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瑋 尹晶
[摘要]“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項重大國家戰略,推進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產業轉移是其核心內容。廊坊市充分發揮區位、交通、資源等優勢,精準承接京津產業轉移。通過對國內外產業轉移文獻進行梳理,搜集相關經濟指標數據,結合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分析京津冀產業分布現狀及廊坊市承接產業轉移現狀,研究廊坊市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機制,并對廊坊市在產業對接中面臨的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轉移;產業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7-00-0
Research on Langfang City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Beijing and Tianjin unde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Abstract: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a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and promoting the non-core function relief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of the capital is its core content. Langfang City gives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loc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resources, and accurately undertakes the transfer of Beijing and Tianjin industry.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literature on industrial transfer at home and abroad, collects relevant economic indicators data, combines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policy, analyzes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ndustry and the status quo of Langfang Citys undertaking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studies Langfang Citys undertaking of Beijing-Tianjin industrial transfer mechanism.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faced by Langfang City in the industrial docking.
Keyword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ndustrial Transfer,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作者簡介]李倩瑋(1986-),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講師,碩士,燕京理工學院金融學專業負責人,研究方向:金融市場、區域經濟;尹晶(1980-),女,漢族,浙江紹興人,副教授,碩士,燕京理工學院財務管理專業負責人,研究方向:財務管理、產業經濟。
[基金項目]廊坊市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金融服務業支持廊坊市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戰略研究”(項目編號:2017029016)一、引言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將“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式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出臺,指出推進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部分產業外移是其核心內容。2016年,《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提出,堅持產業轉移與產業轉型升級、創新能力提升相結合,構建“一個中心、五區五帶五鏈、若干特色基地”的產業發展格局。
廊坊市在重大國家戰略支撐下,全面迎來歷史發展新機遇。廊坊市充分發揮環京津的區位、交通、資源等優勢,以創新、綠色、開放、共享為理念,全力打造首都功能疏解的支撐點、京津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廊坊市將承擔起建設京津走廊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大責任,努力將京津冀地區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動廊坊市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促進京津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文獻綜述
產業轉移是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形成合理產業分工體系的有效途徑。推動地區產業承接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要方向。
1.國外研究現狀
產業轉移理論是由國際產業轉移理論發展而來。國外學者對產業轉移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產業轉移模式與路徑、動因與效應等方面,研究方法由定性分析轉變為統計計量、相關分析等定量方法。
一是產業轉移模式與路徑研究,主要有R. Vernon的產業循環發展模式,Kiyochi.Kojma的邊際產業擴張模式,Gunnar Myrdal的區域梯度轉移理論等;二是產業轉移動因與效應研究,包括W. Arthur Lewis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空間轉移論,R. Vernon的產品生命周期論,Raul Prebisch的移入需求論,S.Hymer的壟斷優勢論等[1]。
