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珊
摘 要: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由體制外的政黨變為體制內的政黨,開始了自己的局部執政。針對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以及陜甘寧邊區的社會政治生態,中國共產黨走出了一條自己的“延安道路”,開創了自己的“延安模式”。“延安模式”是中國共產黨的一種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它不僅幫助中國共產黨完成了抗戰的任務,也為其日后在全國的執政提供了借鑒經驗。
關鍵詞:延安模式;中國共產黨;民主政治
中圖分類號:K2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5-0135-03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始了自己的局部執政,構建了不同于以往,也不同于同時期國民黨統治的一整套治理理念、體制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種執政模式——“延安模式”。在當時不僅完成了抗日的任務,還成功地改造了西北農村,建設出一個新社會。這個模式在當時保證了中國共產黨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在某種程度上,它也極大地影響著其后中國社會的發展。
一、“延安模式”的提出
“延安模式”或“延安道路”,是海外中國史學家們對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模式提出的一個概念,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學者馬克·賽爾登(Mark Selden)。他在搜集和整理了大量歷史文獻和檔案的基礎上,歷經8年,在1971年出版了《革命中國的延安道路》這一代表性的著作。他在這本書中提出的主要分析概念就是“延安道路”,也稱“延安模式”。
賽爾登指出:在抗戰時期的陜甘寧邊區,從宏觀的視角來看,中國共產黨在陜北黃土高原上幾個小縣域貧瘠的土地上,在文盲率高達人口總數90%以上的當時中國最貧困的地區養活了從各個蘇區長途奔襲過來的數以十萬計的軍隊。中國共產黨不僅確保了軍隊的生存和壯大,也沒有干擾到當地民生。而且之后為如何取得這個國家數以億計貧苦農民的擁護,并取得了站在統治者和農民之間作為平衡的知識分子階層的支持。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展現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從而領導一個大膽的、有創建性的解決農村的壓迫和解體問題的運動,這也正是“延安道路”的特點”[1]。
根據賽爾登的觀點,“延安模式”是中國共產黨一個大膽的、有創建性的解決農村的壓迫和解體問題的模型和方法。而這一模式也最終為其日后在全國的執政提供了制度設計、社會治理模式等經驗借鑒。
二、“延安模式”產生的社會背景及其主要內容
“延安模式”開始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在陜甘寧邊區進行自己的統治。當時的陜甘寧邊區整個社會生態處在非常困難的狀態之下。在地主經濟的統治之下,邊區經濟凋敝不堪。農業是最主要的經濟部門,但農業經濟處于不發展的狀態。鄉村的手工業也遭到嚴重破壞,一切日用品基本都是仰賴外間輸入。農村金融枯竭,農民購買力低下,鄉村商業貿易枯萎。如果長期干旱,經濟就會完全崩潰。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再加上邊區地處偏僻的、交通不便的、文化落后的黃土高原上,造就絕大多數鄉民自然是思想保守,小農意識強烈,民主、民族意識淡漠。
正是在這樣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陜甘寧邊區,中國共產黨開始進行了自己的政治統治并積極探索發展道路。
在經濟上中國共產黨首先從土地改革入手。在陜甘寧邊區完成了由蘇維埃政權向抗日民主政權的過渡之后,1938年4月1日,邊區政府發布了《關于處理地主土地問題》的公告。整個抗日期間,地主對土地的合法權益受到邊區法律的保護,邊區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此外,黨在陜甘寧邊區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口號,發動“以發展農業生產為中心”的大生產運動,并將其作為一項基本的經濟政策,貫穿于抗日戰爭的整個相持階段。
除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外,中共還大力推動邊區工商業及貿易金融方面的發展。譬如,在商業上堅持貿易自由政策,反對統制壟斷。設立貿易局,來調整輸出入貿易,發展私營商業來繁榮市場等。
在政治上邊區主要屬于經濟落后區域,民眾剛從舊政權統治下解放出來,基本沒有民主習慣,基層鄉村更是如此。邊區民主建設成敗的關鍵之一就是如何把廣大民眾引導到民主政治的軌道上來?!懊裰髡?,選舉第一?!盵2]民主選舉的核心是民眾的參與權。民主選舉也是共產黨贏得民心的最好辦法。
除了實行民主選舉之外,中共還鼓勵和幫助民眾成立各種群團組織,讓民眾更好地參與到政治生活中去。在制度上,中共建立了普選制和“三三制”政權,并以此為基礎實施了參議會制度,這樣就從根本上保障了人民享有各項民主政治權益。
在文化上邊區是文化的荒漠,幾乎沒有什么現代文化設施,民眾也幾乎沒有什么文化生活。斯諾在《西行漫記》里曾專節描寫他觀看紅軍劇社演出的情形是“充滿了明顯的宣傳,一點也不精致,道具都很簡單”的節目,老百姓卻都看得津津有味[3]。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時邊區文化生活的枯燥。
根據杜贊奇的理論,“文化網絡是地方社會中獲得權威和其他利益的源泉,也正是在文化網絡之中,各種政治因素相互對立,領導體系得以形成”[4]。中國共產黨必須借助這張網,才能將自己的政策真正地深入農村,從而重新整合農村社會。這就要在農村各階層人民心里注入一種新的“理念”。所以中共在文化建設方面首先確立主流意識形態,對價值體系進行合理解釋。其次,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教育,倡導民眾樹立崇高理想和信仰。再次,邊區新文化運動的開展,黨加強了文藝工作的指導和開展,以幫助群眾提高政治理論水平,接受新興思想,在思想上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引導他們了解和接受黨的意識形態。
