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冬,仲崇奕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哈爾濱 150001)
2015年6月,教育部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 [2015]2號),明確要求職業院校要針對人才培養方案中制定的內容進行全面診改,內容應覆蓋五個層面,即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并按照通知要求,明確決策指揮、質量生成、資源建設、支持服務、監督控制等五個系統的主體責任,建立五橫五縱聯動的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查找存在的問題,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將有力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但隨著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的發展,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因此,加強教學工作診改成了促進校企合作新發展的重要舉措。
現代學徒制是我國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項旨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學校、企業深度合作,教師、師傅聯合傳授,對學生施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方式更加注重技能的傳承,以企業為主體,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為主導,政府為引導,由學校、企業、專業機構共同承擔培養任務,設立規范化的企業課程標準、考核方案等,體現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它將人才培養和與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注重技能考核和“多證書”考核,與國家級職業資格證書緊密結合,完成學校和企業聯合的人才培養。現代學徒制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將有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
2.1.1 主體性原則。履行領導機構、管理機構、教學機構、教師、學生的主體責任,激發全員提高質量的內生動力和創造力,共同發展,保證各項工作質量穩步提升。
2.1.2 整體性原則。發揮決策指揮、質量生成、資源建設、支持服務和監督控制等五個系統的整體功能,實現全員參與、全過程管理、全方位監控的質量管理。
2.1.3 目標性原則。以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出發點,設定質量管理目標,構建多領域、多層次、相互印證的目標鏈,建立常態化自主診斷與改進機制。
2.1.4 客觀性原則。以問題為導向,以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為基礎,從人才培養的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開展診斷與改進工作。
2.1.5 持續性原則。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常態化診斷與改進機制有效且可持續運行。運用“零缺陷”理論,引導現代學徒制各人才培養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與發展,逐步從質量控制、質量管理階段,強化為質量治理,先從對人才培養質量全方位的質量管理,再到“三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 “三共”(共創、共治、共享),建立由組織督導,人人創造質量,人人享受質量的自我保證機制,使人才培養質量的水平不斷提高。
依據現代學徒制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職業道德高尚、職業素養優良、專業理論扎實、職業技能高超、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根本,加強職業技能提升和創新創業教育,在學生學業發展、德育發展、個人發展、職業發展、團隊發展等領域制定和完善學生發展標準,形成學生發展考核性診斷標準,使學生明確自我提升發展的重點和相應質量標準(見表1)。

表1 現代學徒制各專業學生發展標準
2.3.1 建設數字化智能校園運行系統
建成完整統一、技術先進、覆蓋全面、應用深入、高效穩定、安全可控的智能校園,實現網絡教學、網絡科研、網絡管理、網絡服務的全方位應用整合。
建設智能校園基礎支撐平臺。全面提升全校互聯網基礎設施服務水平,實現無線網絡校園無縫覆蓋;升級和完善智能教室,提供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基本環境;完善網絡安全工作機制,大幅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
構建智能校園統一管理平臺。解決學校存在的“信息孤島”問題,統一和規范全校信息標準,建成高標準的共享數據中心、統一信息門戶平臺和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實現一站式的智能服務。
建設智慧綜合應用網絡社區服務平臺。以學生為中心,建設覆蓋教師全生命周期、一站式、個性化的智慧化綜合信息化服務平臺,實現師生工作、學習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
2.3.2 開發配套應用系統
(1)在線學習與自測系統。在線學習系統與自測系統主要是為了實現學生在線通過視頻的形式來進行學習,并進行自測學習效果。包括:MOOC系統功能支持回答問題視頻停頓,在線微課功能支持碎片化的微課組成體系化的課程,在線作業與討論區功能支持作業的批改統計與討論區敏感字符過濾審計,自我測試功能支持分章節分知識點測試。在線學習系統可與學校已開發建設的課程資源庫有效鏈接。
(2)學生發展系統。學生發展系統能夠根據現代學徒制各專業學生成長過程的三個階段進行全面管理及考核學生的發展情況。第一階段,學生在校學習發展階段;第二階段,畢業中期(五年)發展階段;第三階段,長期發展階段。系統能實時統計和分析龐雜的量化數據并形成報表,即時傳遞到學生、學校管理者手中。系統集成德育管理、宿舍管理、課堂管理、頂崗實習、工作流等學生管理的多個領域,并引入教師、學生、家長和企業的考核評價。通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學生建立職業成長階段的分級目標,突出成長過程的目標差距和目標修正,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通過學習活動過程數據的采集,建立起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大數據分析,為學生自主診斷改進提供必要支持。
按照學生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建立學生在校學習期、畢業中期(五年)和長期發展三個階段的分級目標,幫助學生縮小成長過程的目標差距并修正目標,引導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
依托學生發展系統、教學過程管理系統、在線學習系統、實習管理系統和校友管理系統等對學生成長全過程進行跟蹤記錄,通過學生三個階段成長過程數據的采集、統計、預警和分析,實現學生的自我診斷與改進;通過學生培養活動數據的采集,建立起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大數據庫,為學生自主診斷改進提供必要支持,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具體流程見圖1。

圖1 學生層面診斷與改進運行流程
在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近十年里,許多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研究的重點一直是關于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構建和課程改革的研究,構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第三方評價體系的研究較少。基于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應加速實施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的第三方評價工作。
建立實施第三方評價的組織機構,為有效實施第三方評價提供組織保障。
首先,成立實施第三方評價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學校實施第三方評價工作方案,對第三方主體在評價中提出的問題、建議和意見進行分析和研究,及時制定整改方案,布置工作,監督各項整改工作的有效落實;組織協調實施第三方評價的各項工作。
其次,設立實施第三方評價工作辦公室,組織落實第三方評價工作;監督、指導各院(系)及相關部門落實第三方評價工作,并及時將第三方評價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相關部門;同時,負責實施第三方評價網絡平臺信息的收集、整理、匯總及反饋工作。
最后,成立各院(系)實施第三方評價工作小組,負責制定本部門實施第三方評價工作方案,組織落實第三方評價的各項工作,并根據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及學生家長所提出的問題、意見及建議,制定整改方案,及時整改。
制定與實施第三方評價工作相關的管理制度,包括“實施第三方評價工作管理辦法”“專業建設理事會章程”“專業建設理事會工作條例”“教學質量校外監測評定員聘任與管理規定”“校外監測評定員及兼職教師聽課制度”“第三方評價信息采集與反饋管理辦法”等,為有效實施第三方評價提供制度保障。
組織人才培養的利益相關方,要遵照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重視教育成果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效果,從人才培養質量、專業的行業影響力與行業認可度的反映、學校服務區域產業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參與企業技術改造更新能力等方面,研究建立實施第三方評價的指標體系。
建立定期走訪行業企業、用人單位的工作機制;建立教學文件、課堂教學、實習實訓、畢業設計與答辯等方面的第三方評價工作機制;建立第三方評價信息采集與反饋工作機制。及時掌握第三方對學校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為現代學徒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重要依據。
只有切實履行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主體責任,構建完善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立常態化人才培養質量保證機制,進一步提升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及利益相關方對人才培養工作的滿意度為目標,按照“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工作方針,才能為提高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