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才華 劉偉發
[摘要]作為連接中國與中亞等國家重要的新通道,“一帶一路”建設對中國未來開放的經濟格局具有深刻影響。而中亞五國作為連接歐亞大陸的要塞,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中亞五國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通往歐洲的必經之路,也是 “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旨在通過實證分析,找出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的影響因素,并探討如何弱化其阻礙作用,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亞五國;貿易關系;引力模型;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F74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7-0042-07
Empirical Research on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Zhang CaihuaLiu Weifa
(Xin Hua College of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20,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and new channel to connect China and Central Asi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as economic opening pattern. As the fortress connecting of the New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cluding Kazakhstan, Uzbekistan, Kyrgyzstan, Turkmenistan and Tajikistan, are self-evident in the superior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ir geographical position, besides, they are the only way for China to connect with Europe in the ancient Silk Road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node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oday. In the current unstable environment of Central Asia, how to develop trade with this area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topic which has been studied by many scholars. Since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ve unique geographic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It is inevitable that China will have trade relations with them in the fu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ind ou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hrough empirical model analysis, and to discuss how to weaken its hindrance and put forward some pertin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rade Relationship; Gravity Model;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作者簡介]張才華(1982-),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學、區域經濟學。一、引言
中亞地區歷來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中國與中亞友好交往綿延數千年,曾經共同推動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與繁榮。1992年1月2日到6日,中國分別與新獨立的中亞五國建交,歷經25年的發展,從“玉石之路”到“絲綢之路”,再到后來的“上海五國”、“上海經合組織”,中國與中亞五國在政治、經貿、安全、人文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化。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倡議,中亞國家熱烈響應并積極參與。近幾年來,“一帶一路”倡議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軸,為中國與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合作注入新的強勁動力,不斷探索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新模式?;诖?,對中國和中亞五國之間貿易合作的影響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將有利于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步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關系的現狀分析
