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幸 管懷錦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種子管理站 226600)
何一煜 吳海鵬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種子公司 226600)
江蘇省海安縣耕地面積達5.5×104hm2,茬口以稻、麥兩熟為主,常年稻、麥種植面積均為3.0×104hm2,稻、麥種子供應總量約為5.50×106kg。近年來,受農業服務體系深化改革和新一輪農業經營主體變化的影響,海安縣良種推廣應用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筆者經調查研究,對海安縣良種推廣應用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依此提出相關解決對策,以期促進海安縣種業持續健康發展、助推海安縣現代農業建設。
1.1.1 種子質量監管能力不斷提升
自2003年海安縣種子站實行事企分開以來,全縣種子管理體系不斷完善,機構設置更到位,管理職責更明確,制度保障更完善,全縣種子質量監管能力得到不斷提升。例如,通過省級農作物種子監管服務項目的實施,海安縣種子質量檢測設備得以更新,種子質量檢測能力不斷提高,2016年通過了農業部舉辦的PT13-2016輪次種子檢驗能力驗證;在省農委組織的縣域種子市場秩序評價中取得了第8名的好成績。
1.1.2 農作物品種的試驗展示能力不斷增強
近3年來,全縣共引進、試驗、示范展示稻、麥、玉米、油菜等大宗農作物新品種245個,通過觀摩、考察篩選出各類農作物接班品種13個,并在大面積生產上進行推廣應用,其中小麥新品種有“揚麥23”“揚麥25”“鎮麥10號”“鎮麥12”“華麥5號”等;水稻新品種有“南粳9108”“南粳52”“南粳0212”“揚粳805”,其中“南粳9108”已成為海安縣水稻當家品種,為海安縣優質大米的品牌創建做出了貢獻;玉米新品種有“蘇玉30”“中江玉6號”等;油菜新品種有“灃油737”“凱育09”等。
2003年開始,海安縣建立了以縣種子公司為主、原農資公司和新發展的個體經營戶為輔的“一主兩輔”供種體系。該體系的建立,不僅穩定了全縣稻麥種子供應的大局,確保了優良品種能及時在大面積生產上的推廣應用,還使個體種子供應成為了全縣種子供應的重要補充。
縣種子公司以38個鎮級供種單位(鎮農業服務中心)為核心、199個村級供應點為基礎,形成了縣、鎮、村三級種子連鎖供應網絡,覆蓋全縣種植稻、麥的每個村組。連鎖供應以縣種子公司負責種源供給,各鎮負責種款預收和種子調運,采取預約訂種與零售相結合的供種模式,經多年磨合,形成了以下3種供種模式:(1)村供。全縣共有108個村級供應點,由專職的村農資供應人員(78個點)或村分工干部(30個點)向農戶收取種子預約訂金并發售種子。(2)鎮供。全縣共有65個村級供應點,由村分工干部向農戶收取種子預約訂金,種子在鎮級供應點統一由鎮農業服務中心發售。(3)鎮村聯供。全縣共有26個村級供應點,由村干部向農戶收取種子訂金,種子由鎮農業服務中心派人與村干部一起入村統一發售。
全縣個體種子供應戶共有59家,主要分為兩條線:一條是以海陵種子經營部為龍頭,基層供應點以原供銷系統農資經營部改制下崗人員為主;另一條是以墩頭鎮慶豐種子店為龍頭,基層供應點以種子法實施后發展起來的個體經營戶為主。目前,個體種子經營已成為全縣玉米、油菜和蔬菜種子供應的主渠道。
隨著新一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海安縣農業服務體系也進入了深化改革階段,鎮農業服務中心事企分開,農資經營服務由原中心企業人員負責,改制后原村級農資供應點也不再受鎮農業服務中心約束,可發展成為獨立的經營門店。海安縣各鎮的種子經營門店情況統計見表1。

表1 海安縣各鎮種子經營門店情況分析
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變化,使良種推廣應用由千家萬戶被動接受品種向農場主自我選擇品種轉變,種子供應不再單方面由種子供應者決定,而是作為種子使用者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能對種子市場產生很大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由表2可知,全縣368戶種植大戶,自購白皮袋種子的大戶為168戶,占45.7%;自留種的大戶為46戶,占12.5%;到縣種子公司購買包裝種子的大戶為154戶,占41.8%。

