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美國在中國農產品進口來源國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以及出口相似度指數進行測算,分析美國在中國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優勢,以及貿易轉移的可能性。結果表明:中國農產品市場上,美國比較優勢明顯,但低于巴西和印度尼西亞。中國大豆市場上,美國比較優勢低于巴西和阿根廷,中美大豆貿易向巴西、阿根廷轉移的可能性較大。中國玉米、豬肉市場上,美國比較優勢不明顯,中國玉米、豬肉進口向美國轉移的可能性較低。美國應該盡量避免與中國在農業領域的摩擦,加強兩國農業雙邊貿易合作。
[關鍵詞]中美農業貿易;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出口相似度指數;貿易轉移
[中圖分類號]F75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7-0032-06
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Chinas Agricultural Market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rade Transfer
Fan Qian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the RCA index and expert similarity index of United States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import source countries, anailz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Chinas agricultural market, as well as the possibility of trade transf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obvious, but it is lower than Brazil and Indonesia. 2 In the Chinese soybean marke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lower than that of Brazil and Argentina, and the sino-us soybean trade is more likely to be transferred to Brazil and Argentina. In the corn and pork markets in China,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obvious, and the possibility that Chinas corn and pork imports transferred to the United States is relatively low.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try its best to avoid friction with China in the agricultural field and should strengthen bilateral agricultural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Keywords: China-America Agricultural Trad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Export Similarity Index; Trade Transfer
[作者簡介]樊倩(1994-),女,漢族,河南三門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商務。一、引言
農產品領域是中美雙邊貿易的重要領域,同時也是貿易摩擦的重災區。2018年4月2日,中國財政部關稅司發布,針對美國232措施,中國對原產于美國的7類128項產品中止關稅減讓義務,其中包括豬肉、堅果、鮮水果、干水果等農產品領域。2018年4月2日美國發布對中國輸美的5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關稅的商品清單,隨后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對原產于美國的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關稅,其中包括黃大豆、黑大豆、牛肉等農產品領域。5月19日,中美經貿磋商達成共識,雙方停止加征關稅。5月29日,白宮宣布將于6月15日公布對華征稅25%的產品清單。中美貿易摩擦,其結果必然存在貿易轉移和競爭優勢的變化,農產品的替代性較強,其貿易轉移和競爭優勢的變化則更加明顯。中美農業貿易一直以來是中美貿易的熱點問題,已有文獻分別從中美農業貿易互補性、中美農業貿易增長原因、中美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角度進行分析。
