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云
民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縱觀中國古今的歷史,每個朝代都會涌現出不少杰出的英雄,也會有一些不可一世的梟雄;既有流芳百世、令人敬仰的人物,也有人人唾罵、遺臭萬年的民族敗類。而民國這段歷史盡管只有短短30多年的時間,但精彩的程度恐怕歷史上只有春秋戰國可與之相比,之所以這樣評價,不僅是因為民國涌現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杰出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科學家、藝術家、鑒藏家、學者、詩人、作家、高僧等,更主要是不少名流毀譽交錯,爭議不斷,有的人物很難用正面和反面人物來概括,不少名流有正有反,亦正亦反;有的先正后反,有的先反后正。更讓人感興趣的是:許多不是從事藝術的名流,有的甚至吃喝嫖賭無所不能,但也不忘舞文弄墨,有的琴棋書畫、詩賦戲曲、收藏鑒賞樣樣精通,成就非凡,并成為了民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時至今日,許多民國名流的往事、軼事至今仍成為人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因如此,民國這段歷史也一直是我最愛。
開啟民國文學大致要從1917年開始,當時《新青年》有兩篇文章影響巨大,一篇是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這兩篇文章的發表標志著五四新文化運動正式展開。
此后的十年間,也是新文化迅速發展的十年。各種文學社團如雨后春筍般孕育而出。同時,民國作家隊伍迅速擴大。
民國時期有兩大社團可圈可點,一是1921年在北京成立的“文學研究會”。發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蔣百里、鄭振鐸、狄濟之、翟世英、孫伏園、沈雁冰(茅盾)、葉紹均(葉圣陶)、許地山、王統照等。他們以改版后的《小說月報》為刊物,發表評論和文學作品。二是1930年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由中國共產黨發起成立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最初的盟員共50余人。大會通過了左聯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選舉沈端先、馮乃超、錢杏邨、魯迅、田漢、鄭伯奇、洪靈菲7人為常務委員,周全平、蔣光慈兩人為候補委員。左聯先后創辦的機關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二刊系接辦)、《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珍貴文物)巴爾底山》《世界文化》《前哨》(第2期起改名為《文學導報》)、《北斗》《十字街頭》《文學》《文藝群眾》《文學月報》《文學新地》等等。可以說,民國這兩大社團對民國文學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之后,在民國作家隊伍中涌現出不少流芳百世的文人作家,如魯迅、周作人、茅盾、葉圣陶、老舍、朱自清、曹聚仁、曹禺、許地山、胡也頻、趙樹理、周而復、丁玲、張天翼、端木蕻良、廢名、張愛玲、張恨水、謝冰心、巴金、郁達夫、鄭逸梅、施蟄存、孫犁、柔石、蕭乾、蕭紅、蕭軍、沈從文、楊絳、夏衍、魯彥、姚雪垠等等。與此同時,一大批經典名著先后問世,如魯迅的《彷徨》《阿Q正傳》《祥林嫂》;茅盾的《子夜》《蝕》《林家鋪子》;老舍的《四世同堂》《駱駝祥子》《龍須溝》;朱自清的《背影》曹禺的《雷雨》;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張愛玲的《半生緣》;郁達夫的《沉淪》;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夏衍的《包身工》《上海的屋檐下》等等都是劃時代的經典杰作。然而在民國作家隊伍中善書法不在少數,其中有以下四位作家的書法值得關注。

魯迅致廖立峨書札
在民國乃至整個20世紀中,魯迅無疑是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不知多少人對魯迅頂禮膜拜,記得吳冠中曾經說過,一百個齊白石抵不過一個魯迅;而長安畫派創始人石魯因崇拜魯迅和清代大畫家石濤,于是將自己馮亞衍的姓名改名“石魯”。可見魯迅影響之大。

