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鳴 申建霞
[摘要]通過構建VAR模型并對二元邊際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和檢驗,實證結果顯示:目的國經濟規模、目的國勞動生產率和多邊貿易阻力與二元邊際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不同影響因素對二元邊際的沖擊力度和貢獻度不同。對中國二元邊際影響因素的研究發現:與擴展邊際相比,影響因素對集約邊際的沖擊持續時間更長;目的國經濟規模對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的沖擊都是正向的;目的國勞動生產率二元邊際的沖擊都不太明顯;多邊貿易阻力主要通過集約邊際發揮作用。對美國二元邊際影響因素的研究發現:目的國經濟規模主要通過集約邊際發揮作用;目的國勞動生產率對貿易額的負向作用主要通過擴展邊際來實現;多邊貿易阻力對貿易額的正向作用主要通過集約邊際來實現。
[關鍵詞]二元邊際;中美;貨物貿易;不平衡
[中圖分類號]F7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7-0021-08
Dual-Margin Analysis of Sino-US Imbalanced Trade in Goods
He YimingShen Jianxia
(College of Economic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VAR model by selecting the variables such as economic scale, bilateral trade cost, multilateral trade resistance,labor productivity and so 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actors and the dual marginal. The impact strength and contribution degree of 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on duality margin are different. A study of the marginal factors influencing Chinas duality finds that impac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intensive margins last longer than expanded margins.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scale of the destination country on the extended margin and intensive margin is positive; the impact of labor productivity in the destination country on the dual margin is not too obvious; the multilateral trade resistance mainly plays its role through the intensive margin. The study of the dual margin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S. illustrates that: the size of the destination countrys economy mainly plays its role through intensive margin;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countrys labor productivity on the trade volume is mainly achieved through extended margin;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multilateral trade resistance on the trade volume is mainly achieved through intensive margins.
Keywords: Dual-margin; Sino-US; Trade in Goods; Imbalance
[作者簡介]何一鳴(1966-),男,漢族,吉林農安人,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世界經濟;申建霞(1993-),女,漢族,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經濟。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開放經濟下中國反壟斷政策的執行標準及國際協調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7YJA790095)一、引言
