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漪
摘 要:本文以黨的十九大報告為主要依據,從歷史與現實角度論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貢獻、時代特征、歷史地位和重要意義。關鍵詞之一“習近平”,是指習近平是這一指導思想的主要創立者。關鍵詞之二“新時代”,凸顯了這一指導思想的時代特征。關鍵詞之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表明這一指導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思想
中圖分類號:D6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5-0020-02
黨的十九大通過的新《黨章》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思想地位,并對這一指導思想的時代背景、基本含義、基本內容和重大意義做了科學闡述,是今后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筆者認為,要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抓住其中的幾個關鍵詞。這幾個關鍵詞就是“習近平”“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一、以“習近平”名字來命名,表明習近平是這一指導思想的主要創立者
習近平為這一指導思想做出了兩方面的突出貢獻,一是習近平做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理論貢獻,二是其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突出的執政業績。
1.習近平系列原創性理論貢獻。習近平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又根據新的情況進行理論創新,提出了許多老祖宗沒有說過的新話,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思想品格。正因為有了全方位的理論創新成果,才能夠獨樹一幟,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新體系。限于篇幅,這里只列舉習近平幾個有代表性的創新觀點。一是“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這一創新觀點是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重要發展,既解決了由誰來組織實現社會主義本質所規定的任務目標問題,又首次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屬性問題,并且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高度強化了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地位。同時,這一創新觀點也極具國內外的政治宣傳效應,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張最顯耀的名片,具有鮮明的中國話語色彩。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此選擇了最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社會主義制度,又經過艱辛探索,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以說,沒有了中國共產黨,人民就找不到解放與幸福的出路,就沒有了“主心骨”、引路人。二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任務。從鄧小平的“發展是硬道理”,到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再到習近平的“五大發展理念”,我們黨關于要不要發展、如何發展的問題,思路與對策越來越清晰。特別是習近平的五大發展理念,可以說是當今世界最科學的發展理念,因此這一發展新理念也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是向世界提供中國智慧的一個典范。在國內,“創新、協調、綠色”具有特別突出的導向價值,而在國際范圍,“開放、共享”又具有特別突出的導向價值,習近平特別強調了世界范圍的“共建、共享、共贏”理念,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認同。三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說,這一理念與“一帶一路”倡議一起,是中國開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重要標志。氣候問題、恐怖主義威脅、網絡安全等問題致使世界各國誰也無法獨善其身,必然成為一個“同命運、共患難”的共同體。正當西方發達國家依然固守不同意識形態對抗的冷戰思維之時,習近平則著眼于解決世界各國都要面臨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倡導求同存異、同心同力、共同發展。習近平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得到各國的高度認同,已被寫入聯合國重要法律文件,是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一個巨大貢獻。
2.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突出業績。這次指導思想以習近平名字來命名,得到黨的十九大全體代表一致同意,全國人民發自內心衷心擁護,國際社會普遍贊譽,最關鍵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領導業績與領導水平得到全黨全國人民的高度認可,成為我黨的領導核心,有著堅實的黨心與民意基礎。習近平十八大以來的突出業績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執政伊始謀篇布局、綱舉目張。現在回過頭來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貫穿習近平十八大以來執政的“四梁八柱”,抓住了影響工作全局的發展目標、發展動力、治國方略和根本保證,抓住了工作重點和難點,牽住了工作的牛鼻子。筆者認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內容,與之前的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執政的著力點不同,具有治國理政的宏大思路,設計更加科學合理。二是執政過程步步為營、穩扎穩打。黨的十八大以來幾次全會的關鍵時間點,都是具體部署落實“四個全面”,做到一環套一環、一步緊接一步,沒有停歇,形成“四個全面”的整體實踐效應。民生問題也是一件接著一件干、一年接著一年辦,在逐步落實,取得實實在在的民生業績,老百姓的獲得感大幅提升。三是執政風格既嚴又實。這從習近平倡導全黨開展的“三嚴三實”看得最清楚,形式主義、浮夸之風得到一定程度的整治,工作作風有了明顯好轉。四是執政追求志向高遠。黨的十八大一開局就提出了號召力極為強大的“中國夢”,提出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豪邁氣概令人振奮。“一帶一路”也是一個大手筆,一下子打開了中國發展的巨大空間。鐵腕治理腐敗,扭轉了腐敗蔓延的勢頭,所得到的不只是衷心擁護,更是對習近平巨大魄力、愛民情懷的高度認可。黨的十八大以來還辦成了許多老百姓盼望已久的民生難事,老百姓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一起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些是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實實在在的業績,得到了老百姓的衷心擁護。
二、提出“新時代”,凸顯了這一指導思想的時代特征
“新時代”是這一指導思想最鮮明的特色。“新時代”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階段。這里著重分析新階段的新矛盾和新任務。
1.新矛盾。主要矛盾決定主要任務。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正確理解這一新矛盾,需要把握三點。
