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珍容
(福建工程學院圖書館,福建福州 350118)
“為讀者找書”“為書找讀者”一直以來都是圖書館人的目標。為了更好地為讀者服務,優化文獻資源合理配置,提高文獻利用率,近年來各圖書館紛紛采取措施鼓勵讀者參與圖書薦購,研究讀者薦購的文獻也日益增多,但實際工作中薦購效果并不理想。筆者試圖在分析讀者薦購文獻的基礎上,找出文獻研究的基本方向,總結其中的有效舉措,以期為各圖書館開展薦購服務提供借鑒,充分發揮薦購服務在館藏資源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筆者在中國知網中以“讀者薦購”為主題詞,共搜得170篇文章(截至2017年11月30日),其中期刊論文157篇,會議論文1篇,碩士學位論文10篇,另有2篇發表于報紙。170篇文章中發表于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的共有72篇,占42.4%;屬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類的文章有2篇,其它基金類的文章有5篇。絕大部分文章論及高校圖書館,有1篇文章論及中學圖書館,4篇文章論及公共圖書館;各有1篇論及軍校圖書館和醫學院圖書館。文章涉及面廣,研究方法多樣,有理論分析,也有實證研究,基本上代表了國內圖書館讀者薦購的研究水平。
縱觀100多篇文章,基本上都是從讀者薦購的模式與缺陷、讀者薦購與讀者決策采購異同點、讀者薦購系統等方面來論述。
早期的讀者薦購是讀者將想購買的圖書信息填寫在留言薄上,或者在采訪人員提供的紙質書目清單上勾選。隨著各種網絡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逐漸發展到通過薦購系統、微信公眾號、微博、海外圖書采選系統等方式薦購,幾種模式都推動讀者參與文獻資源建設,但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現在薦購宣傳不到位、讀者參與度不高、采訪人員反饋不及時、薦購圖書利用率不理想、薦購平臺不人性化等方面。
讀者決策采購即PDA(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s),也稱需求驅動采購,是指圖書館與書商簽訂PDA協議,根據本館的藏書建設方針預設采購條件,書商定期將電子書信息及全文鏈接導入圖書館聯機目錄中,當閱讀電子書的讀者達到預設條件時就觸發圖書采購并由圖書館支付購書經費的購書模式。自2011年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圖書館的張甲與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的胡小菁在《中國圖書館學報》發表《讀者決策的圖書館藏書采購/藏書建設2.0版》一文,向國內引進讀者決策采購之后,國內關于讀者決策采購與讀者薦購異同點的研究就方興未艾[1]。在170篇文章中,有49篇文章單獨或同時論及讀者決策采購及其與讀者薦購的異同點,所述內容大同小異,筆者對其進行了梳理,詳見表1。研究之初,部分國內的圖書館研究人員唯PDA馬首是瞻,認為讀者決策采購是讀者薦購的一種模式,是文獻資源建設的救星,紛紛提出在各自的圖書館運行PDA模式。隨著研究的深入,圖書館人也漸趨理性,意識到讀者薦購與PDA雖在理念上有相似之外,但不能等同[2],兩者在概念、性質、實施基礎、作用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我國高校圖書館也存在實施PDA的障礙[3]。同時,兩者都不能取代傳統的館員文獻采購模式,只是傳統文獻資源建設模式的補充[4]。

表1 讀者薦購與讀者決策采購的比較
170篇文章中,有46篇專門論及讀者薦購系統,其中8篇碩士論文以薦購系統作為研究方向。關于讀者薦購系統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2.3.1 圖書自動化管理系統集成的薦購模塊