中美貨物貿易不平衡成為了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借口。但很明顯對美貿易順差并非中國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
中美貨物貿易歷史悠久,但是貨物貿易不平衡現象是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才變得越來越嚴重。不僅在貿易總額上進出口差距越來越大,在商品結構上也表現出明顯的不平衡。
根據聯合國貿易商品數據庫記載,中國在1993年對美首次出現貿易順差,貿易余額為6285億美元。之后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余額除了在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有所下降之外,在其他年份的貿易余額都呈現增長趨勢。從出口總額來看,中國對美出口總額在2004年首次突破萬億美元,與1993年相比,出口總額增長了737倍。之后出口總額一直增加,雖然2009年有所下降,但是之后很快又回升,并且在2015年出口總額達到歷史新高,是1993年出口總額的2441倍。從進口總額來看,進口額逐年增加,但是上升幅度較小,進口額直到2010年才突破萬億美元,并且在2014年達到歷史新高,是1993年進口總額的1497倍。從出口增長率和進口增長率來看,1993年首次順差開始到2014年,中國在出口和進口方面一直保持著較高增長。出口方面除了在較少的幾個年份是單位數增長外,在多數年份出口總額實現了雙位數增長。進口增長率幾乎也保持著同樣的增長趨勢。分階段來看的話,進出口從1993年到21世紀的頭十年保持著較好的增長趨勢,從2011年開始進出口額的增速變緩,甚至在2016年進出口都出現了負增長。綜上可以看出,中國對美國持續的貿易順差是雙邊貨物進出口貿易此消彼長的結果。
中美貨物貿易不平衡現象持續的時間長,影響深遠,因此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對象。隨著產業間分工或產業內分工逐漸被產品內分工取代,中美之間的貿易面臨著新的變數和挑戰。從產品層面分析中國對美國進出口的發展變化,并通過計量模型分析影響中美貿易的因素,可以對中美貨物貿易不平衡現象有更新的認識。
二、 基于二元邊際的中美貨物貿易結構分解
(一)二元邊際的內涵和測度
關于二元邊際的內涵目前沒有統一的定義,學者們主要從產品、企業和國家三個不同的角度對二元邊際進行了定義。從產品的角度,他們將出口的產品種類分為留守產品、新進產品和退出產品。其中留守產品貿易量的變化代表集約邊際,新進產品和退出產品的貿易量變化視為擴展邊際。從企業的角度,集約邊際指現有出口企業增加的出口量,擴展邊際指增加的新的出口企業數量。從國家的角度,他們將集約邊際定義為一國與現有的貿易伙伴國的貿易關系進一步深化,擴展邊際定義為一國與其他國家新建立的貿易關系。
由于對二元邊際的內涵存在不同的定義,所以,對二元邊際的測度也存在不同的方法。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和研究的可行性,本文選取Hummel和Klenow(2005)的方法對二元邊際進行如下分解和測度:
EMcui=∑i∈IcPwuiQwui∑i∈IPwuiQwui
IMcui=∑i∈IcPcuiQcui∑i∈IcPwuiQwui
上述公式中,EMcui和IMcui分別代表中美貿易的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其中,c代表中國,u代表美國,w代表參照國,此處的參照國是世界,這樣就能保證中國對美國出口或者進口的產品是世界對美國出口或者進口的產品的子集,即Ic一定是I的子集。另外,P代表i產品的價格,Q代表i產品的貿易數量。
(二)二元邊際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
關于二元邊際影響因素的研究實際上是關于貿易流量的原因的研究,而引力模型在研究貿易流量的原因中最為經典。可惜的是,引力模型的前提是企業是同質的,即企業的生產率是沒有差異的。以Melitz(2003)為代表的經濟學家開始利用企業異質性模型來描述不同生產率水平的企業的出口擴張、進入和退出出口市場的動態,為研究貿易增長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角度。新新貿易理論的代表人物Chaney(2008)在Melitz(2003)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異質性企業貿易模型。其構建的方程如下所示:
Xijφ=0,
μ×Yi×YjY×ωi×τijθj-γ×
fij-γσ-1-1,ifφ≥φij
在公式中,Xij表示i國對j國的出口流量,Yi、Yj指兩國的經濟規模,ωi為出口國的生產率,τij和fij分別表示可變貿易成本和固定貿易成本,θj為相對貿易成本,γ、σ和μ都是外生給定的參數,分別表示企業異質性參數、產品的替代彈性和產品的消費份額,φij表示一國企業出口的門檻生產率,如果大于這個生產率企業才會出口。
在考慮企業異質性時,貿易額的增長可以分解為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在Chaney(2008)的模型中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的公式如下所示:
EMij=σσ-1σ-1×YiYjY×fijγσ-1×ωi×τijθj-γ
IMij=C×YiY(σ-1)/γ×θjτijσ-1×φτijσ-1,φ≥φij