表2 海安縣各鎮種植大戶購種情況分析
海安縣種子管理體系面臨諸多問題,具體問題為:(1)技術隊伍薄弱。縣種子管理站在編人數5人,但在崗的僅有3人,且1人即將退休,其他2人也將在5年后退休;由縣農科所并入縣種子管理站的2名編外人員,僅有1人在40歲左右,另1人也將在3年內退休。(2)鎮級種子質量監管偏失。部分事企分開的鎮農業服務中心人員仍以其他形式參與種子經營活動,繼續同時扮演“裁判員”和“運動員”的角色。(3)缺乏有效的縣、鎮上下聯動機制。鎮農業服務中心在處理種子質量糾紛時,往往只扮演“傳聲筒”的角色,不加甄別,使很多并非因種子質量而產生的問題全部匯集到縣種子管理站。(4)各鎮農技人員對新品種的了解不夠深入。有的鎮級農技人員由于自身對新品種的特征特性及相關栽培技術缺乏深入的了解與研究,導致良種與良法不能同步推廣,增加了種子使用者在品種選用上的盲目性。
主要表現在:(1)縣種子公司的地位逐步下降。隨著縣農業服務體系改革的深入,縣種子公司的主渠道地位逐步下降。由表3可知,縣種子公司2015—2017年3年平均水稻和小麥種子供應量分別為1.33×106kg和2.05×106kg,比2012—2014年3年平均供應量分別下降25%和40.9%,市場份額也分別由76%和89%下降至62.7%和75.6%,這對主推品種的推廣應用帶來了負面影響。(2)品種多雜亂現象再次抬頭。由于種子經營門店數量的迅速增加,加上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亂引亂調,全縣稻、麥品種多雜亂現象有所抬頭。例如,有的個體種子門店擅自推廣不適宜本地種植的“金粳818”,有的種植大戶盲目引種“蘇香粳100”“南粳46”等中熟晚粳品種,種植這些品種一旦遇到特殊的氣候條件,將會嚴重影響水稻產量,給農業生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另外,隨著種植大戶自購種比例的增加,從表面上看是降低了生產成本,但在保障種子質量和確保備種數量上存在安全隱患。(3)供種人員素質不高,且老齡化現象嚴重。縣種子公司現有職工9名,僅1人是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對2017年已注冊的188家種子經營門店進行統計,門店負責人年齡在40歲以下的僅有9人,占4.79%;年齡在40~50歲的有40人,占21.28%;年齡在50~60歲的有90人,占47.87%;年齡在60歲以上的有49人,占26.06%,其中年齡最大的達79歲。這些負責人絕大多數不滿足新種子法中有關種子備案經營的新規定,也不能獨立操作電腦進行網上備案,給種子管理和執法帶來了很大難度。(4)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難度較大。麥種包衣技術是防治小麥紋枯病和培育壯苗、省工節本的新技術,已在本縣堅持推廣應用20年,但有的種植大戶認為包衣種子價格偏高,便不愿使用包衣種。另外,種子企業的銷售風險也較大,一旦包衣后無法銷售即會全部報廢,經營風險進一步加大。(5)種子價格體系被打亂。如2017年秋播麥種因種子貨源充足,各家農場種子大甩賣,部分種子批發企業后期被迫以進價甚至低于進價出售種子,從而造成嚴重虧損。

表3 2015-2017年海安縣各鎮稻麥種子經營情況分析 (單位:×104kg)
(1)氣候因素的影響。2015、2016年連續兩年海安縣在稻麥種子收獲期間遭遇連續陰雨天氣,造成稻、麥種子數量嚴重不足,大面積生產上需要的優良品種的種子數量更是嚴重短缺,像“寧麥13”這種準備控減甚至淘汰的品種也被迫應用。2017年氣候較好,種源充足,種子使用者在選擇時購買價格偏低或經銷商所謂的良種,造成種子市場十分混亂,全縣優質種子供應數量大幅下降。(2)良種與良法配套應用的影響。隨著品種更新速度的加快,很多種子使用者往往在不了解新品種特征特性的情況下盲目使用,造成良種推廣后沒有良法配套,不能在大面積生產上發揮新品種應有的作用。(3)“良種”品種數量井噴的影響。有的種子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份額,盲目推出一些不是良種的“良種”,從而使市場中“良種”出現了井噴式增長的局面,增加了種子使用者的選擇難度。
補貼支持是減輕種田大戶物化成本、化解種子批發企業經營風險的關鍵。在全縣有效落實良種補貼政策,不僅能有效控制大戶亂引亂調種子的現象,化解種子批發企業備種數量的風險,還能有效提高專用品種專用出售的種田效益,提升“海安大米”“優質中強筋麥”“優質弱筋麥”等品牌的形象,更能化解種子質量風險,減少種子糾紛引起的社會矛盾。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優化品種結構,不僅能顯著提高種田大戶的經濟效益,也能通過大戶的引領輻射,帶動全縣農民種植優質品種,全面提升本縣農產品檔次,最大程度地實現規模效益。
各鎮要進一步加強新品種示范基地建設,加大對優質品種、特色品種、綠色品種和與良種相配套的種植技術的宣傳力度。例如,可每年舉辦2次村組干部、種田大戶新品種觀摩考察培訓,使他們直觀了解新品種的優缺點,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新品種的種植技術,實現良種良法一起推廣的目標。同時,要加強對種子經營者尤其是個體種子經營戶,進行種子法和相關配套法規的宣傳培訓,從而使種子銷售市場規范、有序。
(1)要加大種子管理、種子執法隊伍的建設,在增配專業人員數量的基礎上,加強對種子專業人員的技術、法律知識等方面的培訓。(2)要加大對“白皮袋種子”的監管力度,既要加大對“白皮袋種子”銷售的打擊力度,又要積極引導種子使用者自覺遠離“白皮袋種子”,增強其鑒別偽劣種子的能力。(3)要加強對種子經營人員的培訓,提高種子經營人員的業務水平,建立“守法、誠信、勤勞、務實”的經營理念。(4)要與中種集團等國有大企業加強合作,融入國企發展戰略,增強企業抗風險的能力。
建立種子風險金貯備是應對氣候變化、化解種子數量安全風險的有效辦法,既能保證種子緊缺年份有種可供,也能保證種子企業在種子泛濫年份減輕報廢種子所帶來的資金風險。
種子是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之一,只有加強管理、加大執法力度、強化政策引導、改進技術服務方式,才能促進海安縣建立新的良種管理和供應體系,確保全縣農業生產用種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