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蘭欣 梁惠
摘 要: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的深刻揭示,蘊含著對生態與人性的反思。生態認知、生態意志、生態審美是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三位”靈魂,即“真善美”這三位形成的一體就是生態文明,其對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具有廣泛的基礎理論指導。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認知;生態意志;生態審美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1-0059-02
認知活動、評價活動和審美活動三者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了人類整個實踐活動過程的全部,其所產生的實踐的結果就是知識、意義和美感的統一,即真善美的同一。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基于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指出實踐是自然、社會、人三者之間的聯系體,“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1]131。“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2]95即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之間關系。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在于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有序、共生共融的生存空間,創造一個天地人和的相互間協調統一的人性世界,重構經濟與政治、生態、文化之間的關系,實現生態認知、生態意志、生態審美之間的一體化,將其置放于“自然——人——社會”三者之中,對實現生態文明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為實現中國夢,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社會五位一體的發展提出有意義的思考。
作為人的主體認知結構、評價體系和審美標準分別由知識范疇、意志規范和美感道德三者組成,所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時代的必須,更是人類自覺行為,是一種思想、一種責任、一種意識、一種情感、一種道德,在這一活動踐行中,人的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和諧的理性行為得以生成、限制、規定和發展。通過對生態認知、生態意志、生態審美的思索,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
一、生態認知: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要求
馬克思理論中關于認知就是一種真理性的認識,指的是對客觀規律的能動的反映,也是人進行能動的創造性實踐活動的結果。其將生態文明的認知放置于整個社會文明發展進步中,其生態理論具有深刻的質的飛躍。可見,生態認知則是包含對生態的真理性認識,是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通過人的主觀知性而形成的對生態文明發展各種科學知識,例如生態要素、生態特征、生態行為、生態道德、生態技術、生態創新等內容。生態認知的理性特質是指導人行為向善的基石,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準則,只有具備全面而完整的生態認知,才能在實踐中更好保護環境,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減少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工具理性與情感感性的整合,這樣才能實現生態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同時,生態認知還應具備對生態經濟、政治、文化制度制定和實施的理性認識,“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3]這樣,才能對人的各種行為活動進行管理和規范,實現生態文明發展。有效實現生態效益的最佳化和利益最大化,就應該從生產和生活方式入手,經濟可以實行有補償的經濟制度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政治上可以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生態問責制度;文化是可以通過宣傳教育擴大對生態價值觀的影響力,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社會建設道路。
生態認知要求將生態知識、生態信念轉變成指導實踐活動的行為導向,隨時隨地有效控制人的創造性的活動,改變經濟利益為先的生產活動,使得人的生命本能復歸于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基礎之上,對于一系列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損害生態環境,污染自然、浪費資源的行為認知受到自身認知的制止和堅決的反對。這是一種對生態理性的、邏輯的形式的反映,要求用知識為核心基礎,科學系統要求人的行為必須建立在對生態友好共生的基礎上,立足于現實,通過人的主觀認知,感悟并宏觀把握現實世界,實現生態自然與人類社會發展互助互利,和諧進步,即達到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性化”。