中美農業貿易互補性角度,楊春艷,綦建紅(2006)認為中美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強,貿易潛力明顯。王曦,帥傳敏(2010)對中美兩國16種主要出口農產品的互補性進行定量分析,認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兩國農業貿易互補性增強。孫致陸(2015)通過對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結構的分析,認為中國與美國、日本、 東盟、歐盟、“南方共同市場”和印度的農產品貿易整體上均存在較強互補性。李德立,魏溪冰(2016)在測算中美農業互補性與競爭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將中美農產品互補性類型細分為5種不同的類型。
中美農業貿易增長原因角度,張莉俠,孟令杰(2006)認為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出口增長主要得益于農產品競爭力的提升,美國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主要得益于市場擴大。吳宏,胡春葉(2009)對中美農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進行測算比較,結果顯示中美農產品貿易增量主要以產業間貿易為主。陳軍(2013)在測算邊際產業內指數的基礎上,對不同年份的中美雙邊貿易增長成因進行分析,認為2001—2011年,中美農產品貿易增長主要是由產業間貿易引致。
中美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角度,龐守林(2004)對中美兩國農產品生產成本進行對比,并從價格角度分析得出結論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低于美國。王永德(2009)利用農產品市場份額和盈利性指標對中美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進行衡量,結果表明中美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差距明顯,美國遠高于中國。徐明峰(2011)在研究全球農產品競爭特征和規律的基礎上,認為美國農產品出口在顧客價值和價格兩方面的優勢明顯強于中國。
綜上所述,已有研究集中于中美農業貿易互補性、中美農業貿易增長原因、中美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而關于農產品貿易轉移和競爭優勢的研究尚不多見,韓嘯,周云(2016)利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和貿易互補性指數,對美國和世界上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的競爭性和互補性進行測算,但并未對中美農產品的競爭優勢和貿易轉移展開進一步分析。鑒于此,本文在當前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對美國在中國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優勢進行測算,并對貿易轉移的可能性進行分析。
二、中美農業貿易格局分析
(一)中美農業貿易現狀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中美農業領域合作日益密切,中美農業雙邊貿易額快速增長。從絕對值看,中美農產品貿易額在2016年達到了295億美元,相較于2000年的34億美元增長了近77倍。從相對值看,中美農產品貿易額占中美整體貿易額5%左右,比重較低。從特殊性看,中美貿易順差明顯,而中美農業貿易一直呈現逆差狀態(見圖1)。2016年,中國從美國進口農產品貿易額達到222億美元,出口為73億美元,中國對美國的農業貿易逆差達到149億美元。2001—2016年,中國對美國的農業貿易逆差額從11億美元擴大到149億美元,增長了125倍。可見,中美農業貿易具有單向性的特點,以中國進口、美國出口為主。圖12000—2016年中美農業貿易逆差(單位1000 USD)
數據來源:根據 UN comtrade 數據庫整理(二)中美農業貿易產品結構分析
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種類集中。依據HS1988/92,本文將農產品種類定義為HS分類中的1—24章。2016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全部農產品種類中,進口額位于前三位的農產品占到了總進口額的75%以上。分別是“含油子仁及果實;雜項子仁及果實;工業用或藥用植物;稻草、秸稈及飼料(HS12,占比649%)”“谷物(HS10,占比68%)”“肉及食用雜碎(HS02,占比61%)”。
中美農業貿易中HS12占比達到一半以上,是因為HS12中的大豆進口額高。1993起,大豆始終占到HS12進口額的90%以上。HS10和HS02的占比非常接近,都遠低于HS12的比重,約占農產品總進口額的6%。玉米是HS10中貿易額較大的農產品,在2010—2012年占HS10進口額的比例高達70%以上,但2013年后所占比例下降非常快。HS02進口額50%以上來自于豬肉進口額的貢獻。由于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種類集中于以上三類,所以本文對于美國在中國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優勢分析以這三類中最主要的農產品,即大豆、玉米、豬肉為例進行分析。圖22016年中國進口美國農產品種類