一是全面把握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含義。過去講落后生產力,現在已經不是落后生產力的狀況了,總體上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了,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均國民收入也已達到八千美元。只是局部地區與部分行業還存在較為落后的生產力狀況,所以現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平衡是指城鄉、區域、群體等方面之間存在先進與相對落后、富裕與相對貧窮的不平衡。尤其是城鄉差距十分明顯,農村發展欠賬太多,許多地方連廁所問題還沒有解決好,農村經濟發展與文化教育文明程度落差也很大,這也是黨中央全力發展農村的意圖所在。要加快農村發展速度,盡快縮小城鄉差距,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重任。習近平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不充分是指整個社會的發展總量尚不豐富、發展程度尚不夠高、發展態勢尚不夠穩固”[1]。雖然我國是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0萬億元,但是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總收入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發展不充分導致經濟競爭力不強,社會保障水平低,發展根基不穩,存在不少社會矛盾問題。
二是全面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含義。過去講人民物質文化的需求,現在看來這一表述過于狹窄了。人們先是要解決吃飯穿衣問題,然后開始著力追求文化精神享受,物質文化應該是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發展成就,在滿足居民物質文化需求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人們的需求并非只是物質文化這兩個方面,還包括政治是否民主、社會是否公平、國家是否安全、環境是否健康。這些需求已經成為當前老百姓越來越關注的問題了,這些方面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所以,提出“美好生活需求”的概念,就是一個需求既全面要求又高的概念,而且需求還是動態的概念,伴隨社會的發展,以后還會增加新的需求。因此,“美好需求”也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科學概念。
三是搞清楚今后發展努力的方向。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勢必會帶來我們在發展重點、發展戰略乃至發展方式方面的一系列改變。黨的十九大明確了我國今后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加快形成先進的生產力,構建雄厚的經濟基礎;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顯著提高發展質量,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2]。要五大建設共同發展、共同發力,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2.新任務。黨的十九大明確了新時代的新任務,這就是放在“八個明確”第一位的總任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根據總任務,明確了實現目標的兩步走戰略。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理解新時代新任務,應把握這樣幾個要點。一是明確總目標是“富民強國”。第一次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基本實現共同富裕發展目標的時間節點,老百姓有了最大的期盼,強國富民成為新時代的最強音。二是明確實現總任務的基本條件。這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十四條基本方略。第一條和最后一條都強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性,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同時又通過從嚴治黨保證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第二條強調了人民中心思想,樹立一切為了人民的執政目的,落實在第八條強調的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別的條目都是從“四個全面”和“五大發展理念”,以及政治、軍事、文化、“一國兩制”和外交理念等方面論述了怎么做、達到什么要求。筆者認為,實現強國任務,需要艱苦奮斗的精神力量,需要齊心協力的凝聚力,需要科技創新的巨大活力,需要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
三、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表明這一指導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指導思想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一起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這一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一是理論方面,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是毛澤東思想,解決了革命問題。而如何解決建設問題,從鄧小平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始,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以及現在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們在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的成果越來越豐富深刻,不斷實現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相比較而言,習近平站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取得的成果更加豐富深刻。表現在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三大規律的認識,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新的境界。二是實踐方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這一思想具有透徹的理論說服力、深刻的哲理思辨性、濃厚的親民愛民的人民性、樸實無華的語言感染力,總體上構成了巨大的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及戰略定力,為新時代提供了最根本的戰略指引,是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奮斗的思想基礎,是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行動指南。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意義。一是具有強大的統一思想意義。既然時代發生了深刻變化,就要有新的理論來科學解釋新時代的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武裝統一人們的思想認識,只有這樣才能步調一致、凝聚人心。實踐證明,習近平的這一新思想正在發揮極為重要的思想引領作用。全黨的思想認識、精神風貌都為之煥然一新。二是具有指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意義。偉大任務必定具有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必定是一場艱巨的偉大斗爭。需要我們時刻準備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只有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提振信心、迎接挑戰,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新業績。
參考文獻:
[1]中央黨校教授:中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體現在哪里[N].人民日報,2017-10-30.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