由上式可以看出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經濟規模、生產率、可變貿易成本和固定貿易成本。
(三)中美貿易總額的二元邊際分解
本文選取了SITC第三版的五位數劃分標準對中美貿易的貨物的二元邊際進行測算,相應結果如圖1所示。
由圖1可以看出:進出口擴展邊際在2000年之前上升趨勢明顯,2000年之后,進出口擴展邊際幾乎一致處于重合狀態,并且2008—2015年之間出現輕微的下降趨勢。進出口集約邊際和進出口擴展邊際的變化趨勢正好相反。2000年之前進出口集約邊際幾乎保持不變,進入21世紀后集約邊際上升趨勢明顯,并且出口集約邊際總是高于進口集約邊際。
根據出口二元邊際的數據顯示:2000年之前出口擴展邊際由1992年的0792上升到2000年的0939,增加了0147,而出口集約邊際由1992年的0024上升到2000年的0061,增加了0037,由此可以看出此時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主要來自于擴展邊際;2000年之后的擴展邊際數值幾乎保持不變,并且從2008年出現輕微的下降趨勢,而此時的集約邊際上升趨勢明顯,由2000年的0061增加到2016年的0203,說明21世紀之后中國對美國出口主要來自于集約邊際。圖1中美貨物貿易二元邊際
數據來源: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的數據計算整理獲得。從進口二元邊際的數據可以看出:進口二元邊際與出口二元邊際保持了相同的增長趨勢。20世紀90年代時擴展邊際增長了006,而集約邊際僅僅增加了0016;21世紀之后進口擴展邊際數值幾乎保持不變,并且從2008年出現輕微的下降趨勢,而此時的集約邊際上升趨勢明顯。
對比進出口二元邊際發現:進口擴展邊際幾乎一直高于出口擴展邊際,說明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商品種類更豐富;而出口集約邊際總是高于進口集約邊際,并且差距越來越大,說明中美之間的貿易額不斷擴大。這種以貿易數量的增加來擴大貿易額的增長模式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沖擊,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2008年由于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導致中美之間貿易額的下降就是很好的證明。
綜上所述,中美貨物貿易在20世紀90年代時進出口的增長主要依靠擴展邊際,而21世紀之后中美貨物貿易的增長主要來自于集約邊際。
三、中美貨物貿易二元邊際的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一)變量的選擇和處理
根據二元邊際影響因素理論模型,二元邊際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目的國經濟規模、雙邊貿易成本、多邊貿易阻力和目的國勞動生產率。本文主要根據UN COMTRADE數據庫和世界銀行數據庫的數據計算得來。
1.二元邊際(EM、IM)
將前文中計算出來的二元邊際數值應用于此,采用LNEM、LNIM的形式。
2.目的國經濟規模(GDP)
中國出口二元邊際使用按2010年不變價美元衡量的美國GDP和中國GDP的比值來衡量目的國的經濟規模。美國出口二元邊際使用2010年不變價美元衡量的中國GDP和美國GDP的比值來衡量目的國的經濟規模,采用LNGDP的形式。
3.雙邊貿易成本(COST)
本文借鑒Novy(2006)測度雙邊貿易成本的方法:
COST=1-ECU×EUCECEUS212ρ-2
其中,ECU、EUC分別代表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額,EC、EU分別代表中國和美國的國內銷售,即一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減去一國的總出口得出的值。S和ρ分別代表貿易商品的份額和替代彈性。根據許德友、梁琦(2010)等學者的經驗,將S和ρ分別設定為08和8帶入公式,從而計算出中美1992—2016年的雙邊貿易成本,采用LNCOST的形式。
4.多邊貿易阻力(MR)
多邊貿易阻力即相對偏遠指數,指中國(美國)與除了美國(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貿易的成本。當中美之間的貿易成本不變時,與其他國家間的貿易阻力越大,則越有利于中美之間貿易的開展。由于中國(美國)的貿易伙伴國眾多,在計算多邊貿易阻力時,除美國(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主要選取了中國(美國)出口的六個主要貿易伙伴國為代表,并以這六個國家的GDP總和作為世界總的GDP。本文主要借鑒錢學鋒(2008)對多邊貿易阻力的定義:
MR=∑MJ=1YJYφCJ
其中,YJ和Y分別代表各個國家和世界總的GDP,代表貿易自由度,計算公式為:
φCJ=ECUEUC/ECEU
ECU、EUC分別代表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額,EC、EU分別代表中國和美國的國內銷售,即一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減去一國的總出口得出的值。以LNMR代入模型。
5.目的國勞動生產率(LABOR)