徐紹楨手札
魯迅(1881—1936)是民國時期乃至20世紀中國最杰出的作家、翻譯家,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和領導人,也是作家中書法成就最高的代表人物。字豫才、豫亭,原名周樹人,筆名魯迅。浙江紹興人。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起初想實業救國,但不濟。1904年初,入仙臺醫科專門學醫,后從事文學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被麻木的內心。魯迅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靈活,風格鮮明獨特。在他55年的人生中,創作的作品,體裁涉及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有《魯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萬字傳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對新中國的語言和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筆者看來,盡管魯迅沒有刻意去研究書法或成為書法家,但其書法成就很高,他早年在日本留學期間時還跟章太炎學習、抄錄《說文解字》等書籍。魯迅回國后在教育部任職期間,他經常讀碑、用毛筆抄碑碑、接觸歷代各種書體最多的一個時期,并從中體會、認識書法的真諦,形成了一種高超的賞鑒藝術的獨特眼光。更難能可貴的是:魯迅一生的600多萬字著作,均用毛筆寫成,無論書稿、書信,還是日記,從無懈怠之筆。如他的日記,居然找不到一處涂改,即使在他患病時,仍一絲不茍,字字精神。這樣的書法訓練,大多專業書法家也難望其項背。從存世魯迅書作看,他的書法大都是手稿信札形式,很少有對聯、條幅形制,書法以楷書和行書成就最高,作品結構圓轉,筋骨豐滿,古雅厚重,文氣十足,郭沫若1960年為《魯迅詩稿》作序時對魯迅書法有過這樣的評價:“魯迅先生亦無心作書家,所遺手跡,自成風格。融冶篆隸于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樸質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遠逐唐宋,直攀魏晉。”記得有一年有人將魯迅列入現代十大書家之一。目前,魯迅的墨跡基本同毛澤東一樣被博物館和紀念館收藏,能在民間流傳和流通的鳳毛麟角,故各地拍賣市場上很少見到魯迅的手跡。記得九十年代在一次拍賣會上,魯迅的一頁手稿曾被賣到4萬元人民幣。當時這一價格已經很高了。2013年5月覓到了一頁魯迅《古小說鉤沈》手稿,尺幅22.5厘米×29.8厘米,不到一平方尺,此《古小說鉤沈》是魯迅關于中國古代小說史研究的重要著作,共輯錄先秦至隋代古小說三十六種,且加以校勘,為研究唐代以前小說的重要參考書。有趣的是,此《古小說鉤沈》手稿為周作人收藏,1961年以此頁贈鮑耀明,并題記“時在民國初元,距今已五十年矣”。由于此手稿為周氏兄弟合璧之作,故嘉德給出60—65萬元的估價,不過上拍后,眾多買家競爭激烈,最后出人意料地以690萬元高價成交,高出估價高端10倍,轟動拍壇。同年11月,嘉德又推出了一頁《魯迅致陶亢德信札》,尺幅更小,為16.5厘米×22.8厘米,不到半平方尺,該信為魯迅先生于1934年6月8日致陶亢德的一封信,魯迅在信中討論了關于學習日語的一些建議和看法。魯迅先生曾留學日本,精通日語、德語,粗通俄語、英語,這篇關于學習日語的短文對后學者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甚而可看作是一篇關于語言學習的經典文獻。由于之前《古小說鉤沈》手稿拍出690萬元的天價,嘉德這次給出180—220萬元的估價,比原估價高出許多,最后該信札以655.5萬元成交,高出估價近3倍。由此可見魯迅的墨跡價值不菲,已非一般藏家能問津。種種跡象已表明,目前只要市場上有可靠的魯迅墨跡露面,肯定會被眾多藏家甚至機構、博物館爭搶,價格也會出人意料的高,畢竟魯迅先生是一個時代的文藝旗手和代表人物,他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人,藏家若是能擁有魯迅的墨跡無疑是一種榮耀,他的價值以無須多贅。

唐文治手札
記得著名書畫家李苦禪先生在談及作家書法時說過,作家字,以文學修養化入字中,寫來不俗,自有一番情趣,如歐陽修等文人之字即如是。周作人就是這樣一位書家。

吳稚暉手札
周作人(1885—1967)是魯迅(周樹人)之弟,周建人之兄。盡管歷史上有污點,曾在抗日戰爭爆發后,居留淪陷后的北平,出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華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教育總署督辦等職。但這并不影響他在文化上取得的成就。作為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杰出代表。早在“五四”時期任新潮社主任編輯,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發表了《人的文學》《平民文學》《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論文章,并寫了大量散文,風格平和沖淡,清雋幽雅。在他的影響下,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廢名等作家在內的散文創作流派,一個被阿英稱作為“很有權威的流派”。他最早引入西方“美文”概念,提倡文藝性的敘事抒情性的散文,對現代中國散文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他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49年以后曾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日本、希臘文學作品的翻譯和寫作有關回憶魯迅的著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沖擊,曾被紅衛兵無恥粗暴對待,于1967年5月6日去世。與哥哥魯迅一樣,周作人終身使用毛筆作為書寫工具。其書法用筆平淡中寓波磔,多處字筆斷而意連,筆觸細膩,清新氣息充盈紙面。他的書法生澀古拙,別有滋味。細細品味周作人書法,會發現與其所作詩歌、散文一樣,一股閑雅散澹,清逸超凡的書卷氣撲面而來,初看似笨拙懶散,仿佛不認真兒童隨意涂抹出的字,但慢慢咀嚼,會發現筆墨中滲出一種閑雅不群的灑落和自信,越品越覺出滋味。如果說魯迅先生文名和書名都是光芒萬丈,周作人的光芒就要暗淡很多。其實,周作人的字,可以說是和他的散文一樣的精彩與耐讀,有評論家認為他的書法跟魯迅相比,其實也是難分伯仲,魯迅的書法筆力雄渾沉穩,線條含蓄古雅;周作人的書法則清秀典雅,端正質樸,別有滋味。遺憾的是,周作人的書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沒有引起藏家關注,步入21世紀后,隨著人們對周作人書法價值的認識,他的書作價格有了較大的提升,每幅作品動輒數十萬元。近幾年,周作人的書跡更是受到追捧,2011年周的一篇短文原稿和文稿一冊分別在中國嘉德以345萬元和358.4萬元成交。2012年《周作人致鮑耀明書札》在嘉德受到眾多藏家的青睞和追捧,最后被一買家以442.75萬元收入囊中,轟動拍壇。
鑒于周作人作為文壇不可忽視的一位大家,特別是20世紀文壇上,周作人絕對是不可缺席的,所以,收藏他的書作無疑是十分有意義的,未來周作人的書作仍將走強于海內外市場。

