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雪琪 圣雪瑤
摘 要:學術共同體一直影響著人才的發展,并且其內核也在不斷擴大。學術界一直關注的都是教師間以及師生間的學術共同體,很少關注研究生群體之間是否可以構建成為學術共同體這一問題。本文通過總結學術共同體中的元素,合理論證研究生群體是否具有學術共同體的基本特征。目前存在一些不利于營造良好學術共同體的現狀,比如:學術腐敗的現象猖獗,嚴重地削弱了知識分子及學術共同體的信任力。在學術共同體建設中,研究生群體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必須在研究生群體中,形成良好機制,充分發揮研究生群體在建設學術共同體中的重要積極作用。
關鍵詞:學術共同體;研究生群體;建構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5-0161-02
在學術界,學者們討論較多的一是教師間的學術共同體,二是由教師和碩士以上學歷的研究生所組成的師生間的學術共同體。教師間學術共同體是當今高校教師教學學術發展的一種新范式。目前,各個學科之間出現斷層、院系之間自成體系、本學科或跨學科教師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交流等問題,一直都是高校難以解決的毒瘤,正是因為教師學術共同體的組建打破了專業系所之間的鴻溝,為教師之間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有效平臺,促進教師個人的學術、科研進步,同時促進高校發展。在師生間的學術共同體構建中,可以由一名或多名研究生導師(有一定學術造詣)指導其研究生或者博士共同組建,同時吸收其他有著共同學術興趣本專業或跨專業的師生群體參加,通過學術討論會、研討會等形式的學術活動,把科研、學習、實踐相結合,使師生們共同參與,增強成員間的認同感、歸屬感。
研究生群體是高校學生中具有完整知識框架、思想比較跳躍、善于思考、辨析、創新能力較強的特殊群體。他們在經歷本科的學習階段后,形成一定的知識構架,具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以及一定研究學習能力。那么,研究生群體是否也屬于學術共同體的范疇?通過本文的梳理,得以充分論證。
一、概念的界定
(一)什么是研究生群體
對于研究生群體的分類有很多,本文采用的是正式的與非正式的研究生群體的分類[1]。顧名思義,正式的研究生群體是一些正規的、受學校、社會認可的群體。他們主要表現形式是班級、校級、院級研究生會、社團等。班級是按照研究生所選擇的專業、入學年份所劃分的,是學校對學生管理的基本形式。校級、院級研究生會是在學校的整體指導下成立的群體。它是研究生們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表現形式。社團中比如一些學術型團體主要是相同專業或跨專業的研究生因為對某一領域有著共同的興趣,為了探究共同的學術問題,自發形成的學術群體。本文中所采用的是正式的研究生群體概念。
(二)什么是共同體
對共同體這一概念的認識,不同學者在表達上也有所不同。德國學者滕尼斯最初提出“共同體”的概念。滕尼斯認為,共同體就是基于自然意志,如情感、習慣等,以及基于血緣、地緣關系而形成的一種社會有機體[2]。鮑曼則認為,共同體是指社會中存在的、基于主觀上或客觀上的共同特征而組成的各種層次的團體、組織[3]。總的說來,共同體是生活在共同的圈子里,有著歸屬力和向心力,一種有著共有的精神指引的群體。
(三)什么是學術共同體
學術共同體這一概念最早是由20世紀英國哲學家布朗依提出來的,布朗在一篇題為《科學的自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學術共同體”這個概念。他把全社會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作為一個具有共同信念、共同價值、共同規范的社會群體,以區別于一般的社會群體與社會組織,這樣的一個群體就稱之為學術共同體。而庫恩則認為,學術共同體是由一些有專長的實際工作者組成,他們由他們所受教育和訓練中的共同因素結合在一起[4]。總體來說,學術共同體是學術圈內的成員們之間相互探究、交流和合作而構建的一種學術交流活動方式或平臺,強調樹立共同信念和愿景,強調各抒己見并取長補短,以求達到深層的理解與認同,最終實現知識共享與問題本源的探究。
從概念上來說,研究生群體可以形成學術共同體,研究生的知識結構相對完整、思維方式敏捷、行為方式主動都形成了比較明顯的共同體特征;他們為了人生的學習目標而共同生活在學校之中,而且必須要遵守一定的校規、班規的約束;他們有在每個班級中形成團體,在學校社團中形成某一組織,他們有共同的信仰,相互的交流學習上的得與失,他們對于班集體或者某一團體組織有歸屬感、認同感。
