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雨航

劉卉今年37歲,她從20多歲開始護膚,用過的產品無數,對市面上各種大牌的護膚和化妝品牌,她都如數家珍,如今使用的都是國際上高端的護膚品,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護膚達人。
不久前,劉卉發現皮膚變得越來越干,而且臉上有時候會無緣無故泛紅、瘙癢,不知是什么原因引起,她并沒有更換化妝品。于是,她來到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皮膚病防治研究所就診。
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皮膚病防治研究所門診,皮膚科醫生李祥子博士檢查發現,劉卉的皮膚比較薄、干,稍微有點兒泛紅,不像一個護膚達人該有的肌膚。李祥子詢問了劉卉的護膚習慣,發現她很注重保濕,尤其喜歡用面膜和噴霧,幾乎每天都要敷2片保濕面膜,而且每次都在30分鐘以上,希望皮膚能盡量多吸收一些。
過度補水 皮膚變成敏感肌
“過度補水,導致面部肌膚成了敏感肌。”李祥子告訴劉卉,她的皮膚變干,老感覺到癢,正是由于保濕面膜和噴霧使用不當造成的。
敏感肌是一種肌膚的類型,看上去皮膚較薄,容易泛紅,肉眼可見紅血絲,容易受環境因素、季節變化及面部護膚品刺激。敏感肌的形成是由于皮膚細胞受損而使皮膚的免疫力下降,角質層變薄,導致皮膚滋潤度不夠,最終肌膚的屏障功能過于薄弱,無法抵御外界刺激而過于亢奮。
臨床上,很多患者面部皮膚出了問題,就覺得要補水,而她們的方式往往是一天到晚噴噴霧,或者每天敷面膜,其實這都是不對的。“過度的水分也是會削弱皮膚屏障的,反而容易導致皮膚敏感。”皮膚屏障結構受損,不僅會讓肌膚水分過多蒸發,還會讓皮膚容易受到細菌、化學物質侵入,肌膚變得暗沉,失去自我保護能力。
補水≠保濕,保濕關鍵是要“鎖水”
“認為補水就是保濕,這是保濕的一大誤區。”李祥子說,補水不等于保濕,皮膚的“補水”和“保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單純“補水”只能暫時緩解皮膚的干燥,但無法阻止水分的丟失。
正常的皮膚角質層中含有10%~20%的水分,此時皮膚顯得細膩、光滑,有光澤,富有彈性;而當水分不足時,皮膚會出現細紋明顯,顯老,皮膚晦暗、無光澤,對外界刺激敏感,特別是使用化妝品時容易出現刺痛、刺癢、潮紅等不適的情況。使用保濕產品的目的就是讓皮膚含有適度水分,使得皮膚處于最佳狀態。
怎樣做才是正確的“保濕”呢?李祥子說,人體的皮膚不僅需要水分,也需要油脂。如果只補充水分,終究會揮發掉,只能維持短時間的水潤;只有補水的同時,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吸水、阻止水分丟失的保護膜,才能長時間地維持皮膚的最佳狀態,而這才能稱為“保濕”。因此,保濕的關鍵就是要“鎖水”。
“頻繁噴噴霧、敷面膜,又不注意鎖水,就會導致皮膚越來越干,越來越敏感。”李祥子說,保濕乳液、保濕霜等保濕產品就具有鎖水功能。
因此,正確的保濕方法就是,在噴噴霧、敷面膜或者補水后,還需要涂抹保濕乳液或者保濕霜,這樣才能“鎖”住皮膚水分,保持肌膚水潤。
護膚小課堂:
1.保濕面膜多久敷一次合適?
每周1~2次就可以,每次15~20分鐘,不能敷到面膜發干為止。揭掉面膜后,洗掉多余的精華,輕輕把臉擦干,抹上保濕霜或者乳液。
2.如何根據不同膚質及季節選用保濕產品?
A.油脂類成分
這類保濕產品可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防止水分蒸發。如凡士林、橄欖油、杏仁油等。
B.吸濕性成分
顧名思義就是從周圍環境吸收水分,提高皮膚的含水量。如甘油、氨基酸、吡咯烷酮羧酸鈉、乳酸和乳酸鹽等。
C.親水性成分
跟吸濕劑不一樣,親水性成分可以將自由水變成結合水而起到鎖水保濕的作用,是一類比較高級的保濕成分。
此類保濕產品無論是油性皮膚還是干性皮膚、夏天還是冬天,都可以使用,簡直是人見人愛。代表原料——透明質酸(也稱為玻尿酸)。
D.修復性成分
這類成分產品具有修復屏障功能,降低經皮水分丟失而達到保濕作用,如神經酰胺、維生素E等。
神經酰胺是近幾年研究最多的屏障修復成分,特別適用于有皮炎的患者。
現代生活雖然很忙碌,但不能忘記保養皮膚。播放喜歡的音樂,打開冰箱拿出一些食品配料,現在就開始學習自制面膜。
鱷梨面膜
鱷梨中的油脂對保濕干燥皮膚很有幫助。把半個鱷梨搗成糊狀,添加一調羹蜂蜜。如果皮膚敏感,可以添加一些有舒緩作用的酸奶;如果皮膚干燥,可以額外增加一些保濕成分(如少許純初榨橄欖油)。將所有成分混合均勻,并施用在干凈的臉上,15~20分鐘后漂洗干凈。
香蕉面膜
將香蕉剝皮后搗成糊狀,然后混合兩調羹蜂蜜(清潔皮膚)。如果不喜歡混合物過于黏稠,可以適量添加水。將香蕉糊敷在干凈的皮膚上,10~15分鐘后用溫水沖洗干凈,會感覺皮膚變得柔軟清爽。
酸奶面膜
將一杯純酸奶敷在洗干凈的臉上,15~20分鐘后用溫水漂洗干凈。酸奶所含的乳酸有舒緩皮膚作用,并且益生菌還能促進皮膚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