數據來源:根據 UN comtrade 數據庫整理三、美國在中國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優勢分析
(一)數據說明
本文根據UN Comtrade的數據,以中國作為第三方市場,測算中國農產品主要進口來源國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并測算具體農產品種類(大豆、玉米、豬肉)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和出口相似度指數,分析美國在中國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優勢。
根據2016年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對中國農產品進口來源國進行排序。選取進口額前五位的國家,測算農產品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2016年中國農產品進口額前五位的國家為:美國(2222億美元)、巴西(1892億美元)、加拿大(507億美元)、印度尼西亞(438億美元)、澳大利亞(418億美元)。
根據2016年中國大豆、玉米、豬肉進口金額,對中國大豆、玉米、豬肉進口來源國進行排序。選取進口額第一至第三位的國家進行對比。從進口額看,2016年中國進口大豆金額最多的國家為巴西(1555億美元)、美國(1376億美元)、阿根廷(323億美元)。中國玉米市場進口國主要是烏克蘭(51億美元)、美國(06億美元)、老撾(04億美元)。中國進口豬肉金額前三位的國家依次是德國(67億美元、)、西班牙(52億美元)和美國(41億美元)。
(二)美國在中國農產品市場的比較優勢分析
1.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衡量農產品國際貿易比較優勢地位,多使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數)。RCA指數由Balassa(1965,1989)提出,指一國某種產品出口額占該國所有商品出口總值的份額與世界出口該類商品總額占世界所有商品出口份額的比重。
計算公式為:RCAXIK=XIK/XI/XWK/XW
RCAXIK表示I國的K產品的RCA指數。其中XIK表示I國K商品的出口額, XI表示I國的出口總額。XWK表示世界上K商品的出口總額,XW表示世界出口總值。RCA數值越大,說明該國在該商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越明顯。一般情況下,RCA>1時該國在該商品上就具有比較優勢。
2.中國農產品主要進口來源國比較優勢分析
全面分析美國在中國農產品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先對農產品整體的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進行測算,再進一步對中美主要農產品種類——大豆、玉米、豬肉的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進行比較分析。
中國農產品進口市場整體而言,美國的比較優勢仍然存在。2016年中國進口農產品金額超過十億美元的國家(地區)有21個,美國和巴西位列前兩位并遠超其他各國(地區)。以中國市場作為第三方市場,對于2016年中國進口農產品金額前五位國家的顯示性比較指數進行測算,結果如表1所示。在中國農產品進口市場上,除澳大利亞以外,美國、巴西、加拿大、印度尼西亞出口都是具有比較優勢的(RCA>1)。2000—2008年美國的比較優勢呈現擴大的趨勢,并在2008達到峰值13。2009年至今美國出口中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波動較頻繁,有下降趨勢。加拿大的比較優勢從數值和趨勢兩個角度,均與美國的情況類似。巴西出口中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最為明顯,RCA指數遠高于其他各國。2016年中國進口巴西農產品的金額與美國農產品金額差距不大,但巴西RCA指數高于美國。可見,美國在中國農產品進口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受到巴西的挑戰。印度尼西亞的RCA指數僅次于巴西,比較優勢也呈現擴大的趨勢。雖然目前印度尼西亞出口中國農產品的金額遠低于美國,但中印農業貿易的前景較好。澳大利亞的比較優勢不太明顯,向中國出口農產品的金額也較低,暫時不會對美國在中國農產品進口市場的份額產生大的影響。
3.中國大豆、玉米、豬肉主要進口來源國比較優勢分析
測算中美農業貿易中主要農產品的RCA指數,與農產品整體的RCA指數有很大的區別。在大豆、玉米、豬肉農產品市場中,美國的比較優勢低于相關競爭國(見表2)。
大豆是中美農產品雙邊貿易中金額最多的種類,但美國在中國大豆進口市場的比較優勢遠低于競爭國。美國大豆的RCA指數峰值是62(2009年),2017年降到25。而巴西和阿根廷RCA指數的最低值均大于62。2013年之前美國一直是中國大豆進口額最高的國家。雖然美國對于大豆的補貼高于巴西,但由于巴西的大豆生產成本遠低于美國,巴西比較優勢仍明顯強于美國。
2013年起,中國從巴西進口大豆的金額就已超過美國,占到中國大豆進口市場份額的45%以上。就玉米而言,美國RCA指數在2009年被烏克蘭反超,也同樣低于老撾。中國進口烏克蘭玉米的金額遠高于美國,并且烏克蘭RCA指數的擴張趨勢明顯,美國想要增加在中國玉米市場上的份額是較為困難的。豬肉是中國針對美國232措施時,列入反制清單的農產品。美國在中國豬肉進口來源國中的競爭優勢同樣不明顯。美國豬肉RCA指數與德國持平,遠低于西班牙。2001年前,美國不具備比較優勢(RCA<1)。2002年起,美國在中國豬肉進口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但比較優勢并不是特別明顯(RCA<25)。圖3中國大豆、玉米、豬肉主要進口來源國RCA比較
