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兩漢北朝碑刻研究工作坊考察日志"/>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俞 豐
金石千秋有婉溫。
主辦: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
時間:2018年4月23-29日
今日赴濟南,晨五時半起,檢點行裝,六時許與妻驅車前往金海路地鐵站,七時坐地鐵十二號線,轉十號線直達虹橋,十時高鐵發(fā)車。方今交通暢達,直可以“夷途良轡,大海安波”(《書斷》評智永語)之語擬之。我預計坐地鐵、候車和高鐵中大約有四個小時可以利用,《書法》雜志李劍鋒兄切囑,6月期的審讀時間緊張,須在5月2日前將稿發(fā)還,昨晚友人邀飲,耽荒曲蘗,宿酲猶在,仍強作精神,一路細披文字。
高鐵中買一份六十元的午餐,內有三文魚、北極蝦、牛腩,兼雜小蔬,雖略貴,算是慰勞一下自己。十二時許出濟南西站,喚出租車直驅中豪酒店。印象中這是第一次落地泉城,城郭縱目,春物開襟,比想象中的省會城市素樸。我亦無暇賞觀,安頓后仍看稿不輟。
傍晚五時許,薛龍春兄告知在全聚德晚餐,我沒有趕上下午參觀山東石刻博物館的隊伍,卻第一個到了飯店,不久諸師友齊至,執(zhí)手問好,相延入座。此次蒙林霄兄引薦,參加“歷史·自然·蹤跡——山東兩漢北朝碑刻研究工作坊”考察研討活動,主辦者是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和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淺荒似我,猥廁其列,得此昵近仁賢、從學名宿的良機,幸何如也!

晨八時半集體登車,前往長清孝堂山,直達孝堂山漢代石祠山下道口。石路窄陋,碎石磊砢,上山入口處一座簡易的木制牌樓,素樸敦厚,略存古意。山勢低緩,我伴著華人德老師款步而上,和風吹林,偃草扇樹,諸賢談笑登陟,頗有晉人賞春逐勝的情致。

余亦寡陋,此處石祠竟是第一次聽說,據舊傳是漢孝子郭巨的墓祠,“孝堂山”由此得名,但現(xiàn)在的科學研究結論并不如此,可以確定的是,這間石室是現(xiàn)存最早的漢代地面建筑形制。石祠其實就是一間極小的石屋,僅比一人略高,約三四米寬。祠室西側外墻上刻有一通北齊《隴東王感孝頌》,刊于北齊武平元年(570),由齊州刺史隴東郡王胡長仁撰,篆書題額兩行,隸書碑文。此碑鐫刻精湛,仲威兄對此有所研究,細看甚久。我與他同觀,發(fā)現(xiàn)碑中所有的“王”字均被鑿去這一現(xiàn)象,與他略作交流,因我未曾做過專門研究,不審其詳。

當地負責人知我們一行是比較專業(yè)的考察隊伍,特地打開了防護的玻璃門,可以進入石室內部觀摩。中間一根大梁比較粗厚,四側石壁布滿線刻圖像。我比較留意收集關注魚的形態(tài),曾想做一個關于漢晉魚磚斷代的小課題,在石梁上的漁獵圖中發(fā)現(xiàn)大量的魚形,有鯽魚、鯉魚,甚至還有比較罕見的烏鱧和飛魚(飛魚在《山海經》又稱“文鰩魚”,魚身鳥翼,見則天下大穰),數量不下數十種,如此集中出現(xiàn)在一處,令我興奮。漢人線刻,造型拙樸,刀筆生動,因時間有限,也無法一一觀摩賞鑒。

中梁下側有一處文字題刻,殘蝕漫漶,我沒有聽見講解員的解說,獨自蹲下細察,不久就認出“永建四年四月廿四日來過此堂”等字樣,印象中是東漢年號,估計是早期題記,或于斷代有據。后問館內的一位女博士專家,告知此題刻正是佐證這一祠室斷代的時間下限。
比起武梁祠,孝堂山石祠的名氣大概要小得多,而它所保留的原始狀態(tài)和文物信息,恐怕也有后者所不及的。人情貴耳而賤目,文物命運亦是如此,慨然為之小嘆!
我看東西特別慢,在石室內徘徊逡巡,摩挲良久,不忍離去,以致展室墻上陳列的拓片都未及入眼,只能隨眾下山。
下午原計劃前往嘉祥,但同行的山東文物“老土地爺”賴非先生說,此去洪頂山更順路,龍春兄等人遂臨時決定改道,前往洪頂山瞻禮“大空王佛”石刻。
山東已屬北方平原,早晚溫差較大,此時已近正午,頗覺悶熱,車中忽然趁入幾只蒼蠅,招搖嗡擾,劉濤老師揮舉蠅拍,四處追擊,驅除韃虜,忙了個不亦樂乎。眾皆望笑,戲稱劉老師應該出任中紀委的拍蠅小分隊。龍春兄由此談起章祖安先生的一樁軼事,據說章先生可以徒手抓蒼蠅,又能用竹竿捅梁上的老鼠,一抓一個準。章夫人曾嗔怪:“你沒別的本事,就會捅個老鼠!”此等妙聞,令人解頤。