在社會生活上中共對賭博、吸食鴉片等社會丑惡現象堅決加以鏟除,深入開展講衛生運動,宣傳醫學衛生知識,破除封建迷信,禁止買賣婚姻、廢除纏足陋習等,這些舉措都是建立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因此一開始就為群眾積極響應,并為群眾所積極踐行。此外,隨著邊區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思想觀念也在逐漸轉變,政治民主化進程的不斷深化,邊區鄉村社會的許多陋習被廢除,婚姻家庭、階級階層、社會生活方式、社會意識等煥然一新,新的社會風氣悄然興起。
三、“延安模式”所取得的成就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陜甘寧邊區順應歷史潮流,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生存下來,并且有效地推動了邊區的社會發展和全面進步,邊區政權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創建了卓有成效的“延安模式”。
1.改善了中共的形象
從1937年抗日戰爭的爆發至1945年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以積極的面貌重塑自己的形象,“陜甘寧邊區抗日根據地之所以鞏固,所以發展,依靠于政治上的民主,經濟上的民主與文化上的民主,團結了各階層各黨派的人民成為一條心。”[5]446
中國共產黨對陜甘寧邊區政治、經濟、文化結構進行整合,大力推進制度建設,使中共贏得了最廣泛民眾的支持,自身的合法性不斷得到增強,為自己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此外中共積極開展對外宣傳和交往工作,這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全國人民乃至世界都知道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除了國民黨外,還有另外一支武裝,另外一個政權,另外一個政黨在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這同時也為中國共產黨贏得了更多力量的支持。這也使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客觀展現在世人面前,人們開始關注和認可這一合法政黨,走出了一條自己的“延安道路”。
2.積累了豐富的執政經驗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的局部執政,開始獨立自主地決定和實施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制度。這一時期,中共推動了陜甘寧邊區乃至全國的政治發展,也為日后其成為全國性的執政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首先,抗戰時期選舉制度最大限度地調動了民眾支持選舉,參與政治的熱情。全社會各階層廣泛地參與政治,也是政權獲取合法性基礎的重要途徑。陜甘寧邊區選舉運動的開展和選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真正地參與民主政權的決策和管理,特別是鄉政權實行議行合一制度,由人民直接選舉和罷免代表。這也為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制度提供了經驗和借鑒。
其次,參議會制度和“三三制”政權的實施,使中國共產黨團結各派力量,用政治參與的方式集思廣益,強調政治寬容和政治合作,爭取了社會精英的加入,鞏固了執政黨的社會基礎,使中國共產黨爭取到了最大多數人的支持和認同,也為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為新中國成立之后建立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奠定了基礎??梢哉f邊區參議會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直接雛形,邊區參議會還是探索中國式多黨合作制度的一個有益的嘗試。
最后,中國共產黨依靠邊區政權、群眾組織,憑借社會制度與政策,對邊區社會進行社會變革與管理,使邊區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事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社會上的一些丑惡陋習也逐漸有所改變,及至抗戰結束,邊區的社會面貌煥然一新。因此,中共在這一時期積累了豐富的制度建設和社會管理經驗。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對鄉村社會的改造依然是建立在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社會管理的實踐之上。
3.獲得了民意的支持
中共在陜甘寧邊區的執政順應了政治發展的潮流,實行民主政治;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實現和平統一。陜甘寧邊區與國統區出現了巨大的反差,邊區社會環境井然有序、精神面貌振奮向上;與此同時,“國民黨和委員長的地位與過去十年的情況相比,更加虛弱?!薄笆繗饷裥牡统痢>趩是榫w廣為擴散,普遍感到絕望。”[6]當時的延安成為紅色中國的首都。一大批進步人士、革命青年、愛國知識分子奔赴延安,改變了延安和邊區原來的人才結構和知識層次。愛潑斯坦說:“我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中國,”在那里,“充滿希望、沒有饑餓,沒有失敗主義情緒……”[7]。由于獲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拓展了最廣泛的群眾基礎,中國共產黨的力量贏來了大發展時期,為自己獲得了政治認同。
4.塑造了延安精神
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執政的實踐中,所形成的理想追求、精神風貌、思想品德、行為準則和工作作風,匯聚和培育了中國革命精神的結晶——延安精神。2002年,江澤民把延安精神概括為: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8]。
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始終堅持代表最廣大民眾的意志和利益,因而延安精神使中國共產黨贏得了最廣大民眾的認同和支持。也正是因為這種精神,中國共產黨領導邊區及全國的民眾為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也為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執政奠定了政治根基。
四、“延安模式”的思考和啟發
“延安模式”是中國共產黨在特殊時期,在一個十分不理想的社會政治生態環境下,大膽地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進行的一場偉大的社會實驗,不僅很好地實現了黨的局部執政,也為日后其在全國的執政打下了根基。所以取得這些政治成就,從根本原因上來看有以下幾點。