(一)中國與中亞五國進出口總額概況
隨著蘇聯于20世紀90年代初的解體,中亞五國也隨之獨立并逐漸對經濟進行轉型發展。整體來說轉型之后,由于不適應經濟轉型而出現經濟下滑,但后來中亞五國通過自身努力使經濟水平得到發展,同時加強了與中國的經貿合作。
由圖1可知,中國與中亞五國在2007—2016年的貿易進出口總額波動增長。詳細來說,中國與中亞五國在十年間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了1038058萬美元,可看出中亞五國經濟水平在不斷發展,而雙方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也在不斷增長。另外,哈薩克斯坦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處于五國中的第一位,在2007—2013年間呈穩步增長趨勢,但在2014年開始逐年下降。中國與土庫曼斯坦從2007年的35272萬美元的貿易總額到2916年的590173萬美元,增幅是五國之中最大的,說明雙方的貿易潛力巨大。而塔吉克斯坦在十年間與中國發生貿易最少,這種情況近數年都未發生改變。圖12007-2016年中國與中亞五國雙邊貨物進出口總額 (單位:千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信息網,http://www.haiguan.info/圖22007-2016年中國與中亞五國雙邊貿易總額同比增長情況 (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信息網,http://www.haiguan.info/由圖2可見,雙方的貿易進出口額除了2007年與2008年的同比增長率有明顯增長外,其他年份存在著同比增長率較小和負增長狀態。例如,存在負增長的有2009年的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雙方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20%, 2014—2016年的貿易進出口總額分別同比減少了21%、36%和8%,減少的幅度有所縮小。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同比下降的年份較多,其中2009年同比下降最多為43%。與塔吉克斯坦的貿易總額同比下降年份多但降幅較小,最大降幅為265%,土庫曼斯坦在2016年同比下降最多為31%,烏茲別克斯坦于2015年同比減少18%。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中亞五國與中國的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都出現了減少的跡象。
(二)中國自中亞五國進口貿易概況圖32007-2016年中國自中亞五國進口概況(單位:千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信息網,http://www.haiguan.info/由圖3可知,中國與中亞五國十年間的貿易總額有所增加的原因是中國從中亞五國進口的總額增加,從2007年的696665萬美元到2016年的1207671萬美元,增長幅度為73%。就進口而言,中國從哈薩克斯坦進口最多,達到8799954萬美元。另外,中國從吉爾吉斯斯坦的進口有波動下降的趨勢,從2007年的11357萬美元下降至2016年的7123萬美元。在2010年開始,中國從土庫曼斯坦進口非常多,進口額于2015年開始有所減少,2010—2014年累計增長847163萬美元,表現出極大的波動性。塔吉克斯坦對中國的出口總額同樣呈現逐年波動下降的趨勢,但在2009年出現了出口總額大幅增加的情況。另外,烏茲別克斯坦對中國的出口總額一直表現出相對平穩的態勢(見圖3和圖4 )。圖42007-2016年中國自中亞五國進口同比增長概況 (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信息網,http://www.haiguan.info/(三)中國對中亞五國出口貿易概況
相對進口額而言,中國對中亞五國出口額較少,但呈現整體增長趨勢,自2007年的1269414萬美元到2016年的1796467萬美元,增長率達42%。如圖5所示,對哈薩克斯坦進行分析,十年間中國向其出口的總額累計增長11%,哈薩克斯坦在進出口額都占據著五國之中的第一位。中國向吉爾吉斯斯坦出口總額的情況表現為先上升后下降,其中在2008年同比快速增長為151%,期間各年份的出口額均多于2007年。圖52007-2016年中國對中亞五國出口的概況 (單位:千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信息網,http://www.haiguan.info/塔吉克斯坦自中國進口貿易呈緩慢增長態勢,增減幅度不大。中國向土庫曼斯坦出口由2007年開始逐年穩步增長,期間2010年出現下降,在2012年出現增長最大值為169933萬美元。中國向烏茲別克斯坦的出口總額變化不大,但也可以看出有增長態勢。(見圖6 )。
