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瑋琳 薛燕慧 李進 李冬 梅沛沛 夏海勇
摘要:試驗采用裂區設計,主區為4個施氮水平(N0、N1、N2、N3),副區為4個種植模式,分別為:玉米單作(行距60 cm,株距分別為20 cm和30 cm)、大豆單作、玉米大豆間作(行比2∶2), 以此研究氮肥和種植模式對玉米、大豆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在該種植體系下,僅就作物所占凈面積而言,玉米為優勢作物,間作比單作增產顯著;大豆為劣勢作物,間作模式下減產顯著。對整個種植體系來說,土地當量比>1,說明玉米大豆間作是一種對提高整體產量和經濟效益有益的種植模式。
關鍵詞:玉米;大豆;間作;氮肥梯度;產量;農藝性狀
中圖分類號:S344.2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8)07-0116-05
Abstract The effec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planting mode on yield and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maize and soybean was studied by using split plot design. Four nitrogen levels (N0, N1, N2, N3) were set as main plot, and four planting modes were treated as subplot, which were maize single cropping with the line spacing of 60 cm and the plant spacing of 20 cm and 30 cm respectively, soybean single cropping, summer maize and summer soybean intercropping with the line ratio as 2∶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planting system, maize was the dominant crop only concerning the net area of crop, and the yield of intercropping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of single cropping. Soybean was the inferior crop, and the reduction of yield under intercropping pattern was significant. For the whole planting system, the land equivalent ratio was more than 1, indicating that intercropping of maize and soybean was beneficial to increasing the overall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s.
Keywords Maize; Soybean; Intercropping; Nitrogen fertilizer gradient; Yield; Agronomic traits
氮素是維持作物生理和代謝的基本元素之一,是作物生長必不可少的元素[1] 。對禾本科玉米來說,氮是對其生長發育影響最大的元素。對豆科大豆來說,它與根瘤菌共生,而大豆根瘤菌的生長狀況與氮肥的施用有關,施氮過多,根瘤數目減少,固氮能力降低,同時還會引起大豆營養生長過旺、生殖生長受到抑制,所以氮肥對大豆也至關重要。
隨著經濟迅速發展,工業用地規模不斷擴大,可用耕地面積持續下降,從而導致糧油爭地矛盾日漸凸顯。經研究發現,糧油作物間作,改一年一熟為兩熟制或多熟制,提高單位面積內的土地利用率,能有效緩解這一矛盾。且國民經濟發展帶來了農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間作種植模式越來越規范合理,增產增收的效果顯著。間作模式作為農業生產的一種有效種植模式,已被大部分農民所接受。
近幾年針對間作模式的技術性提高與適應性研究也越來越多。例如專家們已經對禾本科和豆科種植模式進行了研究,如蠶豆間作小麥、玉米、大麥[2-7] 等,表明禾本科與豆科作物間套作不僅能夠充分合理地利用氣候條件、水利條件和土地資源,解決糧油矛盾[8],還能有效地提高禾本科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從而為開發利用有限和潛在的農業再生資源以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拓寬了前景[9,10]。研究表明禾本科與豆科作物從土壤中吸收營養物質的種類和能力各不相同,禾本科作物對氮和硅的吸收量較多,而對鈣的吸收量較少;豆科作物吸收大量的鈣,而吸收硅的數量極少還能固氮[11]。劉朝茂等[12]研究認為,與凈作玉米相比,與大豆間作種植的玉米能延緩葉片衰老,增加葉片壽命,有利于群體產量的提高。因此兩類作物間作種植,可以保證土壤養分的均衡利用,避免其片面消耗。