勞動生產率反映了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量或者是創造單位價值所使用的勞動時間。本文采用美國(中國)就業人口的人均GDP 與中國(美國)就業人口的人均GDP的比值來衡量美國(中國)的勞動生產率。采用LNLABOR的形式。
(二)二元邊際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根據企業異質性理論模型,上述因素會對中美貿易的二元邊際產生影響,但是這些因素的影響程度如何則需要進一步通過計量模型來證實。本文主要采用VAR模型來分析這些因素對中美貿易二元邊際的影響,首先對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以消除時間序列不平穩造成的偽回歸。其次通過協整檢驗來確定這些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一種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最后對中美貿易的二元邊際進行脈沖響應分析和方差分解。
1. 變量平穩性檢驗
對時間序列進行實證研究時一定要保證時間序列是平穩的,否則容易出現偽回歸現象。研究中通常采用單位根檢驗來判斷各變量的平穩性。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表1各變量ADF檢驗結果中國對美國出口美國對中國出口變量ADF值P值結論變量ADF值P值結論LNEM-5.7146540.0006平穩LNEM-1.7693950.0432平穩LNIM-4.4278660.0001平穩LNIM-3.3957120.0016平穩LNGDP-9.7349580平穩LNGDP-4.1283990.0189平穩LNLABOR-13.847840平穩LNLABOR-3.9292220.0273平穩LNMR-3.744990.0098平穩LNMR-3.1809950.0338平穩LNCOST-1.6943040.4213不平穩LNCOST-1.6943040.4213不平穩DLNCOST-3.3132490.0261平穩DLNCOST-3.3132490.0261平穩由表1可知,在中美二元邊際的影響因素的模型中LNEM、LNIM、LNGDP、LNLABOR和LNMR的ADF值均小于5%顯著性水平上的臨界值,因此,這五個序列是平穩序列。LNCOST的ADF值大于10%顯著性水平上的臨界值,因此LNCOST是不平穩序列,經過一階差分之后LNCOST的ADF值小于5%顯著性水平上的臨界值,變成了平穩序列。因為建立VAR模型的前提是數據是平穩的。因此,本文中在分析中美貨物貿易二元邊際的影響因素模型中舍棄LNCOST這一變量。
2. 協整檢驗
經過穩定性檢驗之后需要通過協整檢驗確定各經濟變量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進行協整檢驗之前需要確定最優滯后階數。最優滯后階數的選擇要依據LR統計量、FPE統計量、AIC統計量、SC信息準則和HQ 信息準則來決定。根據AIC和SC最小的原則,確定本文中四個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均為2階。
表2是中美二元邊際影響因素的Johansen檢驗結果。結果表明:中國對美國出口的擴展邊際模型中各變量之間具有三個協整關系,中國對美國出口的集約邊際模型中各變量之間存在四個協整關系;美國對中國出口的二元邊際模型中均存在兩個協整關系。即中美貨物貿易的的二元邊際與目的國經濟規模、目的國勞動生產率與多邊貿易阻力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可以建立長期均衡模型。
3. 脈沖響應分析
由中國擴展邊際的脈沖響應可以看出:擴展邊際對自身的沖擊在前8期一直為正,第一期時沖擊最大之后逐漸下降,到第8期時沖擊由正轉為負。沖擊影響的力度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減小。目的國經濟規模對擴展邊際的沖擊在第2期時達到最大,之后逐漸減小,直到第7期正向沖擊轉為負向沖擊,但是負向沖擊的力度較小。原因是經濟規模的擴大,目的國的市場需求旺盛,因此會吸引更多的產品進入。但是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進入目的國市場的成本也會上升,這在一定程度上又會阻撓新的產品進入,從而對擴展邊際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目的國勞動生產率對擴展邊際的沖擊在前3期為正,4~8期為負,之后沖擊幾乎為零。原因是目的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帶來潛在的消費能力上升,增加人們對產品多樣化的需求,吸引新產品的進入。隨著人們消費偏好的改變,一些產品將會退出市場,產品的擴展邊際可能會下降。多邊貿易阻力對擴展邊際的沖擊變化比較明顯,在1~3期,多邊貿易阻力對擴展邊際呈現正向沖擊,并在第2期達到最大,在3期之后,多邊貿易阻力對擴展邊際呈現明顯的負向沖擊。
