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正在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需求紅利在發生巨變。如果要做大公司,可以有大而全的方式,比如有獨立的流量入口、生態入口,從入口沉淀,轉化成數據流量平臺。如果做不到大平臺,就做小而美,認真把產品運營好。服務做到位。
企業家一定要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趨勢,讀懂每個行業的周期,找準進入點、切入點、布局點,把握好戰略節奏。
社會企業和方太所提倡的“偉大企業”概念是比較接近的。偉大企業既是一個經濟組織,又是一個社會組織。作為經濟組織要滿足并創造顧客的需求,作為社會組織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偉大的企業具有4個特征:第一是讓顧客得安心,第二是讓員工得成長,第三是讓社會得正氣,最后是經營可持續。
所謂的企業家精神,是要做到“三心二意”。企業家要有初心,有一顆永遠追求的匠心,也要有雄心。不忘初心,是企業家離不開的孵化器;永具匠心,是企業家該有的世界觀:保持雄心,為大成而做準備。
企業家還要有無限的銳意與新意。在未來的市場競爭過程中,勇于團結創新、接受挑戰,尋求更多的突破,不斷完善自己。
現階段,企業的首要責任就是搞好自己。只有企業有能力、有力量,才能回報社會、影響社會。
同時,成為社會企業家會是一種趨勢。一是企業會越來越多地和社會發生聯系.在一個大的商業社會中,與其他企業產生合作或競爭關系;二是企業要更多講究奉獻,回報社會。成為社會企業家對于所有企業家來講都是一個新命題,把自己的企業和自己個人企業家的行為融入到整個社會,這是必修的一課。
企業家不能為了成為社會企業家而去做事,因為如果要變成一個長期發展的企業,就要真正把社會考慮進去,才會對你有幫助。當一家公司有能力,用自己的強項解決商業或社會的重大問題。才會有更大價值。
與此同時,中國的企業家應該更多地參與到全球性的議題中去。例如在環保、氣候變化等社會事宜中見到更多的中國企業家的身影。
社會企業應該走“新木桶”模式。也就是說每一個公益組織、每一個機構就像一塊板,他可以做很多,但一定有最強項,把最強項拿出來拼成一個桶,這個木桶才能做得最大、做得最強。
中國可以形成很多這樣的“新木桶”,讓中國的企業、社會的企業走入主流社會,而不僅僅是做拾遺補缺。這也意味著中國企業應該更多聯合起來,解決重大的社會問題,而不是在邊緣上在做,讓中國的社會企業能夠走到世界的前列。
借著全球化的大潮,中國企業正積極地走出去。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同樣需要踐行社會責任。
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中國企業可以把過去在環境問題上積累的經驗、教訓帶出去。也要在走出去的時候,把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分享出去。
企業需要賺錢,才能生存下去。但企業不能僅想著賺錢,還必須要有社會擔當。對于春秋集團來講,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第一是要給員工更好的生活;第二是企業不能偷稅漏稅;第三是關注弱勢群體并給予他們幫助。
同樣,企業與企業之間更要互利合作,一起參與到公益實踐中去,既能增進互相之間的了解,也有利于帶動整個社會企業,關注公益并投身公益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