本試驗通過研究間作種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對夏玉米、夏大豆農藝性狀和產量及其構成要素的影響,揭示其中的規律,為開發作物高效間作模式、提高農田生物多樣性和單位面積產出效益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17年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濟陽試驗基地進行。供試玉米品種為先玉335,大豆品種為齊黃34。
1.2 試驗設計與方法
采用裂區設計,主區為4個施氮水平(N0、N1、N2、N3),副區為4個種植模式,分別為:玉米單作(株距20 cm和30 cm)、大豆單作、玉米大豆間作。玉米大豆間作行比2∶2。小區面積50 m2,重復3次。具體見表1。
玉米單作:行距50 cm,株距20 cm,密度10.0萬株/hm2;行距50 cm,株距30 cm,密度6.7萬株/hm2。大豆單作:行距50 cm,株距20 cm。玉米大豆間作:玉米行距50 cm,株距20 cm;大豆行距50 cm,株距20 cm,留苗2株/穴。玉米與大豆間作距離:50 cm。間作帶幅寬:200 cm。種植模式見圖1。
1.3 田間管理
播前均勻基施P2O5 120 kg/hm2(施過磷酸鈣,P2O5含量16%),K2O 100 kg/hm2(施硫酸鉀,K2O含量50%),施N 0、60、80、100 kg/hm2(施尿素,N含量46%);玉米拔節期、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具體見表1。肥料施于玉米行間和玉米大豆行間,施肥點靠近玉米處,大豆不追肥。及時澆水、除草、防治病蟲害,并適時鋤地松土。
1.4 收獲
2017年6月26日,玉米和大豆同時播種,10月7日收獲玉米,10月12日收獲大豆。
玉米取2行,每行長5 m,測產面積為5.0 m2;大豆取2行,每行長1 m,測產面積為1.0 m2。
1.5 數據統計與分析
數據用Microsoft Excel 2007 和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夏玉米夏大豆農藝性狀分析
由表2中不同處理夏玉米農藝性狀結果分析可知,在同一氮梯度下,玉米增密處理(株距20 cm)與不增密處理(株距30 cm),除N3梯度下穗位高、N1梯度下行粒數外其它各農藝性狀間差異不顯著(P>0.05)。相同株距下(20 cm),除N2梯度外,單作株高和穗位高均高于間作;N1梯度夏玉米單作的莖粗略高于單作,其它情況下莖粗、穗粗、穗長、行粒數間作均大于單作。同氮梯度下,對于穗行數、軸粗、百粒重而言單作與間作差異不顯著(P>0.05)。由各農藝性狀數據知,相比于單作模式,間作模式下玉米的外觀性狀和商品價值并不比單作差,有的反而更好。
由表3不同處理大豆農藝性狀結果分析可知,在各氮肥梯度、各種植模式下,大豆的總株數和單株分枝數差異均不顯著(P>0.05)。N1、N2各氮肥梯度內單間作株高差異顯著(P<0.05),間作分別高于單作20.15%和18.64%。而同氮肥梯度內百粒重相差較小,結莢數間作明顯低于單作。
2.2 不同處理夏玉米夏大豆生物量及產量分析
由表4可知,隨施氮量的增加,各梯度單作種植模式,玉米籽粒凈面積產量差異不顯著(P>0.05),間作種植模式,玉米籽粒凈面積產量N0明顯低于加施氮肥的N1、N2和N3,但N1、N2和N3三個梯度內差異不顯著(P>0.05)。單作種植模式下,增密處理(株距20 cm),籽粒凈面積產量隨氮肥梯度的增大而降低;不增密處理(株距30 cm),在氮肥前三個梯度下(N0/N1/N2)籽粒凈面積產量隨氮肥梯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玉米單作施氮量300 kg/hm2(N3)最大時,單作玉米籽粒產量最低。玉米生物量趨勢與產量趨勢相同,即氮肥施加對生物量增產無明顯效果,反而在施氮量最大的處理中,生物量呈下降趨勢。在施氮量相同、株距相同(株距20 cm)、種植模式不同的情況下,玉米間作的凈面積產量﹥玉米單作,增幅分別為19.51%、57.08%、58.83%、91.49%;凈面積生物量>玉米單作,增幅分別為25.00%、68.87%、59.99%、84.00%。對于玉米單作來說,同氮肥梯度下,本試驗增密處理(株距20 cm)和不增密處理(株距30 cm)凈面積產量、凈面積生物量差異不顯著(P>0.05)。在N0、N1和N2三個梯度下,增密處理產量和生物量均高于不增密處理(N2處理的玉米籽粒產量除外);施氮量最大(N3)時,不增密處理產量和生物量均高于增密處理。
不同施氮梯度下,大豆生物量和產量同種植模式下無顯著差異,同施氮梯度下單作與間作差異顯著(P<0.05)。本試驗體系下間作大豆的凈面積生物量和凈面積產量顯著減產,不同施氮梯度下減產幅度:N0為 46.35% 和 49.60%,N1為49.03%和55.26%,N2為 52.27%和 57.12%;N3為35.49%和 35.65%(表5)。
2.3 不同處理夏玉米夏大豆土地當量比及收獲系數分析