二、學術共同體的構成要素
(一)學術共同體的主體
學術共同體的主體一般是由許多有著共同追求、遵循同一范式的、有著很強的專業取向的人所組成的團體,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研究團隊。學術共同體中的成員原則上是在相關領域有著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的人員[5]。
本科、專科層次的學生的學習動機弱,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而研究生追求成功的意識很強烈,而且專業能力強,素養高,他們的學習處于主動求知的階段。除了學習課堂知識外,他們還積極參與開展讀書報告會和研討會,一些能力更強的研究生們還參與課堂教學、導師的科研項目等等,他們的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得到很大程度提升。他們已經遠離本科層次僅僅是被動接受,思考甚少的階段,現在的他們學會了主動的思考,有些學術造詣比較深厚的學生,也連續在研究生階段發表了多篇的核心論文,具備一定科研能力。所以說,學術共同體內核在主體要素上,可以擴展到研究生群體之中。
(二)主體所開展活動的領域
就像是專業類型繁多一樣,學術共同體其主體所從事研究的領域是各不相同的。一個發展完善的學術共同體,往往有成熟的思想理論以及學術陣地,如有出版的報紙等[6]。比如某高校高等教育專業的研究生學生,他們所關注的是高等教育領域的熱點問題,他們所研究的領域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領域。雖然未達到成熟的學術共同體的層次,但是也基本具備了從事專門領域研究的基本能力,他們也積極投稿到班級組建的公共郵箱中,以供大家互相交流思想。
(三)共同奮斗的目標
一般認為,學術共同體的成員是由一些學術造詣高的專家組成,這些成員都有著共同的學習、探索的目標[7]。雖然研究生群體沒有達到專家的水平,但是他們因為有著相同的興趣愛好才選擇了這個專業領域或者課題項目的學習與研究,他們共同的奮斗目標就是努力學習專業學科的知識,探索該專業領域研究中的不足,在導師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有所創新的完成課題研究,共同致力于把學科或者此項目建設得更加完善,提升本學科在所有高校中的專業排名。
(四)內在規制
學術共同體要有以學術為中心的組成的規章制度,這些規則是促進其成員間彼此信任、共同學習的規則,更是學術共同體得以構建良好秩序、減少決策失誤的重要保障[8]。
正式的研究生群體中,比如班規中明確規定在學習方面:遵守課堂紀律,同學之間應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等,在每個研究生心中,學習專業領域知識是他們考入高校、成為研究生的基本目的。在研究生學習中,每個專業都有開展學習沙龍、讀書報告會、學術討論會等活動,每個成員必須按時完成一定的閱讀量與任務,協調一個固定的時間,從研一到研三的學生或者對此領域感興趣的研究生都可以參與,每周都有一個主講人或者主講小組,大家彼此之間相互交流思想、共同學習,開展學術活動。
(五)成員之間的歸屬感
學術共同體能夠加強成員間的相互聯系與交流。一個良好的學術共同體其成員彼此間必須是相互之間信任并且愿意合作與溝通的,最終能夠通過這一形式,成員得到精神或物質上的滿足。毋庸置疑,研究生群體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在集思廣益之中,共同研討,更能增強班級或者社團成員的凝聚力。
三、研究生群體所組建的學術共同體之活動形式
(一)學術沙龍
學術沙龍是指進行系統的專門的學問研究的、是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論證的、是指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集會和場所。學術沙龍的特點是定期舉行、時間相對固定、自愿結合、自由談論等等。比如某高校的行政管理專業,會在每周五的下午開展,由研一同學組織,邀請研二、研三專業的學生,共同參與某一話題討論,大家各抒己見,討論這周的熱門話題,運用專業知識,給予解讀。
(二)學術論壇
學術論壇方式相對比較正式,有組織者、參加人及發言方式、內容和時間都有控制。每次由幾個同學負責組織,邀請高年級的學生,也可邀請外校在本專業、跨專業對此感興趣的同學,參加論壇的討論,把握每位發言者的時間。比如碩士、博士階段所學的高等教育專業,在每年的10月、5月都會組織13校聯盟的陶行知論壇等,都是由高校研究生群體組織的學術論壇。