三、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合作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空間距離
“空間距離”在數學上被定義為三維空間點、線、面之間的距離。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距離指的是在解析幾何中的平面上兩點之間的直線距離。那么如何來計算兩點間的直線距離呢?首先要設點A為(x1,y1),點B為(x2,y2),那么兩點間的直線距離公式為d=(x2-x1)2+(y2-y1)2。本文的距離是影響雙方進行經貿合作的關鍵因素,我們可以舉例來說明,假設有兩個國家為A國與B國,如果A國相距B國越近,交通運輸方便,運輸成本低,導致A國向B國出口產品的成本相對較低,從而A國向B國出口產品的價格也會較低,由于價格低廉使B國加大對A國產品的需求量,雙邊貿易也在增長。相反亦然,如果兩地距離遠,運輸成本高,進出口價格隨之提高,導致商品需求量下降,使雙邊貿易下降,而進口國肯定會尋求其他出口國或尋求價格相對較低的替代品進行交易。圖6 2007-2016年中國對中亞五國出口同比增長概況 (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信息網,http://www.haiguan.info/(二)GDP總量
GDP總量是量度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水平的一個指標。GDP總量是影響雙方進行經貿合作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近年來我國在外貿不斷開放發展的同時,GDP增長速度呈現新常態的發展。Tinbergen(1962)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指出兩國的GDP總量與貿易總額成正比,GDP總量起到促進發展的作用,而兩國的空間距離與貿易總額成反比,會起到阻礙的作用。基于此理論,學者們利用貿易結合度指數以及貿易互補性指數等作為依據,不斷探討研究并建立了多個貿易引力模型,并不斷將引力模型進行修正和發展,得出的結論是GDP總量是影響雙方貿易的關鍵因素這一點不會變化。在本文的研究中,GDP總量仍然是作為研究的核心變量。
(三)需求相似理論
需求相似理論,是瑞典經濟學家斯戴芬·伯倫斯坦·林德(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論文《論貿易和轉變》中提出的。林德認為出口只是國內生產和銷售的延伸,可以國內需求的同時國外對產品有需求,決定一個國家需求偏好的是產品的出口結構、流向和貿易量,而收入水平又決定了一個國家的需求偏好。如果A國在生產某產品時具有比較優勢,B國缺乏生產該產品的優勢而剛好需要進口該產品,說明需求是發生貿易關系的前提;另外,如果B國不需要進口該商品,那么雙方就不會發生貿易關系。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兩個國家的需求偏好相似,兩國間的貿易量就越大。
(四)邊境效應
古典貿易理論認為某國的商品和資源只能在本國流動,不能跨越國界到其他國家被使用,這種說法是屬于傳統國際貿易研究的觀點。但在不斷發展的今天,A國的商品和資源是可以流通到B國的,缺陷是在流通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而造成貿易摩擦,這些貿易摩擦被學者定義為技術壁壘,這是阻礙商品和資源在不同國別之間流動的最重要因素。除了商品和資源的流動外,還存在人口流動。由于不同國家間的人口流動存在很大障礙,所以A國低廉的勞動力不能進入到B國,則B國只能使用本國成本較高的勞動力,也不能引進A國高素質人才來改進生產的技術,減少了兩國之間的貿易量。因此本文需要把邊境效應作為影響貿易合作的影響因素來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五)WTO
WTO前身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從兩方面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影響:WTO一方面促進世界貿易自由化,通過降低關稅減讓來有效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需求增加促進了產品的出口,自由化得以實現使各國產生貿易往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WTO在農業、反傾銷與反補貼紡織品貿易等領域作出有利于貿易發展的規定,提升了國與國之間進行貿易的可能性。
四、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關系的實證檢驗
(一)貿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
Tinbergen (1962)首先提出貿易引力模型的核心在于兩國貿易緊密度與雙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與兩國距離呈負相關。Linnemann (1966)認為建立貿易引力模型還應包括人口、GNP等變量。
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為:
Fij=MiMj(Dij)2(1)
方程中,Fij是物體i與j之間的引力,Dij代表i與j的距離,而Mi和Mj分別表示i與j 的質量。由公式1可知,質量越大,引力越大;距離越遠,引力越小。
