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志聰 黃小武
摘 要:由于工業企業污染防治設施作業環境的復雜性,污染防治設施的生產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推動其環境安全標準化建設意義顯著。本文分析總結了近年來發生在廢水處理設施、廢氣處理設施、危險廢物貯存場所的事故類型及原因,結合現行法律法規的有關要求,首次提出了工業企業污染防治設施環境安全標準化建設的指標體系。
關鍵詞:環境安全標準化;突發環境事件;生產安全事故
中圖分類號:X322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發生在工業企業污染防治設施的生產安全事故呈現高發態勢,按其發生原因分類主要有觸電事故、墜落事故、火災事故、中毒事故和粉塵爆炸事故等。
為有效應對工業企業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管理,環保部相繼出臺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隱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指南》等標準規范,但未對污染防治設施的安全問題進行研究。通過分析污染防治設施的風險隱患,結合環保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本文提出構建環境安全標準化指標體系,以貫徹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杜絕污染防治設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和生產安全事故。污染防治設施環境安全標準化指標體系分一級、二級要素。
1 廢水處理設施環境安全標準化指標體系
1.1 空間布局
(1)與周邊敏感點及廠區員工宿舍、食堂的防護距離是否合理;(2)各處理單元的空間布局是否合理,應避免廢水處理過程長距離廢水輸送的泄漏風險。
1.2 應急系統
(1)廢水管道是否明溝鋪設,并設置防泄漏措施;(2)是否設置事故應急池,應急池容量是否滿足廢水水量應急的12h處理需求;(3)應急池的進出水管道設置是否合理,進水管是否與總排口可靠連接,出水管是否與廢水調節池可靠連接;(4)化工廠、油庫等含甲類倉庫的生產企業是否設置消防廢水收集池,收集池規模是否滿足洗消廢水暫存需求。
1.3 工藝安全
(1)車間廢水是否嚴格分流,特別是含氰廢水與酸性廢水、含一類污染物廢水與其他廢水不得混排;(2)避免HCN的工藝安全:含氰廢水是否采用兩級破氰處理,一級破氰池的pH是否控制在10以上,二級破氰池是否在6以上,兩級破氰是否設置pH監控裝置;(3)避免H2S的工藝安全:采用硫化鈉除銅前,工藝池中pH是否調整到8以上,除銅結束后是否采用足夠的硫酸亞鐵去除過量的硫;(4)避免NH3的工藝安全:采用吹脫法除氨的工藝池是否密閉,是否設置有收集-處理裝置。
1.4 作業環境
(1)廢水處理設施的地面和墻體是否保持整潔,地面無積液。(2)危險化學品堆放是否整齊有序,是否有不相容危險化學品混存。(3)廢水處理設施是否保持良好的通風,空氣中有毒有害物質濃度是否滿足GBZ2.1—2007的要求。
1.5 墜落防護
(1)各工藝池周邊是否設置強度可靠的安全欄桿,欄桿高度應不小于1050mm,立柱間隙不大于1000mm,橫桿與上、下構件的凈間距應不大于380mm。(2)地下廢水收集池或工藝池的蓋板是否牢固可靠。(3)是否建立合理可行的有限空間作業規程,是否實施有限空間作業許可制度。
1.6 觸電防護
(1)廢水處理設施的配電柜是否安裝漏電保護裝置。(2)電線線路的絕緣保護是否良好,所有正常不帶電的電器設備的金屬外殼是否可靠接地。(3) 機械轉動部件是否設置安全防護罩,電氣設施是否采取防雨措施,是否使用腐蝕嚴重的電機。
1.7 應急物資