2.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對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產業轉移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現狀分析、轉移模式、轉移動因、綜合效應分析、產業承接力分析等方面。
李坤龍(2017)認為京津冀城市群之間的集群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廊坊應憑借其區位優勢,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促進其產業結構升級及經濟的發展。周畢文,陳慶平(2016)認為京津冀一體化中的產業轉移雖已有相應的戰略規劃,但同時面臨著各種問題。應重視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優化資源配置,統籌規劃三地資源且發揮金融資本作用。唐樹伶(2016)分析了京津冀地區主要產業存在一定的梯度差異,將從根本上推動區域內產業轉移。金浩,隋蒙蒙(2015)通過計算產業梯度系數、工業的區域配置系數和區域專業系數,準確定位河北省的優勢產業,并對河北承接產業的比較優勢進行測度。
三、廊坊市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現狀分析
1.京津冀產業發展及產業結構現狀
京津冀三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人均GDP 和產業結構兩方面。從2017年人均GDP來看,北京12.9萬元,天津11.9萬元,分別位居全國第一和第三;而河北省只有4.8萬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9萬元。從產業結構方面看,第三產業占比是衡量經濟發展類型的重要指標。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市第三產業占比為80.3%,達到國際水平且位居全國榜首;天津的第三產業占比也超過了50%;2017年河北省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2017年的9.8:48.4:41.8,二、三產業比重幾乎持平。
為京津冀產業有序轉移與精準承接,三地于2017年12月共同制定了《關于加強京津冀產業轉移承接重點平臺建設的意見》。構建“2+4+N”產業合作格局,緊密圍繞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四大戰略合作功能區的產業承接方向,聚焦打造若干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承接平臺載體,促進產業轉移精準化、產業承接集聚化、園區建設專業化。
2.廊坊市產業結構現狀
廊坊市著力構建高端定位、創新引領、集聚發展的產業新格局。目前,以機械、電子、食品、輕工、紡織、醫藥、新型建材為核心的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已初具雛形[2]。重點項目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裝備制造業項目數量和投資占全部項目總數和總投資的比例都達到了80%以上。高端產業已經成為廊坊經濟高速健康發展的新引擎。
就京津冀協同發展,廊坊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明確目標——到2020年,廊坊經濟社會發展和公共服務接近或達到京津平均水平,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要提高到53%[3]。
3.廊坊市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現狀分析
目前,京津產業轉移項目在廊坊經濟中已舉足輕重。北京將統籌城市副中心與廊坊市北三縣產業發展,加強對接協作。2018年3月,廊坊百余項重點項目開工,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其中,位于廊坊市開發區的京東北方云計算中心項目正式開工,項目總投資127.4億元,建成后將擁有大數據機柜5萬臺,運行服務器100萬臺。
廊坊精準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便利的交通體系
廊坊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是連接北京、天津的樞紐城市。廊坊市利用京津的公路、鐵路、航空和海運等交通資源,加快路網對接,打造京津廊無障礙交通圈,為產業轉移創造條件。
2017年9月,橫跨北京通州與三河燕郊的潮白河大橋工程進入收尾階段,將有效緩解燕郊至北京的交通擁堵狀況。京雄城際高鐵于2018年2月正式開通,途徑廊坊市固安縣、永清縣、霸州市,成為連接北京市區和新機場的主要交通方式。
2.特色化的園區平臺
對接河北要素成本比較優勢和承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京津冀三地合力打造了46個高水平專業化承接平臺,其中廊坊市占據了8個平臺。園區平臺是產業轉移的重要承載地[4]。
(1)現代農業承接平臺
廊坊為京津市場提供優質的糧食、蔬菜、畜牧、林果、花卉等農副產品。建成了三河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香河縣省級農業高新技術園區、恒都美業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大廠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固安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并聚集了一批知名的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圍繞首都農業結構調整,以農業科技園區為支點,創建涿州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高新技術產業承接平臺
廊坊市著力打造智能終端產業、大數據產業、電子商務產業、新材料及裝備制造業等產業新格局。電子信息是廊坊市發展最快的支柱產業,華為、京東方、中興、科大訊飛、小米科技等一大批高科技企業先后在廊坊建設生產基地。北京亦莊永清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發展“互聯網+智能制造”和電子商務兩大主導產業。中國航天涿州產業園、固安航天科技產業園等園區積極承接合作項目及配套延伸產業項目,主要制造通用飛機及航空零部件、航空航天設備材料。廊坊還積極推進中關村固安電子商務產業園、大興固安生物醫藥產業合作園、京冀通航產業園、霸州智能裝備產業園等合作園區實質性運作。
(3)現代服務業承接平臺
廊坊永清國際商貿城、香河萬通商貿物流城等承接平臺,依托當地較好的集聚基礎和市場氛圍,引導和推動“大紅門”“動批”等北京服裝、小商品等區域性批發市場的有序轉移,支持建設環首都承接地批發市場聚焦帶和冀中南承接地批發市場聚焦帶。同時,推動北京區域性物流中心向廊坊等地有序轉移,建設多功能大型現代化倉儲和配送設施。鼓勵健康養老等部分新型服務業向燕達國際健康城等地轉移。
四、廊坊市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問題分析
廊坊市承接京津產業轉移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承擔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等多重壓力。
1.資源環境矛盾
