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珠 李菁 華啟和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發表了一系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講話,對江西的生態文明建設先后提出要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江西樣板”和美麗中國的“江西樣板”。江西以習近平的重要講話為理論指導,緊緊圍繞
打造“兩個樣板”的建設目標,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發展生態產業為關鍵、以完善頂層設計為重點、以弘揚綠色文化為導向進行了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建設工作。
習近平的“兩山論”一開始就是建立在“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之上的。習近平先后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由此表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實現了內在的協調一致。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中,習近平提出要“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江西樣板”。2016年年初,習近平在視察江西時又指出要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江西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的重托,以“兩山論”為理論指導,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一、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
生態環境是江西的有利資本,江西始終致力于保護生態環境的工作,按照習近平對待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的要求,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修復,把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納入生態建設的重點環節,不斷鞏固生態優勢,有效提升了江西的綠色“軟實力”。2016年,江西的綠色優勢進一步鞏固,森林覆蓋率達到63.1%,設區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控制在86.2%,主要河流斷面監測水質達標率保持在88.6%,各項指標均穩居全國前列[1]。
一要守護鄱陽湖流域的生態環境。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確保人類從事生產勞動和生活的基礎,江西有著天然的生態優勢,自然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污染低、空氣好,因此更應該珍惜,加強資源環境生態保護,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這一過程中,江西積極參與加強長江中下游生態屏障建設,構建江湖和諧生態安全格局。習近平指出: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2]。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江西超過90%的面積屬于鄱陽湖流域,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江西最亮麗的一張名片,江西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江西樣板”和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應該按照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3]。江西致力于大力不斷提高鄱陽湖水資源質量,改善水資源環境,切實保護好“一湖清水”。二要織就江西生態空間紅線保護網。生態紅線是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如果突破了生態紅線,必定會使生態安全、人民生產生活和可持續發展受到威脅。習近平強調:“要堅定不移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4]保護好江西的原始生態環境,織就生態空間紅線保護網,守住紅線是維護好江西生態安全的基本要求。
二、以發展生態產業為關鍵
江西發展綠色經濟需要按照節約、循環和可持續的原則進行,綠色經濟是進行綠色發展、實現生態文明的關鍵所在。通過發揮江西的生態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構建以生態從嚴保護、資源深度開發、生產清潔低碳、產業升級高效為主要特征,以綠色農業為基礎、綠色工業為支撐、綠色服務業為主導的綠色經濟體系,實現江西的綠色產業轉型。長期以來,江西存在重化工、資源能源產業占主導,工業層次不高、競爭力不強、集聚性差、創新驅動不足等問題。近年來,江西將“綠色生態”理念融入發展過程,逐步構建起環境友好的工業體系,在各工業領域積極推動使用清潔能源的生產方式,進行循環化改造,對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實行綠色化的管理,構建環境友好型的綠色工業體系。江西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思想基礎,以改善產業布局為基本目標,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行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的高技術和新興勞動密集型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江西森林蓄積量居全國第9位,油茶和毛竹產量穩居高位,天然宜牧草地面積為華東地區首位[2]。江西優越的特色生態條件、豐富的生態自然資源,是江西的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的基礎性條件,江西借勢推出優質、高效、安全的生態農產品,改善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態農產品結構,積極推行各種生態農業模式,發展林下經濟,結合江西特色構建了生態有機的綠色農業體系。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是習近平賦予江西的特殊使命和光榮任務,江西應該嚴格按照本省的生態實際,充分利用本省特色的農業生態資源,充分發揮好本省的農業生態優勢。
與此同時,江西致力于施行服務主體和服務過程的生態綠色化,著力打造江西的特色生態旅游、構建生態健康養老等綠色服務業。加快發展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等現代旅游,促進旅游開發、旅游產品、旅游經營管理到旅游消費各個環節的生態化;大力發展生態物流業,推進綜合生態物流園區建設、鼓勵企業落戶,提高物流業的整體運行效率并強化服務功能;根據資源特色實行機制、體制、市場以及核心技術的改革創新,推行優質企業合理重組兼并的環保服務業,以環境服務業作為重要支撐發展環保產業,大力扶持環保產業發展,促進環保關鍵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的研發生產。
三、以完善頂層設計為重點
領導干部對地方生態環境保護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習近平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對保護生態環境務必堅定信念,堅決抵制以破壞生態、犧牲環境為代價所換來的經濟增長。只有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加強領導干部對江西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進行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的改革,構建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使江西省的生態文明建設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
習近平指出“資源環境是公共產品,對其造成損害和破壞必須追究責任。”[5]江西通過建立生態文明建設差異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對限制、禁止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地區改變傳統的考評方式,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考評體系,不再以生產總值的考核作為唯一的指標。習近平指出,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就是一個地區、一個區域發展的“指揮棒”,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江西對本省的領導干部實行了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制度,通過健全經濟社會綜合評價體系,在經濟社會綜合考評指標中增加了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用以考核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通過實行生態環境重大決策和重大事件問責制度,將地方區域內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制落到實處,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如果發生了生態環境惡化情況或者造成環境惡果的情況,該領導干部不得轉任重要職務或提拔使用,并實行終身追責。江西作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通過建立健全自然生態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及相關民事權利的有關規定,根據自然生態資源的屬性進行分類,并分別建立能夠反映不同資源特征的資產所有權體系,與此同時對自然生態空間確定權責并實行統一登記。
四、以弘揚綠色文化為導向
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是領導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一場深刻變革,是為實現江西長遠發展打牢綠色根基的一場持久戰,按照習近平提出的:“全社會都要按照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切實增強生態意識,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把我國建設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4]其中弘揚綠色文化在建設生態強國中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是引導全民共建生態文明的價值坐標。
習近平曾提出“要加強宣傳教育、創新活動形式,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義務植樹”[4]。透過習近平的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增強公民參與意識的重要性。因此,大眾傳媒在生態文明弘揚過程中應該積極發揮話語權引導作用,主導社會輿論,在全社會營造全民共建生態文明、全民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良好氛圍。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要“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4]江西倡導綠色價值觀,形成人人盡責、共建共享的綠色自覺,在現實生活中倡導大家履行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廣大公眾應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踐行“綠色行為”,爭做“生態公民”,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不同層面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2016年江西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居全國前列[EB/OL].
(2017-01-18)[2017-11-29].http://jx.people.com.cn/n2/20
17/0118/c190260-29613434.html.
[2]劉德海.綠色發展[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3]習近平兩會新語[N].人民日報,2016-03-16.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