(1)是否配備有限空間作業、廢水應急處置、防中毒、火災的應急物資,如防毒面具、鼓風機、潛水泵、安全繩、干粉滅火器和有毒有害氣體檢測儀。(2) 廠區雨水總排口是否設置可靠的攔截方案,如安裝攔截閘閥、配置充氣囊。
2 廢氣處理設施環境安全標準化指標體系
2.1 工藝安全
(1)性質不相容的廢氣是否混合排放,如氨氣和酸霧、含氰廢氣和酸霧。(2)采用噴淋方法處理有毒有害廢氣的,其加藥槽的pH是否控制妥當,是否采用自動加藥系統。
2.2 墜落防護
(1)通往廢氣處理設施的人員通道是否安全可靠,通道及操作平臺是否設置可靠的安全防護欄桿;(2)是否建立合理可行的有限空間作業規程,是否實施有限空間作業許可制度。
2.3 觸電防護
(1)廢氣處理設施的配電柜是否安裝漏電保護裝置;(2)電線線路的絕緣保護是否良好,所有正常不帶電的電器設備的金屬外殼是否可靠接地;(3)機械轉動部件是否設置安全防護罩,電氣設施是否采取防雨措施,是否使用腐蝕嚴重的電機;(4)廢氣排放口是否設置防雷措施。
2.4 燃爆防護
(1)噴漆、焊錫、拋光、噴粉等工藝產生的有機廢氣或粉塵收集管道的內壁是否定期清理;(2)收集粉塵的布袋除塵器是否定期清灰; (3)采用水簾方式處理金屬粉塵(鋁粉、鋅粉)的,其水簾柜循環水的pH是否呈中性;(4)有機廢氣或粉塵的收集處理設施是否采取了防靜電措施。
2.5 應急物資
是否配備有有限空間作業、廢氣應急處置、防中毒、火災的應急物資,如防毒面具、鼓風機、潛水泵、安全繩、干粉滅火器和有毒有害氣體檢測儀。
3 危險廢物貯存場所環境安全標準化指標體系
3.1 空間布局
(1)與周邊敏感點及廠區員工宿舍、食堂的防護距離是否合理。對于易燃易爆危險廢物可參考《建筑設計防火規范》,防護距離不少于10m。(2)是否與雨水系統緊鄰,是否設置了切斷危險廢物污染環境的途徑。
3.2 現場建設
(1)危險廢物貯存場所是否上鎖隔離,是否設置安全警示標志。(2)貯存液態危險廢物的場所是否設置防泄漏收集措施,地面是否做防滲處理。(3)貯存易燃易爆危險廢物的場所是否使用防爆電器,是否采取防靜電措施。(4)危險廢物貯存場所的防雨、防滲、防泄漏等措施是否完善。(5)危險廢物的貯存量是否嚴格控制,單位面積貯存量不應高于0.5t/m2,貯存場所是否設置應急通道。(6)性質不相容的危險廢物是否分類分區存放,如廢酸和廢堿、重金屬污泥和廢酸、廢鋁粉和廢酸廢堿等。(7)危險廢物是否全部收集,是否存在于危險廢物混入生活垃圾、一般工業廢物中。
3.3 應急物資
是否配備防泄漏、中毒、火災等的應急物資,如防毒面具、應急砂、吸附棉和干粉滅火器等。
結論
環境安全指標體系綜合考慮污染防治設施的空間布局、工藝流程、應急系統和安全生產要素等風險因素,參考工業企業安全標準化指標體系劃分為一級、二級要素,適用于污染防治設施突發環境事件和生產安全事故的預防控制。建立環境安全指標體系的賦值評分,是接下來環境安全標準化建設不斷完善的重要保證,對于環境安全標準化的評級管理和全面推廣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關于實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的意見[Z].國務院安委辦,2016.
[2]環境保護部環境應急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制度學習讀本[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5.
[3] HJ2002—2010,電鍍廢水治理工程技術規范[S].
[4] GB4.53.3—93,固定式工業防護欄桿安全技術條件[S].
[5] GB 50016—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
[6] GB15603—1995,常用化學危險品貯存通則[S].
[7]侯茜,鄔開發.工貿行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實施指南[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