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炎 柳希振 王遠玲 姜忠旭 馬里超
(上海市上海農場種植業中心,江蘇省鹽城市 224151)
上海農場地處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境內,由黃海灘涂經多年圍墾后成陸,瀕臨黃海,與海豐農場北墾區接壤,以種植水稻、大麥、小麥為主。上海農場雖然占地面積不大,但由于其離海岸線的距離近及開墾時間、種植制度、土地治理、管理措施等因素的不同,導致農場內的田塊在土壤肥力上有較大差異;同時,隨著農場養豬業的迅速發展,農場有機肥施用量和廢水排放量越來越大。此外,上海農場由于缺少全面、系統的土壤現狀普查,一直以來,在施肥上主要依靠經驗,沒有科學的施肥方案作理論支持,故而農場迫切需要開展測土施肥的技術應用工作。在此背景下,為摸清上海農場耕地的糧食基礎生產力和肥料貢獻率,筆者以直播稻“南粳9108”為供試材料,通過設置不同施肥處理進行相關試驗研究,以期確定上海農場的地力水平,并為上海農場水稻的優化種植確定最佳施肥模式。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水稻品種為農場常規種植的遲熟中粳水稻品種“南粳9108”,播種方式為水直播,播種期為5月18日。
試驗設在上海農場1大隊1號田內進行,田塊土壤類型為沙壤土,土地平整,排灌方便,實行稻麥輪作種植方式。供試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8.40 g/kg、全氮含量為1.06 g/kg、堿解氮含量為77.01 mg/kg、速效磷含量為46.93 mg/kg、速效鉀含量為201.18 mg/kg。
試驗設空白對照、缺氮處理和常規施肥處理3個處理。空白對照為不施用任何肥料。缺氮處理(每667 m2施用量)為施45%復合肥(15-15-15)15 kg作基肥;水稻圓稈時施45%復合肥(15-15-15)15 kg作穗肥。常規施肥處理(每667 m2施用量)為施45%復合肥(15-15-15)15 kg+46%尿素7.5 kg作基肥;第1次分蘗肥于播種后15~20 d、水稻3~4葉時施46%尿素7.5 kg,第2次分蘗肥于播種后30 d、水稻7葉期施46%尿素15 kg;水稻圓稈時施45%復合肥(15-15-15)15 kg以及第一節間定長后再施46%尿素12.5 kg作穗肥。
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面積2 000 m2。試驗過程中的各項生產管理措施參照相關技術規程進行,各小區間嚴格做好隔水、隔肥管理。
土樣:試驗前后分別采集試驗地的基礎土樣進行檢測分析,主要檢測指標有氮、磷、鉀、有機質含量及土壤pH等。
苗情:在水稻全生育期對試驗田的苗情進行跟蹤調查對比,及時調整大田水分管理,并及時關注大田雜草發生情況等。供試水稻于7月28日達到高峰苗數,成熟期測定成穗數。
產量及其穗粒結構:收獲前調查田間植株形態、特征結構和有效穗數;收獲時測產,同時每處理取30 cm長的插穗,考察每穗總粒數和實粒數,脫粒后測水分,折算出標準水分千粒重。
由表1可知,不同施肥處理的基本苗數基本一致,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常規施肥處理的高峰苗數和成穗數顯著高于缺氮處理和空白對照,空白對照的高峰苗數和成穗數最低,3個處理間的高峰苗數和成穗數差異均達顯著水平;缺氮處理的單株成穗率最高,為83%,這可能是由于水稻后期缺氮,無效分蘗較少;隨施肥量的降低,水稻的單株分蘗數依次減少。綜上,缺氮處理和空白對照的施肥方式不能滿足水稻群體生長所需,還需適量補充氮素。
不同施肥處理對水稻株高、各節間長度和產量均有影響。水稻第1、第2節間長度與倒伏指數有關,節間長度越長,水稻后期倒伏的風險越大;而穗長和穗下節間長度與產量密切相關,穗長和穗下節間長度越長,水稻產量往往越高。由表2可知,常規處理、缺氮處理和空白對照的株高分別為93.40、83.60和81.13 cm,其中常規施肥處理的株高顯著高于缺氮處理,缺氮處理和空白對照間的株高差異不顯著;不同施肥處理的第1節間長度差異較小,常規施肥處理的第2、第3節間長度略高于缺氮處理和空白對照;常規施肥處理的穗長較長,顯著高于其他兩個處理;穗下節間長略短于其他兩個處理,但差異不顯著;常規施肥處理的節間數顯著多于其他兩個處理,說明目前上海農場的常規施肥方式能滿足水稻拔節期的生長發育,而缺氮處理和空白對照則不能滿足水稻生長發育所需。

表2 不同施肥處理對水稻植株性狀的影響
由表3可知,隨著施肥量的降低,水稻的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和每穗實粒數均逐步降低,且3個處理間差異均達顯著水平,其中常規施肥處理的每667 m2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和每穗實粒數均為最多,分別為27.29萬穗、100.08粒和95.43粒;3個處理間的結實率差異不顯著;缺氮處理的千粒重最高,為29.22 g,與常規施肥處理間無顯著差異,空白對照的千粒重最低,為25.77 g,顯著低于缺氮處理,這是因為拔節抽穗期常規施肥處理和缺氮處理均補施了1次復合肥,而在肥料均衡的條件下,隨著施肥量的增加,千粒重會降低,而空白對照因缺肥,水稻灌漿受到抑制,故而千粒重降低;常規施肥處理的理論產量最高,每667 m2為655.11 kg,缺氮處理次之,每667 m2為532.62 kg,空白對照的理論產量最低,每667 m2為321.70 kg,3個處理間理論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綜上可知,上海農場因地力條件較差,需要補充適量氮肥才能滿足水稻生產所需。

表3 不同施肥處理對水稻產量和產量構成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1)隨著施肥量的降低,水稻群體數量和成穗數呈明顯下降趨勢,說明上海農場土壤地力較差,土壤中的營養物質無法滿足水稻生長發育所需,需要人工補充一定量的氮、磷、鉀等元素,才能達到水稻高產的目的。(2)不同施肥處理對水稻植株生長有很大的影響。常規施肥處理無論在株高還是在穗長上均表現出一定的優勢,增產潛能較大,說明目前上海農場的常規施肥模式能滿足水稻拔節期的生長發育,而缺氮處理和空白對照的營養供給不能滿足水稻的生長發育所需。(3)隨著施肥量的降低,單位面積上水稻的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均顯著減少;千粒重在本試驗條件下,隨著施肥量的增加呈降低的趨勢,最終產量表現為空白對照最低,常規施肥處理最高,說明上海農場地力條件較差,在不施肥或少施肥的條件下均不能獲得高產,但施肥量也不宜過多,否則會降低千粒重,從而影響水稻產量。
綜上所述,目前上海農場的常規施肥方式完全能滿足水稻的生長發育所需,且有降低的空間。缺氮處理的水稻理論產量顯著高于空白對照,但土壤中氮、磷、鉀含量較低,需要人工補充;空白處理的水稻理論產量較低。因此,在上海農場種植水稻需注重科學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