據Tinbergen最初的表述:GDP越高,合作機會越多;兩國距離遠,則合作少。引力模型的最初形式可表示為:
Tij= AYiYjDij(2)
其中,Tij表示i國和j國的雙邊貿易總額;Dij是i國與j國的距離;Yi、Yj分別指i國與j國的國內生產總值。
(二)模型構建
用貿易引力模型進行實證時多轉化為對數表示。兩個主體發生經濟關系,只有用對數放入貿易引力模型,才能使牛頓萬有引力公式線性化和減少異方差。所以,將貿易引力模型取對數后表示為:
lnTij=αlnGDPi+βlnGDPj+θlnDij+γlnXij+εij(3)
公式3中,Xij則是人口數量、文化信仰、國家政策等對雙方貿易有影響的變量;εij為隨機擾動項。
以上述的貿易引力模型作為基礎,為了對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的研究有更深刻的認知,本文另外構建了三個遞接模型如下:
1.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總量的模型
此模型著重研究點是人均GDP和國內生產總值等變量,得出雙方貿易發展的變化貿易引力模型為:
lnTij=αln(GDPiGDPj)+βln(PiPj)+θlnDij+εij(4)
公式4中,Pi和Pj分別表示為中國和中亞五國的人均GDP。
2.需求相似影響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
有關國際貿易研究的“林德定理”指出兩國有著相似的人均GDP,則兩國的產品需求也趨于一致,繼而雙方發生貿易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因此,可以將公式4擴展為:
lnTij=αln(GDPi*GDPj)+βln(Pi*Pj)+θlnDij+λlnMij+εij(5)
公式5中,Mij表示兩國不同的人均GDP,而Mij=Pi-Pj。
3.邊境是否接壤和是否加入WTO對兩國貿易的影響
由于中亞五國非全部與中國接壤,可以將中亞五國是否與中國領土接壤作為一個虛擬變量加入到方程中去。再者,由于同為WTO國家存在關稅削減性,將是否加入WTO引入到方程利于實證多樣性。新建如下方程:
lnTij=αln(GDPi*GDPj)+βln(Pi*Pj)+θlnDij+λlnMij+ηDum1+γDum2+εij(6)
其中,Dum1為是否與中國接壤,Dum2為是否加入WTO。
(三)數據來源
在本章使用的遞接模型,全都采取面板數據來估計,選用的數據是2005-2016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相關數據。
表1變量說明及預期符號變量變量解釋數據來源預期符號Tij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總額中國海關信息網+GDPi*GDPj中國與中亞五國的GDP水平《中國統計年鑒》
《世界銀行數據庫》+Pi*Pj中國與中亞五國的人口規模《世界銀行數據庫》+Dij中國與中亞五國間的距離http://www.indo.com/-Mij中國與中亞五國人均GDP的差異《中國統計年鑒》
《世界銀行數據庫》-Dum1是否與中國接壤,是為1,否為0世界地圖+Dum2是否加入WTO,是為1,否為0各年份WTO成員國名單+1.Tij是指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進出口總額,數據出自中國海關信息網。
2. GDPi和GDPj是用萬美元表示的中國與中亞五國的GDP,數據選自《世界銀行數據庫》。國家經濟發展越快,對外貿易額越大,所以兩者成正比,預期符號為正。
3.Pi和Pj分別指代兩國人口數量,資料數據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該國人口較少導致需求不多,有利于富余產品的出口,加大雙方貿易總額,因此預期符號為正。
4.Dij是指兩國的距離。如果兩國的地理位置遠,運輸費用隨之增加,也就使整體貿易成本增加,不利于兩國發生貿易,所以把位置距離的預期符號定義為負。
5.Mij是指代中國與中亞五國間不同的人均GDP水平,兩國不同的人均GDP使各自的需求不同,也就減少了合作的機會,所以預期符號為負。
6.Dum1為是否與中國領土接壤,Dum2為是否加入WTO,預期符號為正。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096)注:模型中的被解釋變量為Tij;括號內為標準誤差;*、**、***分別表示回歸結果在10%、5%、1%水平下顯著。
1.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總量的引力模型
由表2(1)可知,GDP變量的回歸系數為0.976,變量符號與預期一樣為正。從而說明了兩國的GDP越高,合作機會越多。兩國增長1%的GDP將會帶來較之前多0976%的合作。另外,人口數量變量的回歸系數為-0930,預期符號為正,變量符號與預期符號相反,因為隨著該國人口數量的增加,產品在國內已經被消費完,不能有富余產品來進行出口,雙方貿易量減少。
位置距離變量與預期相符為負,其回歸系數為-7869,地理位置較遠會阻礙雙方的貿易發展,本文用各國的首都直線距離進行計算,得出結論與中國接壤的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與中國貿易合作較多;而其余非接壤國家合作機會則較少。
2.需求相似影響貿易關系
由表2(2)中可知,用(2)與(1)進行比較,發現各個變量的系數和顯著性變化都不大,說明其穩健性好。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與中亞五國間人均GDP之差變量Mij回歸結果不顯著,存在的原因是中亞五國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多為天然氣和石油等資源,產品結構較單一,從而使相似的需求不能顯著地對雙方的貿易產生影響。