從中國集約邊際的脈沖響應可以看出:集約邊際對自身的沖擊始終是正向的,并且在第8期左右達到最大,之后逐漸下降,到第18期時沖擊幾乎為零。目的國經濟規模對集約邊際的沖擊一直為正,也是在第8期時沖擊達到最大,之后逐漸減小。原因是目的國經濟規模的擴大,會帶來更大的市場需求,對商品的需求量會增加。目的國勞動生產率對集約邊際的沖擊呈現波浪式變化,1~6期為正,7~9期為負,10~14期為正,之后又轉為負,但是正向沖擊要比負向沖擊明顯。一方面原因是目的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擴大目的國市場的需求能力,從而帶來貿易數量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出口補貼等政策的實施,即使企業生產率水平較低,但是為了獲得國家的出口補貼依然會進入出口企業行列。多邊貿易阻力對集約邊際的沖擊一直為正,并且在第3期達到最大,這與企業異質性理論的推論幾乎相同。如果中國與除了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的貿易阻力上升的話,一些原本向其他國家出口的企業會放棄向其他國家出口而轉向對美國出口,因此中美之間的集約邊際便會上升。
從美國擴展邊際的脈沖響應可以看出:擴展邊際對自身的沖擊在前4期一直為正,沖擊力度逐漸減小,從第4期開始由正轉負,到第8期時負向沖擊最大,之后沖擊力度又逐漸減小。目的國經濟規模對美國擴展邊際的沖擊始終為負,這與企業異質性理論模型的推論正好相反。原因是目的國經濟規模的擴大意味著新產品進入需要支付更高的進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新產品的進入。目的國勞動生產率對擴展邊際的沖擊始終為負,原因是目的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提高市場準入的成本,隨著貿易成本的提升,一些原來出口的企業可能會放棄出口,導致貿易種類減少。另一方面,目的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增加目的國國內的供給,目的國消費者可能會擴大對國內產品的需求,導致目的國進口商品種類減少。多邊貿易阻力對擴展邊際的沖擊在前4期為負,并且在第2期時負向沖擊達到最大,在第5期之后轉為正向沖擊,并且正向沖擊持續的時間較長。
從美國集約邊際的脈沖響應可以看出:集約邊際對自身的沖擊始終為正并且沖擊力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小。目的國經濟規模對集約邊際的沖擊在前4期為正,從第5期開始轉為負向沖擊。說明隨著中國相對經濟規模的擴大,美國對中國出口的產品數量會增多。原因是中國相對經濟規模的擴大使得市場容量擴大,而且人們的消費水平也會上升,導致對進口產品的需求增加;后期隨著人們消費偏好的改變,美國的產品可能跟不上中國市場需求,從而對集約邊際起到抑制作用。目的國勞動生產率對美國集約邊際的沖擊在前3期是負向的,沖擊力度較小,從第5期開始沖擊轉為正向。原因是中國相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標志著中國國內供給量增加,這樣一部分消費者會將消費需求轉向國內生產的產品,因此使得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量減少。另一方面,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產品主要是初級產品,中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增加對初級產品的消耗,因此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初級產品數量可能會增加,從而對集約邊際起到一定促進作用。多邊貿易阻力對集約邊際的沖擊一直為正,在第4期時正向沖擊達到最大,說明在中美貿易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阻力越大,與中國的貿易數量會越多。
4.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將模型中的變量進行分解,分析其對各個變量的貢獻度,進而評價不同影響因素的重要性。本文就是運用這一方法分析目的國經濟規模、目的國勞動生產率和多邊貿易阻力對二元邊際的的貢獻度。
由表7可以看出,集約邊際對自身的貢獻度最高。除了集約邊際之外,其他變量對集約邊際的貢獻度由高到低分別是多邊貿易阻力、目的國經濟規模、目的國勞動生產率。其中,多邊貿易阻力對集約邊際的貢獻度在第四期時達到最大,之后逐漸下降,但是與其他的影響因素相比占比一直較高。目的國經濟規模對集約邊際的貢獻度在前5期較小,之后占比迅速上升。而目的國勞動生產率對集約邊際的貢獻度一直較低,在第5期達到最大之后就一直維持在2%左右。
除了二元邊際自身的貢獻度外,其他影響因素的貢獻度由高到低分別為:多邊貿易阻力、目的國經濟規模、目的國勞動生產率。其中多邊貿易阻力對擴展邊際的貢獻度更高,而目的國經濟規模對集約邊際的貢獻度更高。
對比美國二元邊際的方差分解可以看出:除了二元邊際自身的影響外,其他影響因素對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的貢獻度有很大不同。目的國經濟規模對擴展邊際的貢獻度最大,其次是多邊貿易阻力。而集約邊際則主要受到多邊貿易阻力的影響,目的國經濟規模和勞動生產率對集約邊際的貢獻度相當。
四、結論與啟示
導致中美之間貨物貿易不平衡的直接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雙方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進出口產品結構性差異、美國對華投資企業產品回流、中國出口導向政策、美國對華貿易管制以及雙方貨物貿易統計方法差異等。通過二元邊際方法將兩國經濟變量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揭示了中美兩國貨物貿易不平衡的必然性。
