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蕊
摘 要:中西文化形態的邊界相對比較清晰,主張個體本位的西方文化,自從人類進入商品經濟以來,一直是引領人類歷史發展的主導性文化。而中華文化體現出的社會本位,它是人類在自然經濟時期最偉大的一種文化形態,創造了人類在這個階段最光輝的成就。在兩大文化差異比較的基礎上,探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文化底蘊,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方位。
關鍵詞:中華文化;西方文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1-0066-0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經濟體制將“自由競爭,優勝劣汰”機制與政府更好發揮作用運用于同一市場機制中,堅持法治與德治結合,以道德滋養法治,讓法治使道德成為一種自覺。因此,如何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文化的作用以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文化源于人口生產
人類歷史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作為生命物種的延續史。物種延續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稱作人口生產。恩格斯曾指出生產本身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1]13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人類生產包括人口生產和物質生產。有的將其擴大為三種生產,即人口生產、物質生產、精神生產。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是兩種不同的方式,精神生產可以以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為載體,精神生產表現為物質生產和人口生產的一種方式,換句話說,我們只說兩種生產而不說三種生產,是因為學界提出的第三種生產可以融進前兩種生產之中。
為了實現人口生產,過去的人口生產方式實際上演化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以人口生產力為主導的生產方式,另一種是以人口生產關系為主導的生產方式。所謂人口生產力為主導的生產方式,就是人類人文精神的英雄主義,主張個體的創新發展。那么以人口生產關系為主導的生產方式實際上就是強調人類生產關系上的集體精神。西方文化是以人口生產力為主導的發展方式文化,而中華文化則是以人口生產關系為主導的發展方式文化。導致人類共同體之間有先進落后差別,從可能性上講,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把這種差別歸因于不同民族的先天稟賦,往往按照這一角度分析會走向種族主義。但這種合理性不是決定意義上的合理性,在尋找不同民族之間發展水平差距時不能完全排除種族先天稟賦上的某種差異帶來的影響。先天稟賦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難以證明民族的差異性。在考察人類不同民族的發展水平時,一個是民族自身生理方面的差別,另一個是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前面一個原因如果不足以提供解釋人類不同民族發展水平差別的話,那么地理環境差別就變得重要了。
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的決定作用不是在人類發展的任何時期都一樣,要予以歷史的維度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進行審視。在人類自然經濟的時候,地理環境會發揮直接的作用,在商品經濟時期,尤其是現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理環境的決定作用雖然仍然存在,但不會直接起決定作用。地理環境的決定作用必須區別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越是早期的社會地理環境導向作用越明顯,越是后期的人類社會發展中地理環境的作用越是間接。過去自然經濟時代土地就是一切,領土問題看得很重要,寸土必爭。過去地理環境決定論被模模糊糊地否定,有它的合理性,按照今天的發展狀況來看,也有深入研究的地方。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歷史維度
中華文化的形成與中國占有的特殊的土地環境有著內在的關系。首先中國土地相對封閉,這是針對自然經濟發展時期的狀況來說的。這一地理環境造就了兩個特點:第一,中華文化走出去困難;第二,外來文化走進來也相對困難。中華文化內部還有一個動力機制,在一個相對廣闊的文化圈里,長期存在著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的斗爭。在兩大不同文化的長期斗爭中,農耕文化占了主導,它內在地存有憂患意識。農耕時節是較長的時節,但是收獲的季節卻很短。這樣就會產生一個局面:一年的忙碌所獲取的財富可能很快失去。所以農耕文明將“安天下”看作是常態的需要。
雖然中國長期存在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卻以農耕文化為主導。兩種文化的對峙不是一種均分的局面,而是一種主副的關系。農耕文化最具標志意義的就是儒家學說。儒家學說上升到如此高的地位,是因為它把國家管理與家族治理一體化。這種管理模式把倫理原則政治化,“忠”和“孝”一體化,既節省了管理成本,又使好多矛盾都化解在家庭這一最小的細胞里。從官方的角度來說,把管理的責任下沉到家庭里,使得社會管理模式微型化。在自然經濟時期,科學技術發展緩慢,究其原因是腦力勞動者沒有進入直接的物質生產領域,知識擱淺在管理領域,為數不多的腦力勞動者從事的是社會管理工作,正因為這一點,物質生產領域的發展十分緩慢。社會關系的和諧穩定變成了生產力增長的基本要素,社會管理方面的成本減少了,相對來說生產力發展水平提高了,中華文化成為人類自然經濟時代走在前列的文化。