3.邊境效應和是否加入WTO影響貿易關系
由表2(3)可知,引入邊境效應和WTO虛擬變量,國家經濟水平依舊與貿易量成正比,而減少人口數量以及距離對雙方貿易的影響。雙方在10%水平上的邊境效應顯著,邊境越近,貿易合作越多。與中國接壤的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由于運費較低,所以與中國貿易合作較多;而其余非接壤國家合作機會則較少?;貧w結果中,是否加入WTO對雙方貿易的影響少于GDP。
(五)結論
本文使用貿易引力模型,對影響雙方貿易的因素進行了深入探究,證實國家經濟水平、人口數量以及邊境效應和距離都是影響雙方貿易關系的重要因素,下面來分析各因素產生的作用:
1.國家經濟水平變量符號為正,說明了雙方的貿易總額會隨著雙方的GDP增加而增加。
2.人口數量的變量符號與預期符號相反,原因是隨著該國人口數量的增加,產品在國內已經被消費完,不能有富余產品來進行出口,雙方貿易量減少。
3.地理位置較遠會阻礙雙方的貿易發展,本文用各國的首都直線距離進行計算,得出結論:與中國接壤的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與中國貿易合作較多,而其余非接壤國家合作機會則較少。
4.引入邊境效應和WTO虛擬變量,國家經濟水平依舊與貿易量成正比,而減少人口數量以及距離對雙方貿易的影響。雙方在10%水平上的邊境效應顯著,邊境越近,貿易合作越多。與中國接壤的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由于運費較低,所以與中國貿易合作較多;而其余非接壤國家合作機會則較少。回歸結果中,是否加入WTO對雙方貿易的影響少于GDP。
五、政策建議
(一)推進中國與中亞五國基礎設施領域合作
要促進雙方的進一步合作,弱化地理距離對貿易的阻礙作用才能為合作邁進新的階段。雙方要做到資源信息共享,中國應將自己具有建造優勢的高鐵建設推廣到中亞五國,實現交通的互聯互通,減少貿易成本,增加貿易量。另外,全球信息化背景下要加強雙方在信息通訊領域的合作。
(二)增強雙方貿易互補性
從研究得知中國與中亞五國存在貿易互補性,中國近年出口到中亞五國的商品相較之前高科技商品數量增多,并且中國承包中亞地區較多的工程,出口貿易潛力提升。中亞五國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為中國的高附加值產品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對于改善中亞五國的國內建設起到深遠作用。中亞五國的資源優勢與中國的技術、資金優勢等形成互補,為未來贏得更多的合作機會。
(三)加強文化交流,健全互信體系
秉承著促進雙邊經貿合作理念,中方應繼續遵循對中亞國家互利共贏、睦鄰友好的原則和精神,通過雙方協商來構建更有效的溝通機制。把在各國建立的漢語中心和孔子學院作為雙方文化交流的基地,建立起持久深遠的文化交流形式,構建全方位的互信體系。
(四)擴大雙邊貿易規模
中國可向中亞五國提供在資金、技術、生產管理等層面的幫助,使其經濟水平得到提高;由于中亞五國擁有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中國擁有先進的能源開發技術,可在開發資源方面提供幫助,進行資源開發貿易,擴大雙方貿易規模。
[參考文獻]
[1]Madan B.Regmi. Assessment of inter-modal transport corridors:Cases from North一East and Central Asia[J] .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Business&Management;,2012(5) :27-37.
[2]Farrukh Suvankulov.Who is trading well in Central Asia? A Gravity analysis of Exports from the regional Powers to the Region[J].Eurasi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2012 (5) :21-43.
[3]剛翠翠.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的中亞五國發展模式[J].改革,2015(1):109-112.
[4]孟圓.“一帶一路”開辟中國與中亞五國關系新篇章[J].赤峰學院學報,2017(8):56-58.
[5]保建云.中國與中亞五國進出口貿易特點及存在問題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7):40-46.
[6]崔登峰,邵偉.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競爭性、互補性和出口潛力研究[J].商業研究,2017(3):93-100.
[7]龔新蜀,張曉倩.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影響因素分析——基于CMS模型[J].國際經貿探索,2014(8):77-87.
[8]馬驥,李四聰.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互補性與競爭性分析——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為背景[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16(1):5-11.
(責任編輯:顧曉濱馬琳)【國際經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