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永海
摘 要:馬克思雖未形成系統的經濟監督理論,但在其分析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相關著作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經濟監督思想。通過犀利的雙眼,馬克思發現資本家為獲取更大的剩余價值,在監督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行為。在內部監督方面,對監督成本進行考量、對監督方式進行改進;在外部監督方面,對國家相應的制度約束和政府視察員監督進行應對和逃避。當前我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應正確理解和充分把握馬克思的經濟監督思想,用以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資本;資本家;經濟監督;剩余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1-0051-03
資本家在追求資本增值的同時也逐步被資本所奴役,想盡辦法采取各種手段促進資本不斷增值。資本家在充分考量監督費用成本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內部監督以及應對外部監督,以獲取更大的剩余價值。
一、資本家對監督費用成本的考量
資本家進行商品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總體說來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在生產成本上盡可能地減少,另一方面在資源分配上進行優化。在生產過程中對雇傭工人進行監督,有助于使雇傭勞動者合理使用生產資料,以節約直接生產費用;有助于充分發揮勞動力的資源,使勞動者最大限度地盡其能、盡其力、盡其智,以優化資源配置。
(一)監督的價值何在
監督是否必要,監督具有何種價值,監督能否給資本家帶來更大利潤是決定資本家對雇傭工人采取監督與否的立足點。對雇傭工人進行監督,必要性體現在資本家與雇傭工人在階級社會形態下始終是不可調和的兩大對抗階級。面對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工人們為發泄不滿,在勞作中會存在懶散拖沓,甚至故意浪費生產資料、故意搗壞生產機器等情況以加大資本家的生產費用來降低其利潤。這并不是在人格和階級地位上對雇傭工人進行詆毀,而是站在客觀的現實性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中,馬克思寫道:“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使勞動正常進行,使生產資料用得合乎目的,即原料不浪費,勞動工具受到愛惜,也就是使勞動工具的損壞只限于在勞動中它被使用時損耗的必要程度。”[1]216這表明,對雇傭工人進行監督不僅必要,而且具有價值。資本家對工人進行監督,有利于保證勞動正常進行以及生產資料和勞動工具的使用合乎規范,這樣就為資本家獲取更大的利潤提供了條件。
(二)監督資源的最優組合
監督作為影響生產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商品生產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如何實現對雇傭工人的監督效果最大化是縈繞在資本家心頭的一大難題。總體說來,資本家對監督資源進行優化的途徑在于三個方面。其一,盡可能使雇傭工人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其二,相應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其三,在雇傭工人內部實行勞動組合。
在《資本論》的第十一章《協作》中,馬克思描述道:“某些工作,不管規模大些或小些,都可以由同一個人來做。例如,總監督的工作,把局部產品由一個生產階段運送到另一個生產階段的工作等等,就是如此。因此,使這些職能獨立,或者把它們交給特殊工人,只有在增加雇傭工人人數的情況下,才是有利的。”[1]401在這里,馬克思分析到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監督,尤其是雇傭代理人進行專門的監督工作的前提條件是工人數量要達到一定規模。
在《資本論》第三冊,恩格斯整理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上》中描述道:“有整整一系列經常的非生產費用,不論工作日長短,都是幾乎一樣或完全一樣的。500個工人在18個勞動小時內所需的監督費用比750個工人在12個勞動小時內所需的監督費用要少。”[2]92可見,對雇傭工人的工作時間進行延長的監督費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盡可能地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可以更好地發揮監督的價值。“工廠的各種非生產費用,都不會因勞動時間的長短而變化;生產越是減少,同利潤相比,這些費用就越是增加。”[2]92(《工廠視察員報告,1862年10月》,第19頁。)這在另一份視察員報告中也對此進行了說明:“一個工廠工作10小時和工作12小時的經營費用幾乎是一樣的。”[2]92(《工廠視察員報告,1848年10月》,第37頁。)在這里,馬克思分析到對工人的工作時間進行延長是充分利用監督資源的一大關鍵。