中華文化強調整體協作,而西方文化強調個體圖強。中華文化附著在人口生產關系上,它包括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夫妻關系體現為性別差異的質的差別,親子關系體現在年齡差異的量的差別。差別有序的整體協作構成了和諧運行的整體。西方文化在競爭意識的推動下探求個體圖強。“在這種環境中,人們的利益關系從無序走向有序只有通過法制前提下的競爭才能實現”[2]19。它與中華文化生成的環境區別十分明顯。從它所處的地理環境來看,西方文化具有開放性的特點。開放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大的文化圈,讓任何倫理的東西很難發揮作用。道德倫理的實現需要輿論監督,而輿論監督靠的是主體的穩定性。西方文化的主體在地域上流動性較強,所以西方文化崇尚法治。中華文化是倫理占主導地位的文明體系,而西方文化是法治占主導地位的文明體系。法治具有理性的特點,倫理依靠主體的穩定性。“法”不針對具體的人,只針對具體的客觀事件。西方文化成長為以法治為特征的文化形態,是因為面對著一個開放的地理環境,人口流動性強。社會管理有效的運行,必須依靠法治手段。法治方式的載體只能是個體,關注的是自然人,個人的權利和義務都因法治的規范而規范。西方文化的發展方式顯著地適應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提供的發展環境就是資源的頻繁流動,配置的高度靈活,所以西方文化選擇了個體本位。全球化高度發展的當代世界,地理環境在文化形態中不再直接發揮文化生成機制的作用,國與國之間的交流突破地域限制,進入“地球村”的空間。因此促進國與國之間的文明交流,發揚各自的文化優勢,成為世界文明發展的新路徑。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文化視角解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在于追求的目標是共同富裕,它承認人們之間的利益差別和暫時性。所謂共同富裕就是確認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與政府更好發揮作用統一起來,政府更好發揮作用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集體主義文化的關照下,實現人的勞動能力的個體圖強。
馬克思主義發源于西方文化,它是西方文化自我揚棄的一種文化,在追求集體利益中實現個體價值與人的解放。“馬克思沒有因倡導集體活動方式而忽視個人行動的自由,相反,馬克思是把集體組織方式作為實現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手段。”[3]12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上扮演這一角色,它將西方文化的法治與中華文化的德治運用于市場運行中,使中西方文化中的精華為我所用,同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揚。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放棄了社會主義,中國堅持了社會主義,這是因為中華文化社會本位理念與社會主義追求人類解放的理念存在著互通之處。中華文化對社會主義的人類解放有著一種天然的親和力,當接受人類解放的價值觀念時展現出自然和從容的態度。中國選擇了市場經濟,不僅找到了運用中華文化倫理原則注入市場經濟的時機,還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即用馬克思主義文化引領人類去超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文化引領人類去吸收西方優秀文化成果,政府作用的環節引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去吸收中華文化的優秀成果。中國改革走到今天所展示的邏輯前景表明人類正在進入一種新的發展時期,面臨著新的發展選擇。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正式把“中國模式”提出來,并且強調了中國改革具有史無前例的歷史意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孕育的中國模式之一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繼承世界先進文化成果的基礎上,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發展方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兩大要素結構是市場作為和政府更好發揮作用。政府權力在西方文化的話語里處于隱性的地位,即便是接受凱恩斯宏觀調控主張,也通常只發生在出現經濟危機的特殊時期。西方文化的個體本位價值觀,它不允許因掌控政治權力去謀私,去破壞個人努力與個體圖強。“在法治之下,防止了政府采取特別的行動來破壞個人的努力”[4]95,盡可能地將政治權力在市場中的活動范圍限制到最小領域。在社會本位的語境下,“在填補市場留下的缺口或管理私人活動方面,政府有著必須執行的職能”[5]72,政府權力可以發揮引領社會整體發展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表達的是將個人的人生目標與社會的整體發展、人民的福祉一致起來考慮。中華文化的基因里包含著社會本位的成分,讓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運作方式,在于中華文化具有這樣的稟賦。中華文化可以將政治權力發揮作用作為一種工具運用到市場經濟,通過這一工具可以制衡自由競爭引起的人與人之間的緊張狀態。
人類通過理性可以化解社會發展中的一個個矛盾。西方文化把人類引領到今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之所以能夠創造出繁榮的物質世界,與個體本位的價值觀發揮主體作用有著直接的關系,市場經濟功不可沒。但是市場經濟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緊張狀態,惡化了人類的生活方式,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能做到馬上消除這種現狀,但從邏輯上可以展望它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的資源來自中華文化的德治與西方文化的法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彰顯的是從法治原則中尋找普遍個人。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博采中西文化之眾長,結合中國國情探索而成的中華新文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余金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解讀[J].科學社會主義,2009(2):17-23.
[3]王力.當代中國語境中的馬克思與哈耶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4][英]馮·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5][美]阿瑟·奧肯.平等與效率·重大抉擇[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