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克成 李育娟 魯 超 周麗瑤 (江蘇省無錫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214021)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稻米產業也由追求數量型向追求質量型轉變,稻米品質特別是適口性也因此越來越受到重視。研究表明,蛋白質含量、直鏈淀粉含量以及RVA特性與稻米適口性的聯系緊密[1]。近年來,“南粳46”作為江蘇省“最好吃的大米”[2],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成為了全省優質稻米產業化開發的主推品種之一。但“南粳46”生育期較長,加之近年來水稻收獲期氣候因素不穩定性加劇,導致該品種收獲期危險系數增加。為此,筆者擬研究不同收獲時間對“南粳46”營養食味品質和淀粉RVA特性的影響,以期為種植大戶掌握“南粳46”的最佳收獲時間提供理論依據。
供試水稻品種為中熟晚粳稻品種“南粳46”。于2016年5月28日播種,6月15日機插,并按照統一要求進行田間管理。
試驗于2016年設在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霞客鎮北渚村進行。“南粳46”全生育期165 d,一般11月9日為其正常收獲時間。試驗設11月9日(CK)、11月14日(CK+5)、11月19日(CK+10)、11月24日(CK+15)、11月29日(CK+20)5個收獲時間。收獲時,在同一田塊連續采集各處理的水稻樣品。
水稻樣品脫粒后置于網袋內風干,用凱氏定氮儀測定蛋白質含量,用國家標準GB/T 17891-1999中的方法測定膠稠度,用快速粘度分析儀(RVA)測定米粉粘滯特性,用碘藍法測定直鏈淀粉含量。
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由圖1可知,推遲收獲的“南粳46”稻米中蛋白質含量均比正常收獲的要高,且隨著收獲時間的推遲,稻米中蛋白質含量呈先增再減的趨勢,其中以推遲10 d收獲的稻米中蛋白質含量最高。

圖1 不同收獲時間對“南粳46”稻米營養品質的影響
由表1可知,隨著收獲時間的推遲,稻米直鏈淀粉含量和膠稠度均呈遞減趨勢,均以推遲20 d收獲的指標數值最低;糊化溫度與收獲時間之間沒有明顯的關聯性。
由表2可知,隨著收獲時間的推遲,最高粘度呈不斷增加的趨勢,其中以推遲收獲20 d的最高粘度最高,且自推遲收獲10 d開始,指標數值增加的幅度變大;熱漿粘度和冷膠粘度與收獲時間之間沒有明顯的關聯性;隨著收獲時間的推遲,崩解值呈不斷增加的趨勢,且自推遲收獲15 d開始,指標數值增加的幅度變大;推遲收獲的稻米消減值均低于正常收獲的,且呈先減少再增加的趨勢,以推遲收獲15 d的指標數值最低。

表1 不同收獲時間對“南粳46”稻米食味品質的影響

表2 不同收獲時間對“南粳46”稻米RVA譜特性值的影響
稻米適口性是一個綜合指標,既與品種本身的遺傳特性有關,也與外部環境密切相關[3-4]。試驗結果表明,推遲收獲時間對“南粳46”的營養食味品質存在一定影響。進一步分析表明,“南粳46”作為優質食味粳稻品種,稻米的蛋白質含量、直鏈淀粉含量主要受遺傳特性的影響顯著,推遲收獲時間雖然對這兩個指標有所影響,但影響較小,指標數值均在其最適范圍內。有研究表明,除最高粘度外,RVA譜的其余特征值與食味品質的主要指標顯著相關[5]。本試驗結果表明,“南粳46”稻米崩解值、消減值受收獲時間的影響較大,以推遲15 d收獲對稻米崩解值、消減值的影響較大,指標數值最低。綜合分析表明,“南粳46”在無錫地區最多能推遲10~15 d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