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
摘 要:高校工會應當針對當前存在的缺乏獨立性、法治意識薄弱、依法維權乏力、法律法規欠缺、教職工代表大會流于形式、源頭參與不足等突出問題,努力實現工會地位獨立,大力提升維權能力,完善相關法律以及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注重民主監督,切實維護教職工權益。
關鍵詞:高校工會;依法維權;困境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5-0108-02
在依法治國的宏觀戰略下,依法科學維權是新形勢下工會職能的核心內容。當前我國高校契約化的人事制度改革,導致高校教職工的權益訴求呈現出多層次和多元化的特點,高校工會維權工作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挑戰。筆者通過對J市六所高校工會依法維權現狀的調查,發現目前高校工會的維權工作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如何更好地回應教職工訴求、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成為當前高校工會組織急需解決的緊迫性問題。
一、高校工會維權實踐
筆者以走訪、發放問卷、座談等方式,并借助各高校工會工作總結,得以了解J市六所高校工會在依法維權方面所做的努力及大致情況。隨著“依法治會”“依法維權”指導思想的形成,各高校積極響應,逐步加以重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維權工作以努力推動高校平穩改革發展為目標和出發點
高校工會既維護教職工依法行使學校民主管理的權利,又積極引導教職工履行應盡的義務;既引導教職工不僅關注自身的發展,同時也關注學校的教學和學科建設;既加強對工會、教代會理論的研究,用于指導實踐,又強化對教代會民主管理平臺的運用,面向教代會代表廣泛征集提案,確保學校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
(二)在維權方面始終堅持“兩結合”
在維權方面始終堅持“兩結合”,即一方面結合“黨中央的領導”,另一方面結合“廣大教職工的利益”。高校工會既主動聽從學校黨委的領導,取得黨委的支持,又以召開多方聯席會議等形式開展民主管理監督工作;既主動把學校黨委的指示落實到協調校內各方利益、化解各種矛盾等各項活動中,又能真正做到為學校分憂、為教職工解難;既不斷加強維權工作的力度、拓寬維權思路,又深入查找新形勢下工會工作存在的難點、熱點問題,研究解決的對策和辦法。
總之,筆者所調查的高校工會在維權過程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為學校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得到了廣大教職工的好評。
二、高校工會依法維權的困境
總體而言,高校基層工會組織在維護教職工的利益、團結動員全體教職工發揚主人翁精神,推進學校的改革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讓教職工感受到了工會的溫暖。但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化,各種沖突和社會問題頻發,高校工會工作面臨著實際困難。
(一)工會依法維權的主體——工會自身問題重重
其一,工會依附性強,在高校各部門中處于弱勢地位。工會屬于高校組織機構的一個部門,依附于學校,沒有獨立性可言。筆者調查的六所高校工會主席均由校領導副職兼任,副主席大多采取行政任命的方式產生,而非群眾民主選舉產生。管理人員的調任、晉升以及辦公場地、設施、經費的撥付使用等,工會都聽從于學校黨政的安排,其組織體系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如果校方涉嫌侵權,工會是站在學校還是站在教職工的立場上,毫無疑問,工會很難以中立的身份和姿態來切實維護教職工的權益[1]。校內各二級單位也對工會工作不夠重視,因此各級工會組織事實上被邊緣化,成為“有其形無其神”的組織。
其二,工會管理人員維權意識淡薄。經調查得知,有部分工會管理人員認為到工會工作就是“休養生息”的,也有認為自己的工作內容就是發放年節福利、組織教職工體檢、進行文體娛樂活動,對于侵犯教職工權益行為重視程度不夠,在處理方式上多為協調勸說,極少真正傾聽教職工的呼聲,更不用說拿法律武器維護教職工的權益了。在走訪中筆者調查到如下事件:某學院教師參加所在學校組織的出國英語培訓,某日晚培訓結束步行回家時被他人騎摩托車撞倒造成骨折,該教師向校工會申請工傷認定,但校工會認為不屬于工會職責范圍之內,僅向相關職能部門反映情況就了事,對此事不再理會。此事足以說明工會管理人員缺乏維權的意識、勇氣與才干,對教職工切身利益受到侵害的行為,只是寄予同情,而沒有通過正當法律程序,義正詞嚴地據理力爭,使教職工受損的權益得以恢復和彌補。
其三,工會管理人員維權法律素質欠缺。工會作為教職工合法權益的維護者和代表者,工會管理人員法律素養的高低決定了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利用法律維護合法權益的目的。筆者通過走訪得知,六所高校工會中管理人員法律科班出身的只有10%,多數人沒有系統地參加社會保障、集體協商等勞動法律法規及維權專業知識的培訓。當工會的法治水平和能力無法契合教職工的利益訴求時,教職工通常會采取新聞曝光、上訪,甚至采取過激行為來維權,而將工會維權這條途徑擱置一邊,由此導致工會在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上形同虛設的局面。
(二)工會依法維權的工具——法律法規不健全
目前我國高校職工維權的法律暫時只有《工會法》《教師法》《勞動合同法》等,在高校工會為職工進行維權時,由于法律條文規定比較抽象,維權有時于法無據。比如《工會法》規定工會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簽訂集體合同以協調勞動關系,維護職工勞動權益。但《勞動合同法》第6條關于工會“依法訂立和履行勞動合同,并與用人單位建立集體協商機制”的規定,只是一個宣言式的條款,意義不大。根據該法第51條規定“高校工會可以代表教職工與學校訂立集體合同”,這里“可以”的表述在實踐中隨意性較大。據筆者調查的幾所高校來看,簽訂的多為高校和教職工本人的勞動合同,并沒有簽訂代表全體教職工的集體合同。再如,高校人事爭議救濟制度也存在嚴重缺陷。依據《勞動法》第77條,高校與教職工之間發生勞動爭議,可以通過校內調解、申請仲裁和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等途徑加以解決。但涉及諸如職務任免晉升、職稱評聘、年度教學科研考核等與教職工切身利益相關的權益糾紛,目前只有學校人事文件、部門規章作為參考,并沒有明確的有針對性的法律規定。教職工不服學校的處理決定,只能申訴而無其他的救濟手段,而往往申訴也無濟于事。遇到這種情況,高校工會管理人員也一籌莫展,因而依法維權工作顯得蒼白乏力,也無怪乎從事高校工會實踐工作多年的管理人員發出“高校工會維權難,難在法制不健全”的呼聲。