另恩格斯在《流亡者文獻》第五章《論俄國的社會問題》中對資本家的勞動組合進行了說明。“勞動組合,在工人勞動組合里面,總是要選出一個領導(starosta即長者)來執行相關的事宜……他們自己管理著自己的生產活動,這樣就為資本家節省了監督費用……可見,勞動組合在這里是使資本家便于剝削雇傭工人的工具。”[3]394-395資本家在所有的雇傭勞動者當中會挑選個別工人擔任一些職位,比如一個生產小組的組長,一個流水線的班長等,這些被賦予職位的工人會對其團體內的其他成員進行某種意義上的監督,這樣資本家既達到了目的又節省了監督費用。
二、資本家對雇傭勞動的內部監督
通過對監督的價值、監督資源的最優組合等監督費用成本進行深思熟慮的考量之后,資本家認識到了監督的巨大價值,開始對雇傭工人的勞作進行監督。在監督方式上,資本家針對生產規模的逐步擴大進行了相應的改進。監督主體由本人變為代理人,監督工具由人轉變為物并進行逐步升級。
(一)初級階段資本家親自督導
在資本主義剛剛起步時,資本家的生產規模相對較小,雇傭工人幾個到十幾個不等。在這一階段,資本家大多沒有雇傭專門的代理人執行監督工作,而是親自參與商品生產的全過程對勞動者進行監督。“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他的勞動屬于資本家,資本家進行監視,使勞動正常進行,使生產資料用得合乎目的……”[1]216這個階段,資本家親自參與監督過程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親自監督可以代替監督代理人以節約一部分成本;另一方面,生產規模小等現實狀況使得自己具有時間和精力去監管勞動者的勞動情況。
(二)發展階段的代理人執行
經過初級階段資本的積累,資本家的財富越來越多。資本增值的慣性使資本家將一部分剩余價值追加到新的生產過程中進行擴大再生產,對生產規模進行擴大并雇傭更多的勞動力。在這一階段,對工人的監督不再是資本家本人而是代理人執行了。原因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資本家就越來越像資本家,由工廠主逐漸轉變為職能資本家,所獲得的財富越來越多,使得他自身不再愿意在生產一線中去監督勞動,更多地去進行享受和消遣;第二,用以擴大再生產的追加資本在可變資本上的表現就是雇傭的勞動力數量有所增加,那么在更多的勞動力情況下資本家需要雇傭代理人專門負責監督雇傭工人;第三,隨著資本的積累和再生產的擴大,資本家所要處理的事務逐漸增多,無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再親自執行無須技術含量的監督工作,只需雇傭專司其職的監督代理人即可。
(三)成熟階段監督方式的升級
經過發展階段的進一步發展,資本家將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在這種大規模生產下如何保證生產的有序進行和工人的工作效率有升不降需要在監督方式上進行優化和升級。“隨著作為他人的財產而同雇傭工人相對立的生產資料的規模的增大,對這些生產資料的合理使用進行監督的必要性也增加了。”[1]384-385在雇傭工人數量較大時,以往資本家本人或者代理人對工人的監督方式已不再具有良效,為應對這種新的情況,監督的方式發生了改變,由人轉變為物。“監督者的鞭子被監工的罰金簿代替了。自然,一切處罰都簡化成罰款和扣工資。”[1]488另外,監督簿那樣一種小冊子同樣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得工人只得任勞任怨、埋頭苦干且不敢帶有情緒。在《公共衛生,第7號報告中》有這般描述:“只要工人流露出不滿,或者在哪一方面得罪了監工,監工就會在監督簿上他們的姓名下面作個記號或加個標注,等到簽訂新的一年的契約時,就把他們解雇……”[1]768可見,資本家通過罰金簿和監督簿等小冊子大大提高了監督的效果,工人們絲毫不敢拿已有的工作機會以及那本身就微薄的工資進行冒險,他們較以往資本家親自監督和代理人監督工作地更加被迫認真起來。
三、資本家應對外部監督的智慧
資本家不僅通過內部監督剝削工人,而且還通過各種方式逃避政府等外部監督。對于國家相關的制度制約以及政府視察員等外部監督,資本家研究制度的漏洞,進行逃避。通過換班制應對國家規定的工作日時長,通過計件工資制使工人自覺拼命勞作并使壓榨更加隱晦,通過資本家集團聯盟對工人進行多樣化剝削并將某處受到的利益損害通過其他方式進行補回,并且這種補回通常情況下比已損失的利益要大得多。
(一)工作日長短與換班制
資本的擴大在促進資產階級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無產階級的壯大。隨著無產階級的擴大及意識的覺醒,無產階級開始展開一系列的斗爭維護自身的利益。隨著斗爭的持續,在上層建筑中逐步出臺了一系列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法律法規或政策。例如,國家派出相應的調查員對資本家的生產過程進行監督視察,并對工人的勞動日時長進行立法,規定8小時工作制。這一改往常工人被資本家進行殘酷壓迫的慘狀。
然而,在現實社會中資本家卻總有辦法對工人進行剝削。在《資本論》第一卷書評——為《民主周報》作中,馬克思說:“為規定工作日而進行的斗爭,從自由工人在歷史上最初出現的時候起,一直延續到現在……可是實際上這樣的工作日很少得到遵守。”[3]108那么,資本家不遵守8小時工作制又是如何擺脫國家派出的工廠視察員的監督呢?在《工人視察員報告》中,有描述道:“在1848年12月,倫納德·霍納就列舉出65個工廠主和29個工廠監工說他們一致認為,在這種換班制度下,任何監督制度都不能阻止過度勞動的廣泛流行。同一批兒童和少年時而由紡紗車間調到織布車間,時而在15小時之內由這個工廠調到那個工廠。這樣一種制度怎能加以監督呢。”[11]335資本家通過換班制度來將工人的工作時間分割為兩個不同的時間段,將工人安排在A工廠工作7小時,在B工廠工作8小時。這樣就巧妙地躲避了工廠視察員的監督而實際上卻還是沒有減少對工人的壓榨和剝削,工人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二)對工資杠桿的美妙應用