二、生態意志: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意志的作用的發揮。馬克思關于生態意識理念進行深刻的論述,既包含有客觀歷史性也具備主觀能動性兩方面的內容。意志是屬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疇,是人內在的一種強大驅動力,生態意志的建立是可以對生態建設發展形成積極的促進作用,將意志認知上升到意志道德情感,形成具有目的性行為指導思想,達到善的道德最高境界,指導人們進行社會實踐改造活動時將生態文明的道德準則上升到意志指導,受生態自然規律的約束,有節制有計劃地開展各項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活動。意志行為包括無知和有知,生態意識所要達到的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境界,進而指導人有序開采,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自然與人之間道德的友善共存。道德意志所凸顯的就是善,生態意志所要求的就是生態的道德情感、道德理性建立,使得人們具備高尚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境界,指導和規劃著人們的實踐行為,向著生態道德目標前進,實現自我道德情感的升華,進而指導人在生態建設中遵循自然的道德原則,與自然和諧有序發展。
生態的保護不僅僅需要客觀歷史發展的生產實踐活動走向,更需要有人的生態意志的主觀思想指導,其中就包括有生態責任、危機意識、生存認知。“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4]383具備生態危機的意識觀是必要的,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要學會居安思危,尊重自然是法則,維護人與生態的和諧有序發展。生存認知則是要求人類能夠主動反思自身與自然的關系,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將人與自然的關系重建于和諧友好的共生關系上,細心呵護自然、關愛生態,進而更好地實現自身全面而自由發展。最后,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生態責任的建立。馬克思從歷史的發展的高度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將生態環境的有序健康發展作為人類最重要的責任,他以土地關系為例,指出:“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以至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們必須像好家長那樣,把土地改良后傳給后代。”[5]875可見,人對自然是具有責任的,為了人類的永續發展,必須將這份生態責任代代相傳,擔當起生態責任重擔。
三、生態審美: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追求
馬克思曾指出“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2]120-123其中就包括了美的實現方式。生態審美是滲透著主體對自然生態的一種強烈的美,是人類進步與自然界發展相互協調的美的展現。“美只適用于人類”,德國哲學家康德曾指出過。這所指的是人不僅僅要從客觀對象中獲得真理,改造客觀世界,更為重要的是要從自然生態中捕捉“美”,具備生態審美的發展眼光,實現以“美”為最高價值的生態文明建設活動,其中心就是以“生命”為最高價值的生態保護實踐活動,使得當代人的發展為后代人的發展留下更為廣闊美麗的天空。再者,生態審美蘊含著主體強烈的主觀情感因素,是從生態美的角度入手,對人與生態之間的和諧美的追求,具有一種主客體交匯、情景交融、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審美意境。生態審美是對生態之肯定,審美主體對“美”的關照和創造就是人對生態自然的珍愛和尊重,是一種對生態猶如生命一樣熱愛的最為深刻的審美之情感體驗。賦予了人的生命實踐活動更多豐富的內涵和價值,是發展變化,也是絢麗多彩的。最后,生態的審美是一種非功利性質的情感體現,所達到的是美的真情世界,這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無關乎利益較量和利用的約束,而是美的相互之間依托和扶持,具有超現實性和超功利性的精神感悟,凌駕于人與自然關系之上的一種美的和諧共生境界,人的生命過程始終就包含著大自然,同生同亡。
生態文明建設的開展能夠促進人的審美發展,不管是審美需求、審美能力或是審美趣味都可以成為生態審美的一部分,拓展人的審美空間,獲取的是一種使得主體自然人格發生變化的生態情感,其所強調的不是對經濟物質的欲望和自身利益的滿足,也不是對自然對象無節制的占有和消耗,而是一種超越了功利性直接所呈現出的對生態美的高尚情感的流露,是對和諧生態生命活動的目標追求。再者,生態審美具備有利于挖掘人性的美的本質,使得生態理念深入人心,消滅俗世中的貪婪與資本逐利的自私本性,凝聚生態保護力量,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培育濃烈的生態美之情,以情感人,進而作用于人的行為更加自覺自律地開展生態和諧文明建設,維護生態自然生存發展。所以將生態文明注入審美理念中,深入人心,實現美的體驗的對象化,使得生態自然活躍著生命的希望,為人類所用的同時與人類友好共生。并且,人類的生態審美的實現,是一種對生態美的和諧追求,不但可以積極推動人進行生產勞動和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而且還可以培養人形成向上的價值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特性,不斷探索、創造各種更多更豐富的美的生態自然。
四、結語
綜上,生態認知是對生態文明的真理性認識,生態意志則是對生態文明的善的道德實現,生態審美就是對生態文明的美的追求和享受,三者的合一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序發展,即“真善美”有機統一,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同時,達到與生態自然的和諧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