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雄 宋玉忠 郭清燕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民生問題極為關注,提出了一系列的民生思想及論述,并多方面頒布了具體措施,推進民生政策的實行。然而,習近平民生思想得以提出并且推行得益于多方的條件。首先是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及對西方人本主義思想的借鑒;其次是理論來源,包括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合理部分、馬克思主義民生理論、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民生思想及現代各國民生舉措的啟示;最后是國情、黨情、世情的現實依據。
關鍵詞:習近平;民生思想;產生條件;現實依據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5-0015-03
民生就是民眾的生計與生活,民生問題與一個國家的興旺、社會的穩定、人民的幸福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1]。它包括人民群眾的發展機會、發展能力及權益維護狀況等。民生問題事關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和諧穩定。
任何一種理論的提出都離不開在前人所做成果的基礎上繼承、發展、創新。習近平的民生思想就是在科學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孫中山、毛澤東等人的思想合理內核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以民生為重點的治國理政新理念。
一、文化借鑒
文化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是經過人類長期實踐而不斷形成的一種社會現象。也就是說,它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2]。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體現了人類生命活動的象征,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價值體現和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和諧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繼承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合理內核
習近平“民生”思想淵源深廣,既有國內從古到今民生思想的影響,也深受國外民生思想的啟示。因此,習近平“民生”思想從產生到形成及后面的豐富發展都有著深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首先,是受中國古代傳統民生思想的影響。習近平“民生”思想根植于中國傳統的民生思想土壤,并創新性地豐富發展起來。自古以來,中國思想家和統治者等都非??粗匕傩盏募部?,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及“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以民為本”[3]等思想中可以看出,古代思想家們都把民生視為國家的根本,人民生活的好壞關系到國家社稷的興衰成敗。因此,歷代統治者為維護自身的統治尤其是在建國初期,都會出臺相關的政策善待子民,關心百姓的生計,休養生息。習近平“民生”思想吸取了古人治國的經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奠定了其思想文化的基礎。近現代以來,為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清政府自上而下進行了洋務運動,使“師夷長技”的思想得以付諸實踐。維新變法時期,康有為提出了“仁者,博愛”的思想,梁啟超也提出了“新民說”思想等等。辛亥革命后,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的思想,主張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改善農民工人生活等等。這些思想無不體現著民生理論以及領導人對改善人民現實生活的真切愿望。
(二)借鑒了西方人本主義思想
古希臘時期,哲學家普羅塔哥拉就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人本的思想,強調人的主體性。而蘇格拉底則注重社會和人生問題,強調理性和德性。與此同時,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幸福論,認為人人都有靈魂,靈魂安寧才會得到幸福,否則的話,就會給生活帶來不幸。這些思想都體現了人本主義的萌芽。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們把人看作“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他們認為應該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生活,滿足精神上及物質上的需要;人天生就有自由意志,要個性解放、自由平等,如此才能培養出精通藝術及全面發展的人。提倡認識自然、造福人生[4]。啟蒙運動期間,西方人本主義的主流思想是強調人的主體性,提倡人權,人人平等,提倡民主、自由,維護人的權益。他們提出追求快樂是人的天然權利和社會發展的動因,還提出追求人生快樂、爭取個性解放、建立公正的社會制度等人本主義思想。這些思想都對習近平民生思想的形成、發展及豐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理論來源
(一)繼承了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合理部分
民生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社會革命”綱領,它希望通過這些綱領來實現中國的近代化,發展經濟,使中國走向強大。具體內容包括:一是平均地權,核定地價,重視社會經濟組織的改良,保障農民的權益;二是關心勞動人民的幸福生活,希望改革能夠改善人民的生存狀況;三是發展實業,認為“實業主義為中國所必須”;四是節制資本,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避免資本過度集中在資本家手中;五是實現國家富強、貧富均等。雖然勝利的果實落入了袁世凱的手中,“三民主義”也成了空想,但是這些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卻被中國共產黨吸收、借鑒,甚至是實現了。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正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二)馬克思主義民生理論
習近平“民生”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民生思想的內容。在私有制占主體地位的資本主義世界里,西方人本主義的思想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身在西方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關注工人和農民的生活,經常深入工人階層了解他們的疾苦。恩格斯說:“人只須認識自身,使自己成為衡量一切生活關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質去評價這些關系,根據人的本性的要求,真正依照人的方式來安排世界?!盵5]這反映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注重“人”、以人為本的民生理念,即重視人的生存發展和生活狀況的問題,及“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要促進經濟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相協調。馬克思主義從一開始就是以人民群眾為基礎,也就注定了要以“人”為本,關注人民的疾苦,改善民生。
列寧是一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把關注民生問題作為無產階級執政黨的首要職責,調動起一切因素發展生產力,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實現了工人與農民的牢固聯盟,極大地鞏固了新生政權。
(三)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的民生思想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有著豐富的民生思想。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是,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第二,實現人民的幸福是一切行動的目標。早在1934年,毛澤東就指出:“增加農業生產;保障工人的利益;……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在1938年,毛澤東同志闡述了對民生目標的追求,那就是“人人有衣穿,有飯吃,有書讀,有事做。”[6]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對民生問題做出了闡述,即:“中國共產黨一定要注重民生問題,要致力于發展生產力,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換言之,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國共產黨必須致力于發展生產力,用一切手段來改善人民的生活。隨后,江澤民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就要求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胡錦濤同志則提出,“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8]。
