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甜
摘 要: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貫穿其分工理論的全過程之中。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主要從資本生產邏輯的角度出發探求資本主義運行規律,分別從社會內部分工和生產機構內部分工兩個層面考察人的發展狀況,揭示了分工對人的影響,并具體指明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路徑。探究《資本論》中的分工理論,對于發展處于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經濟,重申“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分工;《資本論》;人的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1-0048-03
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是歷代思想家不斷探索并致力于解決的重要課題,是馬克思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隨著分工的發展逐步深化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人的發展的過程可以看作分工的演進歷程。
一、分工視角下人的發展的三種形態
縱觀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可知分工與人的發展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系。因此,有學者將人的發展與分工的關系表述為以下三個階段:建立在只有自然分工基礎上的原始的全面的人;舊式分工支配下的片面發展的人;真正的人的全面發展[1]。
自然分工——原始的全面的人。人類社會發展初期,由于生產力的相對低下,勞動分工基本不存在,此時的分工只是基于人的性別、天賦、需要、偶然性等差別自然或自發形成的分工。處于這種分工形式下的勞動者生產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只是進行簡單的物質生產活動,勞動者仍保持體力和腦力勞動的統一,仍作為一個“個性完整”的人同自然發生聯系。馬克思把這一階段的人的發展稱之為“原始的豐富性”。但馬克思并不推崇這種原始自然條件下的分工:人固定在狹隘的地域空間中,缺乏與外界的溝通交流,不利于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因此,馬克思指出:“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單個人顯得比較全面,那正是因為他還沒有造成自己豐富的關系,并且還沒有使這種關系作為獨立于他自身之外的社會權利和社會關系同他自己相對立。留戀那種原始的豐富,是可笑的。”[2]109
舊式分工——人的片面發展。一般來說,舊式分工分為前資本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兩個階段。
前資本主義社會,剩余產品的出現使個人和群體相互分離,個人開始從事生產活動并形成特定分工,意識活動也逐漸受到重視。但在這種生產力發展不充分的條件下,分工促使私有制產生的同時也形成了階級的對立:占有絕大部分生產資料和剩余產品的奴隸主和封建主,壟斷著精神、享受和消費,壟斷著國家事務、藝術、法律等領域;而不占有生產資料的勞動者隸屬于分工,被迫從事最基本的物質生產活動,勞動逐漸演變為“異化勞動”。這種階級對立形成的分工,最終使體力和腦力勞動徹底分離,形成“真正的分工”。但這種分工是相對于整個社會生產領域而言的,在物質生產過程內部,勞動者本身與勞動活動并未發生分離。換言之,原始階段的“人的依賴關系”并未發生實質性的轉變,人依然表現出一種“原始的不發達的圓滿狀態”。正如有學者指出:“在資本主義之前,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離主要表現在社會生產領域,在物質生產過程內部,二者融為一體,完整的勞動能力并未肢解。”[3]
資本主義社會,機器大工業的發展一方面打破了以往基于血緣、地域產生的自然分工,使每個人成為“獨立的個體”;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特有的運行規律使得人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機器和資本,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分離逐漸深入物質生產過程內部,工人成為局部的工人,完全喪失了“人之為人”的本質。
新式分工——全面發展的人。由于舊式分工所特有的內在邏輯成為阻礙人發展的最大障礙,因此,馬克思提出只有以新式分工代替舊式分工,人才能從片面、畸形的人向“全面發展的人”邁進。依據馬克思的觀點,只有在消滅了私有制和階級、物質財富極大豐富、自由時間大大增加的共產主義社會,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才能成為現實。而馬克思所說的消滅舊式分工并不是回到原始的豐富狀態中去,而是要消滅分工的固定性、強制性、奴役性,從而使勞動成為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
由以上分析可知,從“人的依賴階段”“物的依賴階段”到“人的個性自由發展的階段”,人的發展是伴隨著分工的深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資本主義社會分工的細化,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
二、資本統治邏輯下的分工與人的發展思想
資本主義社會,伴隨著商品、貨幣和資本的產生,馬克思開始從資本邏輯的角度出發探求人的發展狀況。
(一)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下人的商品化
斯密和馬克思均從經濟學角度研究分工,但斯密僅從物質生產這一人類最基本的生產活動出發探討分工在提高社會生產力、創造社會財富方面的積極作用,而馬克思在肯定斯密的同時,更多的是從物質生產內部即資本統治角度探討分工對人的消極影響。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論證了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的分工與商品經濟的內在邏輯:社會分工使“生產者成為獨立的私人生產者”,使“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成為必然的事情。”[4]126-127產品轉化為商品這一過程中內在地包含著商品和勞動的內在結構性矛盾:分工不僅使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在分工基礎上的商品交換使得一切勞動產品包括勞動者都可以進行交換和消費,人逐漸商品化,人的價值逐漸表現為“物”的價值。
商品交換和分工的發展引起貨幣的產生。貨幣的產生使絕對分工成為可能,不同商品生產者之間通過貨幣互通有無。貨幣原是推動生產的手段,是一切價值的代表,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貨幣的產生使勞動與勞動產品相互分離,各個勞動產品之間可以通過貨幣相互轉換,人們通過貨幣來轉換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處于商品交換過程中的人的價值也不例外,成為財富和欲望的追逐者。