數據來源:根據 UN comtrade 數據庫整理。(三)美國在中國農產品市場的出口相似性分析
1.出口相似度
1979年,Finger and Kreinin提出出口相似度指數,用于衡量兩個國家在第三方市場或國際市場上出口產品相似程度。
計算公式:
SIJ,K=∑1MINX1IK/XIK,X1JK/XJKX100
SIJ,K表示I 國和J國在市場K 的出口產品相似性,其中X 表示出口,X1IK代表I國出口到k 市場中農產品l 的金額,XIK表示I國出口到k 市場中農產品的總額。SIJ,K數值越大,表示I、J兩國農產品在K市場上的出口相似度高,如果K市場對某國農產品進行進口制約,則k市場上的貿易轉移的可能性較大。
2. 中國大豆、玉米、豬肉主要進口來源國出口相似度分析
對中國大豆、玉米、豬肉主要進口來源國的出口相似度指數進行測算,結果如表3所示。美國與阿根廷、美國與巴西,在中國大豆市場上的出口相似度指數較一致,指數都非常高。而出口相似度指數越高,說明在中國大豆市場上的貿易轉移可能性越大。如果中國對美國的大豆進行制裁,中美的大豆貿易額將很有可能轉移至阿根廷和巴西。
美國與烏克蘭、美國與老撾,在中國玉米市場上的出口相似度都較低。同樣,美國與德國、美國與西班牙,在中國豬肉市場上的相似度也較低。中國玉米、豬肉市場上發生貿易轉移的可能性較小,而美國在中國玉米、豬肉進口市場份額低于競爭國。因此,美國想要在中國玉米、豬肉市場上取得優勢地位是較困難的。
四、結論
由中美農業貿易格局分析可知,中美農業貿易規模存在增長趨勢,中美農業貿易逆差規模不斷擴大,農業貿易在中美雙邊貿易中所占比重仍然較低,中美農業貿易潛力較大。從貿易額看,中美農業貿易的產品種類比較集中,大豆是中美農業貿易額最多的農產品,玉米、豬肉的貿易額也相對較多。
根據RCA指數測算結果,從農產品整體市場的角度看,美國在中國農產品進口市場中具有比較優勢,但其優勢地位受到巴西強有力的挑戰。從中美貿易主要農產品類型(大豆、玉米、豬肉)的角度看,美國在中國農產品進口來源國中的競爭優勢均不明顯。根據出口相似度指數測算結果,中國大豆進口市場上美國與競爭國的出口相似度很高,而玉米、豬肉市場上的出口相似度較低。將RCA指數與出口相似度指數結合來看,美國在中國大豆市場上的壟斷優勢難以保持。巴西和阿根廷的比較優勢強于美國,與美國出口相似度較高,中美大豆貿易向巴西、阿根廷轉移的可能性較大。美國在中國玉米、豬肉市場上較難取得壟斷優勢,美國的競爭優勢沒有相應的競爭國明顯,目前的市場份額也較低,貿易從競爭國向美國轉移的可能性較小。
隨著中國農產品進口市場的多元化,若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進行制裁,對美國農產品出口影響較大,尤其是中美大豆雙邊貿易。美國想要維持在中國農產品市場的比較優勢,應該盡量避免貿易糾紛或貿易戰,加強雙邊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參考文獻]
[1]楊春艷,綦建紅.關于中美農產品貿易結構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6(2):26-32.
[2]王曦,帥傳敏.中美農業貿易的互補性研究[J].經濟問題,2010(4):81-84.
[3]孫致陸. 中國農產品出口結構及其比較優勢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5.
[4]李德立,魏溪冰.中美農產品貿易現狀及其特點分析[J].經濟師,2016(5):72-74.
[5]張莉俠,孟令杰.中美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6(11):45-49.
[6]吳宏,胡春葉.中美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09(6):26-31,79.
[7]陳軍.中美農產品貿易格局變化及其產業內貿易增長的實證分析[J].價格月刊,2013(6):57-60.
[8]龐守林. 中國主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04.
[9]王永德. 基于中美比較視角的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9.
[10]李雪竹.全球農產品貿易與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研究[J].農業經濟,2014(8):108-109.
[11]韓嘯,周云.中美農業合作空間研究——基于農業互補性分析[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1):28-34.
[12]蔣德恩.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的適用條件分析[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5):46-50.
[13]孫林.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競爭關系——基于出口相似性指數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11):71-76.
(責任編輯:郭麗春)【國際經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