由表6可知,偏土地當量比—玉米(PLER—玉米),在玉米大豆間作體系下,玉米為本系統的優勢作物(數值均>0.5),施氮量越大,玉米優勢越明顯;在玉米大豆間作體系下,施氮量最大(200 kg/hm2)時,玉米偏土地當量比為0.95,比其所占土地面積比F=0.50高出90%。數據顯示,相同玉米面積下,高施氮量的間作玉米比單作玉米有一定的產量優勢。不同氮梯度及不同種植模式下,各處理間玉米收獲系數差異均不顯著。其中單作玉米以N2梯度、株距30 cm時收獲系數最大,為0.64;間作玉米以N3梯度、株距20 cm時收獲系數最大,為0.63。
由表7可知,偏土地當量比—大豆(PLER—大豆),在該種植體系下,大豆為本系統弱勢作物(數值均<0.5),不同施氮梯度下,生物量和籽粒產量的PLER差異不顯著(P>0.05)。不同氮梯度同種植模式下各處理間大豆收獲系數也無顯著差異,但N1梯度下單作與間作種植模式的收獲系數差異顯著(P<0.05),其它梯度下單作與間作收獲系數差異不顯著。其中單作大豆以N2梯度下收獲系數最大,為0.57,間作大豆以N0梯度下最大,為0.52。
從兩作物生物量和產量PLER之和可知,除N0<1之外,其它氮梯度下均﹥1,可見玉米大豆間作體系可促進玉米和大豆增產。
3 討論與結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株距相同(玉米株距20 cm)、種植模式不同情況下,玉米間作的凈面積籽粒產量>玉米單作,增幅為19.51%~91.49%;凈面積生物量>玉米單作,增幅為25.0%~84.0%。玉米的偏土地當量比值均>0.5,玉米為優勢作物,且間作比單作增產顯著。大豆在該體系下處于劣勢,大豆的偏土地當量比值均<0.4,且間作模式顯著減產。對整個間作體系來說,土地當量比>1,說明玉米大豆間作模式是一種對提高整體產量和經濟效益有益的種植模式。
前人研究表明,在高產區隨著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夏玉米產量增產顯著,但當氮肥用量增到一定數值后,其產量反而出現降低趨勢[13]。本研究設置了4個氮肥梯度處理,其中施氮量最大(300 kg/hm2)處理玉米單作的籽粒產量有降低趨勢,與前人研究結論一致。但在該試驗條件下,各施氮處理(不含N0)對間作玉米產量及農藝性狀影響不顯著,其原因可能是:本試驗為第一年布置,且基礎地力肥沃,因此,外源施加氮肥對該種植體系影響不大。玉米增密間作體系(株距20 cm)的產量優于玉米常規種植(株距30 cm),所以玉米大豆間作體系中玉米選取20 cm株距較為合理。
參 考 文 獻:
[1] 趙洪祥,邊少鋒,孫寧,等. 氮肥運籌對玉米氮素動態變化和氮肥利用的影響[J]. 玉米科學,2012,20(3):122-129.
[2] 葉優良,李隆,孫建好,等. 地下部分隔對蠶豆/玉米間作氮素吸收和土壤硝態氮殘留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2005,19(3):13-16,53.
[3] 李玉英,孫建好,余常兵,等. 施氮量和蠶豆/玉米間作對土壤無機氮時空分布的影響[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9,15(4):815-823.
[4] 李秋祝,余常兵,胡漢升,等. 不同競爭強度間作體系氮素利用和土壤剖面無機氮分布差異[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0,16(4):777-785.
[5] 肖靖秀,湯利,鄭毅,等. 大麥/蠶豆間作條件下供氮水平對作物產量和大麥氮吸收累積的影響[J]. 麥類作物學報,2011,31(3):499-503.
[6] 肖焱波,段宗顏,金航,等. 小麥/蠶豆間作體系中的氮節約效應及產量優勢[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7,13(2):267-271.
[7] 李文學. 小麥/玉米/蠶豆間作系統中氮、磷吸收利用特點及其環境效應[D].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1.
[8] 王秋杰,寇長林,王永歧,等. 砂地小麥套作花生的產量優勢及其與養分利用效率關系的研究[J]. 作物學報,1999,25(1):70-75.
[9] 宋志偉,寇長林,王秋杰. 豫東沙區冬小麥套作花生輪作制度中磷肥分配施用效果的研究[J]. 土壤通報,2006,37(4):727-731.
[10]何孟霞. 冀中南小麥-花生一年兩熟高產高效節水栽培技術措施[J]. 農業科技通訊,2015(6):225-226.
[11]萬書波. 花生品種改良與高產優質栽培[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8.
[12]劉朝茂,李成云.玉米與大豆間作對玉米葉片衰老的影響[J]. 江蘇農業學報,2017,33(2):322-326.
[13]王宜倫,劉天學,趙鵬,等. 施氮量對超高產夏玉米產量與氮素吸收及土壤硝態氮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2013,46(12):2483-2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