貨幣想要實現增值就必須轉化為資本。馬克思首先分析了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條件:一方面以發達的商品流通為前提;另一方面必須能在市場上買到自由出賣勞動力的工人這一特殊“商品”,這是資本生產邏輯的現實基礎。資本這一“死勞動”,要實現增值,必須通過工人這一“活勞動”來實現,但資本一旦被賦予“生命”就最大限度地控制著人的一切生活領域,人受制于資本。由此,受資本統治下的工人只是資本家用來榨取剩余價值的工具,“現實的個人”只是作為自然物而存在,自我實現被淹沒在資本所控制的社會關系中。
總之,在資本主導的社會中,勞動者只是作為生產工具而存在。但僅從經濟學領域考察分工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馬克思將勞動者置于整個社會關系體系中考察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的片面發展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分為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三個階段,并分別論述了這三個階段下人的發展狀態。
1.簡單協作與人的發展
社會上的三次社會大分工,尤其是第三次分工——商業的獨立,使得傳統的行會制度被工場手工業所取代,傳統的師徒關系被雇傭關系所替代,分工的機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為了保障在資本有限的前提下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探索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協作。關于協作,馬克思指出:“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聯系的社會生產過程中,有計劃的一起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叫作協作。”[5]378簡言之,協作就是許多人完成同一工作的聯合勞動。協作通過分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整個勞動生產過程被分割為各個部分,勞動者僅生產該商品的一小部分,整個商品的生產由每個勞動者的連續勞動完成,從而保證了整個過程的連貫性和協調性,從而間接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由于生產條件的限制,簡單協作下實現的只是勞動產品的聯合,并非勞動的聯合。資本家只是壟斷整個生產過程,勞動者仍是完整的個體。但受資本利益的驅使,這一生產方式不能滿足資本家進行擴大再生產的需求,因此新的生產方式應運而生。
2.工廠手工業分工與局部工人
分工的進一步發展意味著資本對勞動者剝削程度的加深以及社會不平等的深化:首先,馬克思揭示了工廠手工業分工的兩種方式:一是將不同種的獨立手工業者聚集在一個工廠進行共同生產活動;二是將從事同一種工作的勞動者聚集在一個工廠里,同一類工作被劃分為不同環節,每個勞動者只能從事其中一個環節。這兩種方式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造就了工作的細化和固定化,無形中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
其次,馬克思在對社會內部分工和工廠手工業內部分工具體區分的過程中,揭示了資本主義特有的分工與人的發展的關系。馬克思深入社會生產過程內部揭示了社會內部分工和工廠手工業分工存在的本質區別:前者以生產資料分散在許多獨立的商品生產者手中為前提,各個部門各自生產的產品都作為商品而存在;而后者以生產資料集中在一個資本家手中為前提,每個工人不生產商品,商品是每個工人的共同產品。馬克思形象地指出:“整個社會內部的分工,無論是否以商品交換為媒介,是各種社會經濟形態所共有的,而工場手工業分工卻完全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獨特創造。”[6]397-398工場手工業內部分工作為資本主義社會所獨有的方式,不僅從經濟領域,而且從社會其他領域影響著勞動者:第一,工人間的依賴性增強。工場手工業分工將整個勞動過程分成各種簡單的操作過程,將分工變為更簡單的協作,每個勞動者在從事局部勞動的同時必須保證整個生產過程的一致性,工人間的依賴性增強。第二,工人物化、畸形化,成為局部工人。工廠手工業分工下的勞動者隸屬于資本家,資本家僅把勞動者看作生產剩余價值的工具。“它把工人變成畸形物,壓抑工人的全面的生產志趣和才能,人為地培育工人片面的技巧……不僅各種特殊的局部勞動分配給不同的個體,而且個體本身也被分割開來,轉化為某種局部勞動的自動工具。”[5]417這一論述形象地闡述了工廠手工業分工下人畸形發展的原因——破壞了肢體的協調、壓制了工人多方面的才能。每個人都在不斷重復單一的勞動形式,大多數勞動者被束縛于生產領域的某一環節,成為某一領域的專門人士,造成生理和心理的畸形發展。第三,工人間競爭的加劇。工人長期從事一項工作,對這項工作越來越熟悉,資本家以生產產品多少來雇傭工人,加劇了工人間的競爭。
由此可見,工場手工業分工在細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也成為限制人發展的桎梏。馬克思指出,工場手工業分工:“一方面表現為社會經濟形成過程中的歷史進步和必要的發展要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剝削手段。”[6]403但由于工場手工業的性質依然是手工業,掌握熟練技巧的工人不會被隨意取代或解雇,資本只是形式上確立了對勞動的統治地位。這一方式并不能滿足資本主義社會的本性,亟須新的生產方式的變革。
3.機器大工業時期的分工與資本附屬物
資本主義社會快速積累資本的需求促使生產工具發生變革,資本確立統治地位,勞動者成為看管和操作機器的“工具”。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了機器大工業時期的分工對勞動者的影響:第一,改變了勞動力結構。由以前雇傭男勞動力為主到現在雇傭包括婦女和兒童在內的一切勞動力,嚴重摧殘了兒童的身心健康,甚至導致嚴重的階級矛盾。第二,降低了勞動者的素質。機器操縱一切,不需要勞動者有特殊的知識與技能,縮短了勞動者特別是兒童受教育的時間,這種人為的剝削導致人類的智力逐漸下降,造就了一批野蠻之人。第三,改變了勞動者的地位,確立了資本的統治地位。機器反過來支配、占有勞動力,勞動者完全喪失了主體地位,體力和腦力勞動徹底分離,機器的存在更加強化了人的智力、體力的片面、畸形化發展。總之,在馬克思看來,機器大工業時期分工越發達,生產工具越先進,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分離就越徹底,勞動就越成為異己的力量與勞動者相對立。因此,機器大工業下的分工使人不再是“現實的人”“全面的人”,而是“縮小的人”[7]307。
通過以上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分工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為資本家帶來巨額財富,豐富了社會關系,促進了生產工具的革新,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使勞動者完全喪失了人身自由,成為資本和機器的附庸。因此,在資本主義階段不可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只有消滅舊式分工,才能實現人的解放。
