展,干洗行業將選擇綠色戰略,推進綠色技術創新,實現真正的綠色干洗,達到保護環境、預防職業病危害的真正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懿丹.干洗服裝中四氯乙烯殘留量檢測及環境釋放行為的研究[D].浙江:浙江理工大學,2018.
[2]服裝干洗業中四氯乙烯的職業危害及防護方法[J].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2008(0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