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廊坊市是中國污染比較嚴重的城市之一。在產業轉移過程中,一方面廊坊市面臨著可以帶來經濟增長的粗放型、污染環境的項目,另一方面又要以綠色發展、生態發展為理念的問題。
2.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落后
廊坊市的基礎設施、交通網絡比較落后。由于現行政策和行政區域的劃分,使得跨省市的公路、城鐵、橋梁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效率低下,甚至出現一些“斷頭路”“瓶頸路”等。區域內的機場、港口、公路和物流倉儲等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也不高。
此外,京津冀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醫療等領域的公共資源配置很不均衡。廊坊市的公共服務設施數量較少,質量較差,缺乏與產業轉移平臺建設相匹配的教育、醫療等資源。
3.區域發展不平衡
京津資本積聚、技術高端,廊坊仍以傳統工業為主導,形成了相互獨立的產業分工體系,未能形成實質性的協同發展。北京和天津的經濟輻射作用與產業帶動能力未能有效凸顯出來,廊坊市沒有形成良好的產業集聚規模效應。廊坊與北京、天津在協同發展的戰略下,又存在各自的利益和目標,存在明顯的資源競爭。利益沖突在產業轉移過程中阻礙了產業的規劃布局和資源的合理配置等。
4.金融體系不成熟
廊坊市的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有待完善,缺乏有效的投融資渠道和機制,不利于引入資金推動產業轉移,對高新技術企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資金投入不足,風險投資的評估機制不完善,難以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
五、廊坊市精準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對策建議
1.注重生態環境建設
廊坊市在承接京津產業轉移過程中,既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又要注重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堅持生態環境建設和綠色發展。淘汰過剩產能,建立污染防治和節能減排管理體制,鼓勵綠色產業落戶廊坊。構建高起點、高標準的循環產業體系,促進京津冀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和諧統一。
2.優化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行條件是具備良好的基礎設施。廊坊市全面對接京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發達便捷的城鐵網和公路網、現代化港口群和新機場,打造綜合性立體化的交通體系,切實提高京津冀區域的交通效率[5]。強化廊坊公共服務建設,提高廊坊公共服務體系的規模、質量和水平。
3.產業協同發展
在產業承接過程中,要立足于京津冀的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加強三地的協作與配合,建立相關協調機制。在資源配置流動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盡量降低政府的行政干預。政府要從宏觀戰略層面出發,以產業互補、融合為目標,做統一規劃,均衡三方利益[6]。制定相應規章制度,保證市場有序運作、公平競爭,強化監督,真正實現產業精準對接和有效轉移,實現三地產業協同發展。
4.推進金融改革,發揮資本作用
金融在產業轉移中發揮了重要的杠桿作用。京津冀協同發展應構建良好的投融資環境、積極引入市場資本,推進金融改革[7]。
在信貸、利率、外匯、稅收政策等方面,對承接產業轉移的區域給予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要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場,鼓勵成立更多的金融機構,使優勢產業、綠色產業等可以從政府、金融機構和社會等多方面獲得融資。合理利用“互聯網金融”平臺,將高新技術產業與互聯網金融聯系起來,實現資金的高效流動。
5.打造創新平臺,優化創新環境
廊坊市鼓勵科技創新,打造創新平臺,優化創新環境,引導各類創新向產業園區聚集,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進程。鼓勵企業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支持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等。
6.加強人才建設
廊坊在承接京津產業轉移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一方面要依據產業轉移政策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內部培養相關人才。另一方面要積極建立人才交流中心,創新人才吸納機制,打破阻礙人才流動的壁壘和障礙,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推動人才對接,為產業轉移提供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
六、小結
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產業布局調整為廊坊市加快轉型發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了契機。廊坊市堅持綠色、高效、創新、和諧發展,利用環京津的區位優勢、獨特的資源稟賦和雄厚的產業基礎積極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有利于吸收京津的產業、科技、人才等外溢要素,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推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
[參考文獻]
[1]李娟,吳南,李祥.產業轉移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1(27).
[2]張正.推進京津冀協同的發展 加快廊坊產業集聚[C].中國會議,2014,(10).
[3]劉雪.首都經濟圈背景下廊坊產業升級策略研究[C].中國會議,2013,(8).
[4]于敏,靳楠,許曉春,彭東華.京津冀協同發展形勢下,河北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研究[J].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7(4).
[5]赫鵬飛,宇小兵,劉建軍.河北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2).
[6]周畢文,陳慶平.京津冀一體化中的產業轉移[J].經濟與管理,2016(5).
[7]賈若倫.京津冀協同發展:發揮金融資本作用,推動產業升級[J].國際融資,2014(5).
(責任編輯:郭麗春)【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