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聞
小時候讀魯迅的文章就知道了“三味書屋”,直到前幾年去紹興參觀了魯迅曾經讀書的地方,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三味”。“三味”其實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們都知道,經書作為思想、道德、行為規范的書籍,包羅萬象,最根本、最核心,但也很晦澀,讀起來就像吃稻粱一樣沒有滋味,很難下咽;讀史就不一樣了,如同吃美味佳肴,因為里面有了故事,有了人物,讀起來有滋味、好玩了;讀諸子百家更像吃醬肉、醬菜,味道更濃郁……
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人們會喜歡讀一些吸人眼球甚至有些膚淺、不用思考的文字了,也為什么很少有人喜歡去讀孔子的《論語》《中庸》、去研習老子的《道德經》,盡管我們知道那些都是經典!就像我們永遠喜歡一些美味佳肴而不屑于無味的“稻粱”一樣,可是,再往深處仔細想一想,所有的美味佳肴不都來源于那些看著不起眼的“稻粱”嗎?“稻粱”本身沒有滋味,只要是能工巧匠,便可把它變成各種各樣的美味,因為“稻粱”是美味的源頭。


作為書法愛好者,我常常不自覺地把寫字和“三味”聯系起來,由此我想到了《圣教序》。初識《圣教》,你一定不會覺得它有多少魅力可以吸引你,甚至覺得也不過如此,盡管有很多專家甚至經典的書論告訴我們,《圣教序》是行書的經典,是歷代書家學習的典范,但大多數的情況是,很多人學習了幾天之后便沒有了興趣,轉而去學習一些看起來有特點、有“滋味”的法帖了,因為很多特點鮮明的法帖或許不用太認真思考,一眼便能品嘗它的“滋味”所在,所以很多人喜歡。
如果把《圣教序》比作書法中的“經書”、比作食物中的“稻粱”,倒是恰如其分!《圣教序》集王羲之一生之精華,用筆之豐富、結字之變化令人嘆為觀止,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歷代大家無不從中吸取營養。《圣教序》的特點不明顯,缺少滋味,看似是缺點,實則是優勢,沒有明顯的特點,恰恰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發揮特點。學習太有特點、有滋味的東西,會抑制我們發揮自己的特點。就像已經做好的美味佳肴,味道就不容易再改變了,只能加點佐料,而“稻粱”則不一樣,經過加工可以變成你喜歡的任何美味佳肴。
學習《圣教序》和我們讀“經”一樣,一定有很多人不喜歡這些晦澀而且沒有滋味的東西,只有那些愿意學習且有智慧的人才能從這些經典中去尋找樂趣,挖掘本源,理清脈絡,成就自我。
不僅是行書的學習,楷書、草書和其他書體學習的道理也是如此。當今時代最大的特點是信息量大、節奏快,這讓我們的物質生活獲得了極大的提高,但同時也讓我們的心靈飄浮起來。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占據了我們大部分生活,哪里還有時間去讀書?即使偶爾讀一點書,也是那些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哪還有閑情逸致去研究孔孟之道、老莊思想?
浮躁的心態也像“瘟疫”一樣傳染到了我們書法人的身上,“成名要趁早”的思想滲透到很多學書人的心中,讓我們失去了文人的平和與雅靜,把“展覽”和“比賽”當成了戰場去拼搏和努力,哪還有心思像古人一樣沉浸在“一點一畫”的美妙旋律中而陶醉自我,我們的書寫往往是為了獲得別人更多的掌聲!

于是乎,我想到了當年流行的“喇叭褲”,第一個穿的人是時尚,當所有人都隨潮流、都在穿“喇叭褲”時,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滿街的“喇叭褲”,而個人的特點則顯得微不足道了。就像我們當今的展覽,刮過了一陣又一陣的風,“王鐸風”“‘二王’風”“章草風”“張旭懷素風”“米芾風”“黃庭堅風”……近來又在刮“趙之謙風”“何紹基風”,未來不知又要刮什么風,但總之是“只見風兒不見人”!
“跟風現象”是當今的特點,并不是大家想跟風,而是浮躁的心態讓我們很難靜下心來去研究和探討書法的“源頭”——書法之“經”,書法的“稻粱”,而只是自然地去享受時尚的“美味佳肴”,從而不知不覺地跟上了“時風”。
書法“時風”最大的問題是大家都在追求視覺沖擊、追求自我展示,其實是在用近乎相同的手段和技術去追求視覺效果、追求自我價值,所以一不留神就寫到了一起,就成了“時風”,這卻恰恰失去了真實的“自我”。風終究會刮過去,不留一點痕跡。
縱觀歷代書法大家,自幼學的是四書五經、孔孟思想,作的是圣人文章,寫的是“八法經典”,沒有展覽,也沒有比賽,發乎內心,順其自然,化經典為己用,融眾長于一家,無意之中成就了自我。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他們可以選擇只吃別人制作的佳肴,而不去想創造另外一種“美味”,他們可以去選擇讀一些有滋味、有情節或許無聊的文字,以消磨時光,也不愿去看一看孔孟、老莊那些閃爍著中華民族智慧光芒的經典作品。要想有所作為,一定要善于尋根溯源。讀書如此,寫字亦如此,生活何不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