王一亭手札
在民國文壇中,有一位僅次于魯迅的作家,他就是茅盾。茅盾(1896—1981)是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和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他在大革命失敗后以茅盾為筆名開始小說創作。1927年秋至1928年夏創作了《蝕》三部曲。1928年7月創作了長篇小說《虹》。從30年代初到1937年,是茅盾創作的豐收階段。這期間出版了中篇小說《路》《三人行》,長篇《子夜》和短篇《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抗日戰爭期間創作的作品有:長篇小說《第一階段的故事》,散文《風景談》《白楊禮贊》,長篇小說《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和劇本《清明前后》等。解放戰爭期間創作了長篇小說《鍛煉》。他的小說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學典型,并十分注重作品題材與主題的時代性和重大性,能反映時代全貌及其發展的史詩性,提供了一幅中國現代社會演變的宏闊的歷史畫卷。有趣的是,茅盾亦是研究“紅學”的專家。1930年代,他曾與田漢以背誦“紅樓”章節為賭約喝酒,由田漢點回目,竟能一字不差,可見其熟悉程度。
在近代的大文豪中,以書法馳譽的,茅盾也是杰出的一位。茅盾的字,是典型文人的字。茅盾有言“我的字不成什么體,瘦金看過,未學,少年時曾臨董美人碑,后來亂寫……大膽書寫,都不名一格……”對自己的書法,茅盾謙稱為“自家體,牙牙乎”。其實,他有著很扎實的“童子功”。他從清人陸潤庠近似“館閣體”的楷書入手,進而上溯晉唐,尤其受柳公權、歐陽詢、褚遂良影響很大;后來又融入宋徽宗趙佶“瘦金體”的形貌與唐人“寫經”的體勢,心追手摹,轉益多師,逐漸形成個人書風。他的書風特點為中宮緊收,線條舒展雅致,雖入筆輕而線條細,但卻纖而不弱,線條非常秀挺而富有彈力,作品布局縝密嚴謹,筆法精勁含蓄,秀逸疏朗,淳雅婉麗,格調文雅、含蓄、有節制,給人一種清朗爽勁之感。唐代杜甫曾說“書貴瘦硬方通神”,茅盾先生的字便具有“瘦硬”之貴的境界。
與茅盾交往的文學人士極多。其書信往來中絕大多數都有請賜墨寶的要求,從中反映出茅盾書法的過人之能。由于茅盾的書法很受藏家的青睞和追捧。茅盾先后受邀為《小說選刊》《啄木鳥》《連環畫報》《作品與爭鳴》等題寫刊名報名,為《中國文學家詞典》等書寫書名,此外,茅盾還為國內許多公共場所題寫匾額。1981年郵電部曾邀茅盾先生為發行的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郵票題字,為此,他欣然為紀念魯迅郵票題寫了“魯迅誕辰一百周年”8個字,郵票發行后,茅盾的題字不僅為郵票增色,且廣受郵票愛好者好評。
茅盾的書作在藝術市場上一直很受歡迎,2010年他的一件信札在西冷印社獲價76.16萬元。2011年他的一件書法作品僅2平方尺,但在北京卓德國際拍賣會上獲價80.5萬元,若以每平方尺計,高達40萬元一平尺。同年,茅盾評《姑娘的心事》原稿,僅5頁信紙,但在江蘇萬達獲價225.4萬元。2014年茅盾的《談最近的短篇小說28開冊頁》在南京經典拍賣會上受到買家熱烈追捧,最后出人意料地以1207.5萬元成交,高出估價高端1倍,不僅首次突破了千萬元大關,而且創下茅盾書作最高價。從上可以看出茅盾書作及手稿是何等地受市場歡迎。
除了以上幾位著名作家外,在藝術市場上,我們時常也能看見老舍、朱自清、巴金、曹禺、謝冰心、沈從文等作家的字,他們的作品也有不錯的市場行情,像老舍、郁達夫不僅寫得一手好字,生前還不少趣聞軼事,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故他們的聲望在民間很高,所以,收藏他們的墨跡不能僅僅從書法成就來看,正所謂名人字畫名人在先,字畫在后。至于其他曹聚仁、許地山、胡也頻、趙樹理、丁玲、張愛玲、張恨水、柔石、蕭乾、蕭紅、蕭軍等作家書法在市場上很少見,有的甚至根本見不到,也無法形成固定的市場價格。總之,收藏作家的書跡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空閑時間把玩把玩,可謂其樂無窮,正所謂玩賞投資兩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