對中國二元邊際影響因素的研究發現:與擴展邊際相比,影響因素對集約邊際的沖擊持續時間更長。目的國經濟規模對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的沖擊幾乎一致,都是正向沖擊,但是經濟規模對集約邊際的沖擊變化更為明顯。目的國勞動生產率對擴展邊際以負向沖擊為主,對集約邊際則以正向沖擊為主,其對二元邊際的沖擊都不太明顯。多邊貿易阻力對擴展邊際以負向沖擊為主,對集約邊際以正向沖擊為主,并且對集約邊際的沖擊變化更為明顯。最后通過方差分解發現,除了二元邊際自身的貢獻度外,多邊貿易阻力對二元邊際的貢獻度最高,其次是目的國經濟規模,最后是目的國勞動生產率。
對美國二元邊際影響因素的研究發現,目的國經濟規模對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的沖擊表現出明顯不同的效果。目的國經濟規模對美國擴展邊際的沖擊始終為負,對集約邊際的沖擊經歷了由正轉負的變化。目的國勞動生產率對擴展邊際的沖擊始終為負,對集約邊際的沖擊則出現由負轉正的變化,其對二元邊際的沖擊都不是太明顯。多邊貿易阻力對擴展邊際的沖擊經歷了由負到正的轉變,但是對集約邊際表現出明顯的正向沖擊。最后的方差分解發現,除了二元邊際自身的影響外,其他影響因素對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的貢獻度有很大不同。目的國經濟規模對擴展邊際的貢獻度最大,其次是多邊貿易阻力。而集約邊際則主要受到多邊貿易阻力的影響,目的國經濟規模和勞動生產率對集約邊際的貢獻度相當。
通過對中美貨物二元邊際的影響因素對比可知,中美之間貨物貿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雙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中國對美國的貨物貿易順差是兩國經濟不同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因此具有階段性特征,絕不應當成為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借口。
中國應當努力尋求出口市場多元化。中美貿易的增長主要是通過集約邊際增長的,也就是說中美貿易額的增長主要是通過貿易數量來增長的,這種貿易模式對于出口國也就是中國來說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如果進口國經濟遭到打擊,出口國經濟也會受到很大打擊。2008年起源于美國的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造成的損失就是最好的詮釋。因此中國企業應該在深度開發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市場的同時,大力拓展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有發展潛力的市場,同時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加強與亞洲周邊國家的經濟往來,實現市場多元化。
由于中美經濟發展階段不同,中國對外貿易順差主要來自于工業制成品中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隨著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出口結構也應該作出相應變化,不能再僅僅依賴加工貿易出口,而應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研發高科技產品,增加產品附加值,提升產品質量,使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從依靠集約邊際增長轉變為依靠擴展邊際增長。
[參考文獻]
[1]亢梅玲.中美貿易不平衡原因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6(4):4-10.
[2]馮曉玲.中國對美機電產品出口增長的三元邊際分析[J].經濟視角, 2016 (2):86-95.
[3]林斐婷.中美貿易不平衡爭議的文獻綜述[J].國際貿易問題,2007(5):41-46,54.
[4]K. C. Fung, Lawrence J. Lau. The China–United States Bilateral Trade Balance: How Big Is It Really?[J].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1998, 3(1):33-47.
[5]張建清,鄭雨楠.基于增加值核算法的中美和中韓貿易還原[J].經濟經緯, 2015,32(6):41-46.
[6]鄭丹青,于津平.增加值貿易視角下雙邊貿易利益再分解——以中美貿易為例[J].世界經濟研究,2016(65):52-63,135.
[7]鄧菊秋,龔秀國.從美國貨幣政策看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82-89.
[8]付強,朱竹穎.美在華直接投資對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影響[J].國際貿易問題,2008(7):77-81.
(責任編輯:顧曉濱馬琳)【國際經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