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金妹 唐扣明

膠囊類藥物:膠囊遇水后會變軟,容易粘在食管或胃壁上,造成食管損傷或胃中局部藥物濃度過高,刺激胃黏膜。服用膠囊類藥物時,應多喝溫開水,以保證藥物順利到達胃內。
鹽類瀉藥、退熱藥:服用鹽類瀉藥(如硫酸鎂)后會引起腹瀉,服用含有對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藥后,會使人大量出汗。因此,服用這兩類藥物后應多飲水,以補充人體對水的需求,維持水和電解質的平衡。
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如氯化鉀、阿司匹林、潑尼松等,對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適當增加飲水量能稀釋藥液,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
部分抗菌藥物:經腎臟排泄的抗菌藥物,如喹諾酮類(諾氟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等)、磺胺類等,需要增加飲水量,加速代謝產物的排泄。
平喘藥:如茶堿類、二羥丙茶堿等藥物,可以提高腎血流量,產生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多,患者易出現口干、多尿和心悸等脫水癥狀。因此,服用此類藥物后,應注意適量補充液體,多喝一些白開水。
利膽藥:熊去氧膽酸能促進膽汁分泌和排出,有助于排出膽道內的泥沙樣結石和膽結石術后少量的殘留結石,但容易引起腹瀉。服用這類藥物時,患者應多飲水,避免因腹瀉而脫水。
雙膦酸鹽類藥物:阿侖膦酸鈉、帕屈膦酸鈉等雙膦酸鹽類藥物對食管有刺激性,須用200毫升以上溫水送服。用于治療高鈣血癥時,容易引起水、電解質紊亂,患者應多喝水,使每日的尿量達到2000毫升以上。服藥后不宜立即平臥,應保持上身直立30分鐘,以便盡快將藥物送至胃部,減少對食管的刺激。
抗痛風藥:如丙磺舒、苯溴馬隆、別嘌醇等,為防止尿酸在排出過程中沉積形成結石,服藥時應多飲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必要時,須加服碳酸氫鈉片,以堿化尿液。
補液鹽:口服補液鹽時,每袋須用500~1000毫升溫開水沖服后飲用。
排石藥:服用排石湯、排石沖劑時,宜多飲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500~3000毫升。大量飲水可起到沖洗尿道、稀釋尿液、減少尿液中鹽類沉淀。
胃藥:硫糖鋁、枸櫞酸鉍鉀、果膠鉍、氫氧化鋁凝膠等藥物的作用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護層。因此,服用此類藥物后30分鐘內盡量不要喝水,以免阻礙保護膜的形成,降低藥效。
蒙脫石散:該藥具有較強的吸附力,可均勻地覆蓋在整個腸腔表面,以吸附致病微生物,收斂腸黏膜,從而起到止瀉的作用。每次服藥只需用50毫升水沖服。
抗利尿藥:服用加壓素等抗利尿藥時,在服藥前1小時和服藥后8小時應限制飲水,以免引起水鈉潴留,導致水腫和體重增加。
止咳糖漿:如急支糖漿、甘草合劑等,這些藥物會粘在咽部,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起到減輕黏膜炎癥、緩解咳嗽的作用。若喝水過多,保護膜被稀釋,止咳作用會減弱。因此,喝下止咳糖漿5~10分鐘內不要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