(三)工會依法維權的重要形式——教職工代表大會職能未充分發揮
教職工代表大會是學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工會依法組織教職工行使民主管理權的組織,享有聽取、審議、評議、決定、監督等多項職權。學校工會是教職工代表大會的工作機構,承擔著會務提案的征集、回復、落實和回訪等工作職責。目前高校教代會仍存在浮于形式、各項職能未充分實現、教職工參與積極性不高、領導重視程度不足等問題[2]。據筆者調查,各高校教代會召開時只是表面上熱而鬧之,根本解決不了教職工迫切關心的實際問題。有的高校提交教代會審議討論的只有諸如校園規劃方案、學院教育事業經費包干實施辦法等,而關系教職工切身利益的養老保險實施方案、教師年度教學科研考核方案等在教代會上卻只字不提或語焉不詳。教代會提案不僅數量少,而且由于對提案并沒有做深入的調研導致提案質量低、落實也不到位[3]。
三、法治視野下工會維權的對策
(一)實現高校工會獨立地位
高校黨委行政應給予工會相對獨立的空間,保障高校工會組織和經濟地位的獨立性,使高校工會能夠依法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避免由于工會地位的依附性造成行使權力時畏手畏腳。組織獨立性是指工會在組織上只服從上級工會,能夠自主地做出決策,同時工會主席和管理人員均由教代會民主選舉產生,能真正代表教職工的利益并且不參與高校的人事考核,不受到高校行政的牽制;經濟獨立性是指工會經費的撥付不依托于高校,有穩定獨立的來源,并且工會能夠獨立核算和自主決定經費的使用。高校工會只有實現組織獨立和經濟獨立,才能發揮出主動性和能動性,創造性地開展各項活動,才能真正實現與行政組織平等,從而更好地行使職權,維護教職工權益,不至于成為高校行政的附屬品或“喉舌”。
(二)優化工會管理人員配備,提高維權能力
高校工會肩負著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的使命,必須盡快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維權隊伍。首先,在干部選任方面,應注意人員的年齡及職業素養,應調配年富力強、德才兼備的人員擔任工會管理人員。其次,維權隊伍要專業化,將具有較高法律素養的人選拔到工會領導崗位上,積極引進具備法律專業背景的人才,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具備法律實務技能的人員。再次,高校工會應定期對工會管理人員開展各類培訓活動。將《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與工會職能、教職工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納入培訓范疇,要求工會管理人員熟知與自身工作職責緊密相關的法律知識,努力提高管理人員的崗位能力、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一旦教職工遭遇侵權、出現糾紛需要法律幫助時,就能立即伸出援手。
(三)完善法律法規,強化維權執行效果
立法機構應當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強制性,從立法的角度要求高校工會在黨的領導下,參與高校事務的管理和決策,維護廣大教職工的合法權益。應當以《工會法》為基礎,進一步完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出臺一些細化規則,努力把高校工會各項工作逐步納入法制化、制度化軌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目前職工民主管理、人事爭議、集體合同的簽訂等還是比較籠統,需要對相應的條款進行修訂,將模糊的表述具體化。除了明確規定對權益受害方的救濟手段,還應明確規定對侵害教職工權益行為的懲罰。通過這些法律法規健全增強工會維權武器的威懾力,從而有效減少侵權行為的發生。
(四)完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保障教職工民主管理權利
工會作為教代會的日常辦事機構,不僅要充分調動教職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積極性,更要用好教代會平臺來落實廣大教職工的合法權益。工會應當廣泛征集提案、深入各院系開展調研,多層次、全方面、寬領域了解廣大教職工最關心的實際問題,比如教職工住房、子女入學等,確保教代會提案符合教職工的心聲。凡涉及學校改革發展以及教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都應提交教代會討論審議。通過教代會平等對話的模式,使教代會成為聯系學校和教職工的橋梁和紐帶,可以減少糾紛,有效解決學校與教職工之間的沖突,使教職工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得到實現。
如何加強工會的維權工作,一直是行內探索的問題,解決工會維權所遇到的困難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工會應當按照依法治校的目標要求,以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為出發點,以提升依法維權能力為著力點,在法制軌道上開展工會各項工作,讓教職工的權益越將得到更多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方文,章浙根.高校工會維權職能發揮的困境及機制創新———基于聘任制下的教職工權益保障考量[J].重慶行政,2009,(5):105
[2]楊瑞靜等.中國高校教代會現狀及問題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14.
[3]姚慧.我國高校教代會建設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