目前各高校圖書館及公共圖書館所用的自動化管理系統有金盤圖書管理系統工程GDLISNET、匯文系統、ILAS系統、Millennium系統、Unicorn系統等,這些系統一般都自帶薦購資源模塊,不需要另外開發,能夠提供網上征訂書目發布、資源搜索等功能,但這些系統在讀者薦購信息反饋、薦購書目查重、書目庫資源整合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以大部分高校圖書館使用的匯文系統為例,讀者在使用證件號登錄到讀者薦購界面后,系統明確提示讀者在薦購前要先確認是否存在館藏,然后可以按照題名項旁邊的“搜索網絡資源”提示導入所要薦購的圖書。所以,系統若能在薦購頁就可直接檢索該館OPAC系統,實現薦購系統與OPAC的無縫鏈接,就可以提高讀者薦購的效率與準確性。
2.3.2 圖書館自行開發的薦購系統
很多高校圖書館基于各館實際情況,自行研究設計了圖書薦購系統,如同濟大學圖書館、天津大學圖書館、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漸江萬里學院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上海大學圖書館等都對自行開發的薦購系統進行了實證研究,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武漢大學圖書館薦購系統為例,結合了各個系統的長處,規避了匯文系統的缺陷,提供OPAC多種方式檢索,自建集成薦購知識庫模式,在重要字段ISBN、題名以及作者等基本信息后都設置了查重按鈕,提高了薦購的精準率,并提供了文獻加急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讀者的需求[5]。
2.3.3 基于書商合作模式的薦購系統
為了提高薦購的效率,加強讀者與書商的直接交流,有的圖書館與書商基于商業模式,合作開發了薦購平臺,如西南財金大學的博雅薦購平臺率先對讀者薦購流程進行了改造,實現了“流通先于購買”,書商按照事先與圖書館的約定,在平臺展示一定量的新書,讀者可全文閱讀紙質圖書,并做出是否薦購的決定,一定的周期后,采訪人員統計薦購書目并向書商采購[6]。山東職業學院圖書館采編人員與書商合作設計開發的薦購系統,加強了圖書信息庫的內容,實現了圖書在線試讀、薦購圖書的查重功能,推送出版社即將出版或最新的圖書信息,書目推薦欄目整合了行業推薦,在山東省37所高校圖書館中嵌入使用[7]。商業模式薦購系統薦購效率高、到書快、圖書利用率高的優點也讓各圖書館在考慮使用何種薦購系統時多了一項選擇。
170篇文章的落腳點都在于思考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好地實施讀者薦購,研究者普通認為應該制定完善的薦購制度,在讀者薦購欄目中發布,讓讀者有章可循,內容可以包括每年的薦購計劃、薦購讀者的確定、薦購的流程、時間、方式等方面。
不管是采取何種薦購模式,目錄確定是首要的問題。書商的目錄繁多復雜,不同書商提供的書目也會存在重復,如不加選擇直接導入系統,勢必會讓讀者無所適從,因此薦購知識庫的建立就顯得很有必要。理想的薦購知識庫可整合圖書館館藏與書商目錄,有查重、在線閱讀功能,并可加入豆瓣等書評供讀者參考。超星公司開發的讀秀就具備薦購知識庫功能,能夠對接館藏OPAC,整合館藏資源,提供試讀,薦購流程非常簡單[8];PDA模式對讀者薦購目錄確定也有很好的借鑒作用,PDA對書商的選擇非常嚴格,要求能提供書目記錄與MARC格式,書商系統平臺能與圖書館信息管理系統無縫對接。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的隆茜等基于他館的圖書利用情況對PDA預設文檔從出版信息、文獻內容、選書限制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闡述,提出了PDA預設文檔建設策略[9],也給讀者薦購提供了思路;河南省圖書館的田利提出利用大數據思維,按照出版社排名、作者知名度、作者文獻引用次數以及讀者需求進行書目排序,設計一套智能薦購系統。采訪人員根據圖書館事先設置的采書標準輸入系統,經過系統運行整理,就可以得到相匹配的書目信息,并以此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10],這種系統也是各個圖書館可以考慮開發、使用的。