三、從《資本論》角度探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的最高價值訴求。真正全面發展的人“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歷史的、實踐的產物。”[8]112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指在生產力高度發達、消滅了私有制和分工的共產主義社會,人們活動的目的不再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發展自己的能力,人們的活動不再局限、固定于特定的范圍,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在任何部門活動。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在探究資本主義運行規律的過程中也提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路徑。
(一)物質前提——生產力和科技的高度發展
依據馬克思的觀點,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前提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顯示:人們最低級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即衣、食、住、行,只有這些基本需求滿足后,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才得以可能。而這些條件能夠實現的首要前提無非是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只有生產力發展了,才能促進生產關系的變革,促進社會關系的豐富,彰顯人的社會本質,從而解放勞動,解放人自身,實現人的個性的充分展示。雖然目前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并未達到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分工依然存在,但勞動者突破了勞動的強制性,交往范圍擴大,并可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擇職業,使人的社會關系更加豐富。當然,生產力的發展,也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機器大工業時期,馬克思在肯定分工對人造成畸形發展的同時,也肯定了當前科技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打破地域差別、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生產剩余價值等。鄧小平也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進步解放了勞動者,使勞動者有更多的閑暇時間發展其他的才能,更多的潛能被激發,從而謀取人的全面發展。
(二)現實條件——自由時間的增多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將時間提到了重要位置。馬克思認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關鍵在于如何充分利用自由時間和減少必要勞動時間。然而在分工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自由時間和勞動時間卻是相互對立的:一方的自由時間是另一方被奴役的時間。換句話說,資本家的自由時間是以犧牲工人的勞動時間為基礎的,工人除了勞動時間再無其他時間可供自己消費,更談不上從事其他娛樂活動。因此,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需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增加自由時間。自由時間的增多即可自由支配時間的增多,只有具備了可支配的時間,才有條件關注精神領域活動,進而發展其他方面的才能,才能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一定的條件。
(三)有效途徑——教育
從古至今,教育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教育提到了“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的高度”[6]530。如何用教育的發展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歷來思想家、教育家致力于解決的重大問題。談到教育,馬克思說:“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他獲得一定勞動部分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6]195由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體力和腦力勞動的分離,馬克思認為必須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教育要從兒童做起,發展職業學校、工業學校和藝術學校。恩格斯在談及人的發展時也指出:對于年輕人來說,教育將使其很快熟悉整個生產流程,使他們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在生產部門之間進行轉換,教育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地發揮自己所需的才能。通過教育和知識的培訓,使人掌握多方面的技能,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獨特的洞察力也為我們現代培養人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方法。
通過對以上分工與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闡述,可以得知,分工與人的發展息息相關,不僅在社會的歷史演進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對于當前中國城鄉二元化結構的現狀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銳生.論人的兩種全面發展(對話)[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2(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張愛華.《資本論》中的分工與人的發展思想探析[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4).
[4]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王虎學.馬克思分工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