資本家有這樣一種神奇的法杖能夠使工人雖然明白資本家對自身的瘋狂剝削但卻不得不辛勤勞作,自愿加班加點,一點都不需要資本家的皮鞭進行監督。這個法杖就是計件工資制度。別小看這種制度,這種制度第一能夠使工人自愿(至少行為上是這樣的,且不談心理)辛苦勞作,服服帖帖,第二,能夠為資本家更大范圍,更廣深度,更多數量上剝奪工人更多的剩余價值。
計件工資制使得工人的工資不由工作日數量以及工作日時長來決定,而是由工人一個工作日或者一個月內能夠生產的商品數量來決定。這樣一種工資方式會無形地催使本就難以滿足自身以及家庭成員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的工人去加班加點并在單位時間內緊繃精力提高自身的生產效率。資本家完全不用在生產過程中對工人進行嚴肅的監督,只需要記錄好工人生產的商品件數即可,這么一個計件的小冊子在目的上會比皮鞭帶來更大的效果,在手段上會比皮鞭更加人性而不顯摧殘。
而且,計件工資促使工人在單位時間內提高自身的生產效率,當個別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將導致該行業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便會減少,該商品的價值將會降低。那么,反應在工人的工資上,原來一件工資算1元,現在可能只有7角,最后,在不斷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勞動者只能夠獲得起初階段辛勤工作的實際果實,而在這之后,雖然自身累死累活但實際工資卻并沒有提高多少。而這樣一種制度,會進一步催生雇傭工人進一步壓榨自身加班加點或緊繃神經提高單位時間的生產效率,之后,就不斷惡性循環,為資本家帶來源源不斷的、越來越多的剩余價值。
(三)資本家的游擊與反撲
資本家受資本的驅使,一切行為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資本的增值。而當這一目的未被滿足或被破壞,那么,資本家會在其他領域以別種方式進行反撲并賺取更大的利益來以解心頭之恨。在《工廠視察員報告。1865年10月31日》這份報告中,視察員有描述道:“經驗不斷證明,如果資本只是在社會范圍的個別點上受到國家的監督,它就會在其他點上更加無限度地把損失撈回來。”[1]564
雇傭工人不僅受到雇主所代表的資本家剝削而且受到整個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這也是資本家進行游擊的一種方式,在不同經濟戰場上對廣大的工人階級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嚴重的壓榨。在《公共衛生,第7號報告。1865年倫敦版》關于工人階級休息與住宿的木棚相應情況的報告中第18頁中有描述:“資本家對流動人口中的工人提供的木棚,沒有任何衛生設備,不受地方當局監督(木棚是承包人),這樣,工人不僅受企業主當作產業士兵進行剝削,同時也被承包人當作房客進行剝削。”[1]765工人階級在辛苦勞作后不僅沒有資本家(雇主)提供相應的休息與住宿的場地,而且需要自己去付出費用找其他的資本家(木棚承包人)租用木棚,而這種木棚不僅價格上不能物有所值,而且在衛生等基礎設備上沒有滿足國家相關明文規定要求。工人階級不僅受其雇主的剝削和壓迫而且還受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所有資產階級所壓迫和剝削。
最后,需要補充的是,資本家不僅通過自身及代理人對工人進行監督來更大程度剝削和壓榨工人,而且還通過掌握上層建筑中相應的國家機器對工人進行全方位地管控和約束。資本家本身雖不想存在國家相應的制度來對自身的資本增值進行約束,但是,卻不得不需要通過相應的國家機器如議會、政府、軍隊、法律、道德規范等對無產階級進行管控和約束。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恩格斯說道:“自由競爭不能忍受任何限制,不能忍受任何國家監督,整個國家對自由競爭是一種累贅,對自由競爭來說,最好是處在一個完全沒有國家制度的狀態,每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剝削別人。”[4]508表明資本家內心是拒絕國家制度制約的。接著,恩格斯又分析道:“但是,對于資產階級來說,無產階級同樣是必不可少的,資產階級即使為了使無產階級就范,也不能不要國家,所以他們就利用國家來對付無產階級,同時盡量使國家離自己遠些。”[4]508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們不僅受單個資本家剝削而且受整個資產階級壓迫,不僅受皮鞭、簿記本等資本家進行的內部監督工具監督而且還受資本家掌握的政府、軍隊、法律等國家機器控制。工人們處在沉重的剝削與壓迫之中。
當前我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應正確理解和充分把握馬克思的經濟監督思想,用以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我們應深刻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企業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潤,對內通過計件工資制、加班延長工作日時長、換班制度等,提高工人的勞動強度;對外同樣存在面對國家的相關監督視察進行巧妙地應對。政府應充分考慮到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一面,加強經濟監督立法和勞動督查,以監督企業的經營活動,維護工人階層的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更具人性、更加自由的方向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