洪頂山“大空王佛”所在地游人稀少,崗巒不高,據說原本是光禿禿的荒山,六十年代開始,在山上種植了不少樹木,如今已蓊郁成林,蔥翠如茵了。在山谷中四望,此山似為環(huán)形,狀如寶座,凹口朝向西方。我想起李邕《麓山寺碑》首句所說“東仁而首,西義而成”,西方是佛教中的圣地,遂與仲威兄閑談,僧安道壹等人挑選此山大刻佛名,按古代堪輿學的理論,或是有一定深意的。
沿左側山路緩登,就是“大空王佛”四字巨擘石刻,眾人流連觀摩甚久,對“大空王佛”四字刻畫的筆跡重疊規(guī)律,頗費探討。白謙慎老師說是先刻豎畫,再刻橫畫;仲威兄說,是所有豎畫一刻到底。我仔細辨認筆畫的交疊處和線鑿痕,提出這應該是按照毛筆書寫的筆毫起止和行筆軌跡而鑿刻的,順序因筆法而定,起筆收筆、粗細提按、轉折連帶,均表現(xiàn)分明,清晰無疑。顯然字形如此巨大,是完全不可能真的用毛筆書寫的,但其所表現(xiàn)的仍然是書寫的筆法——就是說,它是模擬紙面書寫的動態(tài),而不是單純勾畫字形。我的這一觀點,得到周圍幾位師友的基本認可。由此也可以引發(fā)進一步思考:古人所書刻的,不僅僅是傳意之“字”,更是達情之“書”!所謂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書法”是在“文字”的社會共性基礎上加以書人的個性筆法的展現(xiàn),或者可以說,中國書法,在古人的心中何嘗沒有神性?

“大空王佛”再往上,另有一處刻經摩崖,位于一處風門口,若不是賴非老師指出,我們是無從尋覓的。賴老師說,他們當年在洪頂山里考察,吃完餅子就轉山,這山的角角落落都轉遍了。一友戲言:“賴老師這句話,可以作微信的標題。”眾皆拍手稱妙。
然而要往上攀爬,卻有一處非常陡峭的懸崖,須手足并舉而上。眾人聳肩抵足,佝僂如猿,奮身隮陟,方才登上,連白謙慎老師等人也毫無怯色。

此處題字甚多,但因空間極其逼仄,無法久停細賞,只能略拍了幾張照片。但是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崖的時候,我自告奮勇先行試探,然后在巖下將眾人一一護引而下。我戲稱經過實踐摸索,可以采用一套規(guī)范的安全流程:先俯身扒向石壁,用手抓緊山草借力;右腳先下,踏穩(wěn)一處極小的平臺;隨后左腳緩慢下探,踩實中間的大平臺;雙手摳住石壁后,右腳并向左腳,旋即貼緊石壁做一個右轉身,靠在石壁上,這樣就不會因下方的空谷而產生恐高眩暈感。最后坐在這片石臺上,緩慢而下,我在下方接手,較為安全穩(wěn)當。需要如此細致的動作流程,足見此處攀巖的驚險。然矯健如林霄兄,行走半天下,這點小石丘不在他的話下,三下五除二就輕松下來了;而幾位女性,在我的引導下也順利下來,陳麥青笑嚷:“這是要收攀巖指導費的!”
隨后又看了另一處山頂摩崖,一眾乃驅車前往嘉祥銀座佳悅酒店。今日恰是我四十七歲生日,車中無事,吟草小律,后得詩二首,其一:
《余四十七歲懸弧之辰,適與浙大、北大碑刻研究工作坊諸前賢道友同游長清孝堂山漢石室》
薰風暖律健征軒,花柳拋絲春正繁。
梁上漸看魚影動,林間乍起客聲喧。
江山滿目凋文脈,金石千秋有婉溫。
斧鉞戕傷魄猶勁,更誰浩唱賦招魂?
其二:
《登洪頂山瞻禮大空王佛石刻》
崗巒微鄙愧昆侖,無負乾坤育我恩。
欲上蒼崖勒奇字,豈憂頑石巨如盆?
淬磨煙雨揭洪硯,撮縛流云點墨痕。
百歲只須留一筆,虔心都付后人論。
詩成即發(fā)了朋友圈,晚飯時被座中諸細心的女史識破,陪了我一杯生日壽酒,心中甚有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