1.順應社會政治發展潮流——民主化
孫中山說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對后發展中國家來說,20世紀政治發展的目標是現代民族國家的構建、政治權威的確立、政治制度的民主化,以及實現人在政治上的徹底解放和全面發展。
縱觀抗戰時期中共在陜甘寧邊區對政治發展的推動,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共產黨順應政治發展潮流,實行民主制度,并結合中國西北農村實際情況,在政治上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實踐并傳播民主的理念。并由此獲得了邊區廣大民眾的政治認同,確立了自己的政治合法性。
2.建立了當時比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在順應和推動中國政治發展的過程中,首先自身要獲得政治合法性,合法性是民眾對其治權的認可。中國共產黨為獲得政治合法性實施了多項制度安排,其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實行民主制度。
中國共產黨在邊區進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的實踐中,取得了兩大政治成果:一是普選制的建立,并在普選制的基礎上,確立了“三三制”的政權形態?!叭啤闭嗟奶岢龊蛯嵤瑯酥局袊伯a黨民主制度框架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并產生了推動全國政治民主化進程的實際效應。二是參議會的設立和《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的頒布,從組織上和法律上確保民主制度的實施和人民政治權利的實現。
3.廉潔高效的政府管理體制
陜甘寧邊區在民主建政的過程中,通過普遍的民主選舉建立了各級民選政府。它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毛澤東譽為“幫忙政府”。他說:“有兩種政府,一種只知道刮刮刮,另一種則幫老百姓的忙——邊區政府就是這種幫忙政府。”[9]
政府的權利是人民給的,它只有為人民服務的義務,而不能有任何其他的特權。邊區政府深知這一點,因而它們十分注重自身的廉政建設。為了建立廉潔的抗日的民主的政府,邊區政府要求“共產黨員在政府工作中,應該是十分廉潔、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報酬的模范”[10]。在邊區政府的要求和努力下,各級政府工作人員具備了良好的個人品質、業務能力和敬業精神。
此外,邊區政府運用多種機制,采取各種措施,加強了對各級干部的監督,以防以權謀私的違法亂紀行為和腐敗現象的滋生。任何好的政府,如果沒有人民的監督,它是可能松懈的;同樣的,任何好的行政人員,離開了人民的支持,他們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5]370。這種廉潔高效的政府管理體制也為新中國成立后的政權建設提供了經驗借鑒。
4.堅持走群眾路線
羅斯切爾德說:如果政治體系能長期滿足成員的需要和利益,也可贏得統治的合法性;同時,即使一傳統的政治體系完全擁有統治的合法性,但如其長久以來表現得昏庸無能,亦會僅僅蝕耗其合法性[11]。中國共產黨在進行民主實踐過程中,很清楚所有合法性獲得的根源就是取得民眾的政治支持。中共根據對農村的直接考察,斷定占人口70%的貧農是革命的先鋒,沒有貧農便沒有革命,能夠將農民組織起來,在文化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觀念就會得到影響和塑造,就會認可現存的政治和社會秩序,從而自愿地服從國家的控制和管理[12]。
中國革命的特點決定了在農村建設基層民主政權是中共所面臨的重要任務。首先,陜甘寧邊區鄉村政權體制的確立。鄉參議會是鄉級“民意機關”“人民代表機關”,“為鄉政權最高機關”,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其次,在鄉村政權的運行上,實行議行合一?;鶎诱嗟慕⑹怪泄苍诮M織動員農民和整合農村社會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大力加強基層政權的建設,使抗日根據地政權深入到最基層的鄉村社會,最大限度地調動了鄉村民眾的政治熱情,使共產黨的政策得以貫徹,并使群眾自覺去接受黨的領導,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力量源泉。
“延安模式”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創新,是中國共產黨在特殊時期特殊地區的一種特殊的治理社會的模式。“延安模式”使中國共產黨完成了一次質的飛躍,使其獲得了人民對其“治權的認可”,實現了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實現了其當時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標,并為其日后在全國的執政做了一定的制度設計,也為中國的政治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及實踐依據。
參考文獻:
[1]馬克.賽爾登.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3 .
[2]陜甘寧邊區政府為改選及選舉各級參議會的指示信[N].1941-01-30.
[3]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83.
[4]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67.
[5]陜甘寧邊區參議會(資料選輯)[G].北京:中共中央黨??蒲修k公室,1985.
[6]埃謝里克斯.在中國失掉的機會[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139,141,147.
[7]孟紅.中共領導人與愛潑斯坦的世紀友誼[J].文史月刊,2018(1):4-10
[8]人民日報[N].2002-04-03.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中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160.
[10]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11]胡偉.在經驗與規范之間:合法性理論的二元取向及意義[J].學術月刊,1999(12):77-88.
[12]王列.國家的文化意識形態職能 [J].文史哲,1994(6):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