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聞

劉京聞 1967年生于山東陵縣,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行書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授、書法工作室導師,廊坊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作品多次入展全國書法展及蘭亭獎,曾獲全國第二屆青年展二等獎,全國第三屆扇面展一等獎,2013年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三名”工程,同時入選中國書法雜志主辦的“全國中青年60家”作品展,曾多次擔任由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書法展覽評委,2015年為中國書協主辦的“中國書法公益大講堂”專家組成員。
記得將近三十年前,一九八八年的夏天,我還是一個二十來歲的毛頭小伙,老家一位同學的父親剛剛成為縣書協的主席,聽說我跟啟功先生學過書法,問我能不能請啟先生題個字,不知天高地厚的我竟然答應下來。真是機緣巧合,沒有費多少周折,啟功先生就題寫了四個大字:八法長春。當時我僅僅覺得啟功先生的書法真棒,還沒有體會出“八法長春”四個字的深刻含義。
一晃近三十年過去了,漸漸地在書法上也有了一些感悟和思考,三十年來中國書法如火如荼的發展也親身經歷,回過頭來再去思考當年啟功先生題寫的“八法長春”四個字才若有所悟:八法是書法的核心和基礎,只有守住八法才能讓書法成為永恒的經典。一提起“八法”,總會讓人想到“永字八法”,但我更愿意讓“八法”成為泛指,而不是“特指”。“八法”其實是構成書法中最基本的點畫要素、基本的規律和法則,其實就是我們書法中的“鐐銬”,是束縛和制約我們寫字的“枷鎖”,讓我們不能任意地揮灑。


第20頁至27頁均為劉京聞作品
年輕的時候最瞧不上清人甚至民國時期的書法,一個個看起來呆頭呆腦,傻大黑粗,認為那不過是在寫字,根本談不上書法藝術;也曾羨慕過今人書法中的那種瀟灑、風流,那種濃淡枯濕、疏密對比的視覺沖擊。隨著時間的推移,眼界的開闊,技法的深入以及對歷代書法經典的思考和探究,漸漸地發生了一些思想變化,原來眼中那些呆頭呆腦、傻大黑粗的東西似乎變成的厚重和古樸,原來眼中那些瀟灑和有視覺沖擊的東西似乎還缺少了什么!這個念頭開始在我的頭腦中若隱若現。有了這個念頭就一直開始思考和探究,有時在專業書法的報刊雜志上看到一件作品,談不上有多么高級,但一看便知是古人的作品,有時看到一件作品似乎非常好,但一看便知是今人的作品,曾經請教過很多的朋友,都曾有類似的感受,到底差異在哪里呢?細細品味之后,好像有了一些發現:古人書法中最基本點畫的形態是完備的、豐富的、講究的,也就是書家要在這些規矩完備的基礎上去發揮,必須要戴著“鐐銬”去跳舞,自然會受到制約,今人書法中最基本的點劃形態和法度規則存在著缺失和弱化。“鐐銬”少了,舞跳的自然就會更瀟灑一點,甚至更“野”了一點!
基本點劃的缺失和弱化已經滲透到了當代書法的各種書體,因為基本點劃形態的缺失和弱化,缺乏了規矩的制約,于是便產生“草篆”“草隸”“草楷”“草行”“草草”,所有書體都有了“草意”,大都是當代書法人的創造!當代的篆書跟古人比瀟灑了許多,但典雅和凝練少了;隸書中的最基本的蠶頭燕尾以及厚重、古樸的意境見得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帶有草意、簡單而不是簡約的線條和極其夸張變形的結字;富有中和之美、點劃精到、筆法流暢而又規規矩矩的楷書不見了,要么是恣肆、乖張,刻意追求刀砍斧鑿的魏碑,要么是追求碑版效果,毫無生機、寫得要死的所謂“唐楷”;溫文爾雅、小橋流水、自然流暢的行書見得少了,到處是連帶的草意十足的行書,粗細對比、大小對比、疏密對比強烈,但是浮躁油滑之氣卻陡然而升!當代的草書更是“草草”,更是這個書法時代的代言,古代書法無論是小草還是大草,最基本的點劃形態都是完備的、豐富的,如黃庭堅、鮮于樞、徐渭、祝枝山、王鐸、傅山等書家的草書,盡管瀟灑、恣肆,但我們依然能欣賞到點劃的形態之美,當今的草書為追求瀟灑率意而犧牲點劃的基本形態和法度規則,變成了流行的“一筆書”,豪氣之中透出的是浮躁、簡單和蒼白。東坡有云:凡世之所貴必貴其難,真書難于飄揚,草書難于嚴重,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今人之書貌似瀟灑,實則趨易避難,而不自知也!
各種書體,“草意”的盛行、其實是背后隱藏著“八法”的缺失!

豈止是書法,快餐文化讓我們這個時代都充滿著“草意”,最近幾年漸漸地迷上了京劇,雖然不會唱,但喜歡聽,馬連良的《甘露寺》我聽過幾百遍,還是想聽!那種京腔京韻,一板一眼,不激不勵、平中見齊的意境和規矩跟我們的書法經典多么的相似,當代的青少年卻不太喜歡京劇,好像因為節奏太慢,規矩太多,學起來太難!不如流行歌曲唱得痛快、瀟灑,現在的歌唱比賽中,歌手如果不能飚幾聲高音,發幾聲怪調,似乎覺得沒有才氣!規矩的缺乏使我們這個看似繁華的時代背后隱藏著各種各樣的危機:優秀的經典的傳統文化被拋棄和弱化。
書法規矩的缺乏也使我們看似繁華的當代書法背后同樣隱藏著意想不到的危機:厚重、古樸、典雅、散淡、中實、凝練這些經典離我們漸行漸遠,無論是追求所謂率意中透出的浮躁、追求所謂古樸中透出的簡單與空洞,還是刻意追求散淡中透出的蒼白,都是因為我們心中遠離了經典的思想,手中遠離了“八法”和規則。
縱觀中國書法歷史的長河,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書體如何變化、風格如何不同,觀念如何差異,能夠成為經典的書法作品都離不開“八法”、離不開最基本的規矩,離開了這“鐐銬”和“枷鎖”,舞跳得再瀟灑率意,都將成為浮云!書法的審美標準不會因為我們這個時代而改變!書法的歷史長河不知道已經淘汰了多少遠離“八法”的作品和觀念!
啟功先生寫的“八法長春”將成為我心中的經典,愿“八法”永遠“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