習近平同志不但系統、全面地繼承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中關于民生思想的精髓,更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了適合國情發展的具體的新的舉措,如供給側改革等內容。隨著新世紀及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實力,人民的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物質得到極大豐富,中國夢中人民幸福的民生思想也在逐步得以實現。
(四)現代各國民生舉措的啟示
習近平“民生”思想借鑒了現代西方民生理論的精髓。民生無小事,民生問題無國界限制。民生問題已經成為各國執政黨所面臨的不能回避的課題。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世界性問題,西方國家也在探索中前進,總結出了一些比較合理的舉措。這些實踐經驗及成功案例對我國現階段改善和保障民生起到了極大的啟示作用。
現代西歐各國社會福利思想為習近平民生思想提供了有益借鑒。二戰后,西歐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極大地制約了經濟的發展。為此,許多西歐執政黨都紛紛啟動了社會福利體制,推行積極的福利政策。由于各國國情不同,福利的種類和內容也不同,但是大部分都包括失業保險、退休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方面,還有住房補貼等,這些都關系到一個人的一生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西方發達國家建立的福利制度,對促進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等起到重要作用。西方發達國家建立的福利制度,在理論探討和制度建設方面為習近平民生思想的發展和實現及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障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三、現實依據
(一)國情依據
進入21世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改變。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一矛盾的轉換中,我國社會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的民生建設遇到了新情況、新挑戰。正視并正確認識新形勢下的新的矛盾和問題,對于更好地解決民生問題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綜合起來,民生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收入的不斷增長及物質的極大豐富,人民的幸福指數不斷上升,但是貧富差距亦愈拉愈大,富人的收入來源呈現出多樣化、多途徑化、增值速度快等特點。而貧困者收入來源單一,收入并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增加。如此一來,貧富差距的拉大造成利益分配的嚴重失衡,這勢必會對我國社會的穩定、人民的幸福帶來不利的影響。
第二,社會事業發展緩慢與經濟發展的失調。一直以來,我們對社會發展的認識都偏向于經濟、政治的發展,卻忽略了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及社會保障等具體的社會問題。農村與城市教育資源與質量的差異使得普通民眾更傾向于把孩子送到城市去上學,而城市高昂的房價使得人們背負著沉重的負擔;日益艱難的就業形勢使得大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時顯得迷茫、無助,甚至滋生功利主義傾向等等。這些問題無一不涉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使得民生問題在高速發展的經濟之下日益突出。
第三,環境問題凸顯,與高速發展的經濟不匹配。改革開放后,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追求生產力的發展,但是所進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多數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因此,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然而,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的經濟發展實現了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我們必須要建設一個美麗、安全、和諧的環境。當前我國的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已經非常嚴重,與人民群眾生活關系密切的水污染、空氣污染、垃圾污染等已經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如果不妥善解決,也會影響到民生政策的實施。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二)黨情依據
深刻把握、科學分析、正確運用黨情,是黨的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立足點。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多年,就是在科學認識黨情的基礎上,開創了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極大地推進了黨的事業的發展。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及走過的路程,中國共產黨國際地位的變化等,都證明了正確把握我國的國情,正確認識我黨的黨況是我們能夠不斷發展壯大、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的關鍵。
在日益多變的國際環境及國情情況下,黨的自身建設面臨著更加復雜的挑戰,黨的建設更加任重道遠。習近平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講話中也講道:“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面臨‘四大考驗‘四種危險,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為緊迫”[9]。
(三)世情依據
除了以上各種理論淵源及依據之外,促成習近平民生思想形成更多的是世情,是普通老百姓對幸福美好生活的需求。過去我們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而忽略了“人”的精神層面的追求及“人”的全面發展。但是,不斷繁榮的市場經濟也同時呈現出其弊端,逐漸展現出新時期的各種突出矛盾。首先,各個領域的發展呈現四個“拉大”,即,城鄉差距拉大,貧富差距拉大,東西部差距拉大,沿海和內地差距拉大。其次,社會出現兩個“嚴重化”,即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化,包括河流干涸、大氣污染、土地荒漠化等使人們的生存環境受到巨大的威脅;供需失衡更趨嚴重化,尤其是資金、能源等資源的分配更加失衡,各行各業的競爭日趨激烈,舊的產業結構不斷產生新的問題。再次,社會負面情況的重重壓力。近些年來,就業越來越難、買房難還貸壓力大、看病難看病貴,以及個別黨員干部中出現的嚴重貪污腐敗現象等等。這些負面情況使得人民群眾生活壓力巨大。最后,老百姓精神面貌及信仰受到西方價值觀的挑戰,出現了文化價值混亂、精神交往庸俗、享樂主義盛行等現象。這種狀態對我國各方面的建設和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就需要一種先進思想作為指導,習近平的民生思想正是以正面的、向上的、進步的姿態,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從以往追求的誤區中走出來,從而能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及西方人本主義思想是習近平民生思想的文化來源,而他的理論來源,則包括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合理部分、馬克思主義民生理論、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民生思想及現代各國民生舉措的啟示。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國的國情、黨情、世情的現實依據。正是以上多方面的條件使得習近平民生思想不斷得以發展豐富,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蔡孝恒,張亮.胡錦濤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思想述論[J].探索,2008(2).
[2]文化[EB/OL].360百科,[2017-12-01].https://baike.so.com/
doc/5366095-5601798.html.
[3]五子之歌[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308.
[4]魏金生.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的由來與發展[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4(4):5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1.
[6]《中國民生問題政策解讀》編寫組.中國民生問題政策解
讀[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
[7]崔曉琳.新時期鄧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