從實際情況來看,諸多學校都進行了薦購,但收效甚微,完全依靠讀者薦購是無法完成每年采訪工作任務的。目前高校圖書館基本上采取每年或每兩年統一招標的方式,統一劃撥經費,統一采購,這種模式有利于采購資金的規范化管理,但卻限制了讀者薦購的發展。筆者建議可以統籌常規購書與讀者薦購的經費比例,從每年的總購書經費中劃撥一定比例的自行采購經費[11]。圖書館劃出的這一部分經費,單獨做標段,專門用于采購讀者薦購文獻。由于讀者薦購圖書對時效性要求較高,因而實際費用可能會較高,該標段圖書折扣率可略高于普通采購。如2012年寧波大學園區圖書館從整年度的購書經費中單列20萬元專門用于讀者薦購[12]。
可以對薦購的讀者進行細化,將讀者分為不同類型,對不同層次讀者薦購圖書的類型、價格、數量、次數等給予不同的薦購權限。如漸江工商大學自1999年來就實行“優秀學生參與中文圖書采購”的措施,凡綜合測評在班級前40%的學生,每人每年可按自己意愿購買5本圖書,讀完再交到圖書館[13]。安徽農業大學圖書館的朱建軍提出利用圖書館志愿者組織圖書館學生服務中心、新媒體運營團隊、讀者俱樂部等參與薦購,圖書館通過網上書城及定點零購供應商等渠道,保證薦購圖書在10個工作日內上架流通,提高了讀者參與薦購的積極性[14]。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的宋連蓮將薦購讀者群擴展到校外讀者,并對校外讀者的類型進行了劃分,明確了校外讀者的借閱權限和校外讀者的借閱方式(到圖書館借閱和郵寄到戶)[15]。
圖書采訪工作既有量的要求,也有時效性的需求。薦購圖書周期過長,圖書就會失去時效性與可讀性,因而采訪人員應該明確薦購周期,確定每批次薦購書目截止時間,時間一到應該撤銷目錄,進行統計工作。集中薦購是可行的一種模式,圖書館預先給各個院系設定薦購品種指標,并給各院系分配賬號,各院系自行確定參與薦購的教職員工,在采訪人員導入書目信息后,同一院系老師在一定的時間里用同一賬號登錄系統進行薦購,同時為了解各院系讀者的閱讀傾向及薦購的效果,采訪人員需定期對各院系的薦購數據進行分析[16]。
首先,要確立反饋機制,向讀者實時反饋其所薦購的圖書情況如有無訂購、圖書到館的狀態等,讓讀者充分感受到圖書館對薦購工作的重視。其次,要調動讀者的薦購熱情,圖書館可以給讀者派發免費的購書劵,即“讀者購書,圖書館買單”,并適時改變圖書操作流程,采取先用后藏的模式。如大連市中山區圖書館在世界讀書日期間開啟的“你選書,我買單”活動,向持有大連市“一卡通”讀者證的讀者發放了總面值10000元的新華書店購書劵[17];無錫市圖書館與無錫新華書店聯手推出“新書直借服務”,規定凡是持有無錫市有效成人借閱證的持證讀者,在無錫新華書店挑選喜愛的圖書,只要達到市圖書館與新華書店的預設條件,就可以現場辦理借閱手續,無需付款,將書借回家[18]。
學科館員是圖書館與院系師生間最直接、最有效的溝通橋梁,學科館員專業性強,與系部老師聯系密切,了解教師們的研究方向與學科走向。讓學科館員參與讀者薦購,一方面是讓學科館員直接參與薦購,另一方面是通過學科館員讓系部老師參與薦購,他們的加入能夠彌補采訪人員的知識缺陷,優化館藏結構,提高圖書的利用率。可以不定期組織學科館員、采訪人員及系部老師的茶話會,交流學科用書情況,調整各學科采訪計劃。此舉的難點在于學科館員與采訪人員通常分屬于兩個不同的部門,如何加強兩類人員的合作并使之常態化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圖書館要從各館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切實讀者要求的薦購策略,構建出版社、書商、圖書館、讀者四方協同合作的薦購服務平臺,實現文獻資源建設的合理配置,為廣大讀者提供最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