(三)讀書報告會
一般報告會有一個要討論的主題,要有一個主持人和幾個報告人以及參會人員。一般參會人員是從研一到研三的同專業學生或者是對于此話題感興趣的同學,報告過程中可以相互提問,相互討論。討論的內容不一定就是成熟的思想,可以是含糊不清的想法,可以運用“頭腦風暴”法,使報告人與聽報告的同學都可以在討論中拓展思維,加強對該問題的認識。
四、目前研究生群體學術共同體的問題分析
(一)專業化割裂了學術整體性
各自的學科或專業是自成體系的、是獨立的。既不需要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實踐,也無須其他學科的鼎力協助,因為這樣做可以減少別的學科對自己學科的批評。學科的專業化破壞了學術本來的整體性,研究生們只注重對自身學科的研究,他們缺乏對宏觀思維的反思能力,只是在實驗室埋頭苦干,很少與他人交流,跨專業知識不足,本學科知識體系狹隘,也就喪失了一些創新能力。專業化的發展導致學術共同體的衰落。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也不例外,從學科的細分程度來看,口徑越來越窄,各個專業學生之間的交流甚少。即使與其他專業同學交流本專業的知識,也不能虛心求教,割裂知識體系,不能很好使用多學科思維思考問題。所以,構建研究生間的學術共同體尤為重要,能夠更好讓學生反思,學術創新。
(二)功利性學習目標的影響研究生群體學術共同體發展
研究生學習目標變得功利性較強,僅僅為了畢業、學位以及就業。知識變得功利性和私有性,致使學生們難以專注于對高深知識的學習與探索。少部分研究生受不良風氣影響,違反學術道德,出現一稿多投、剽竊抄襲等喪失誠信的現象。研究生群體間即使開展學術交流、學術活動也是有其目的性的,僅僅為了完成導師交給的任務。這些現象都嚴重影響了學術共同體的建設,學術共同體的意義變得極其微弱。
(三)師生關系淡化制約研究生群體學術共同體發展
研究生階段的導師制,也受到市場機制的影響,部分研究生導師都存在雙肩挑的現象,導師很難兼顧教學科研與行政工作,更很少過問研究生的學習情況。在對學生的關心上也逐漸忽略,強調學生也要以自學為主。但是我們同樣也要看到導師在研究生階段的發揮巨大作用,導師是指引學生前進道路的指路明燈,是構建良好研究生群體學術共同體的推動力。目前,師生關系的淡化也是影響研究生群體的學術共同體難以有效構建的重要因素。
五、構建研究生群體學術共同體的一些建議
(一)打破專業化,培養研究生群體創新性思維
開展學術論壇、學術沙龍、讀書報告會等活動,擴大參與人員的范圍。拓展信息擴散的渠道,吸引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科、有著相同或者不同學術背景的研究生們共同參與活動。開展學術活動,有利于參與者展示自我才能,發表創新性的學術觀點,也有利于在交流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形式多樣、的學術研討活動,有利于激發研究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有利于開拓思維,激發參與者的創新意識、提高科研能力,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學術共同體的氛圍。
(二)加強導師對構建研究生群體的學術共同體的作用
導師是學生們前進的明燈,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在校學習期間接觸最多,對其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自己的導師,導師不僅要指導研究生學習好專業知識,而且要幫助學生找準自己的興趣點和研究方向。教師和學生兩者互為主體、互相認同,賦予平等與尊重,雙方的交流模式不是單一的,可以是正式的會面,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交流。雙方通過對話能夠進行思想溝通,相互批判、自我反思。在共同體中,教師不再是權威的代表,而是通過平等的對話,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其獲得智慧以及知識。導師在研究生群體中的正確的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批判、自我管理以及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幫助學生在研究生群體中組建學術共同體,積極發揮其作用。
總之,構建良好的研究生群體的學術共同體需要教師們正確引導、學生們共同努力,相互交流。同時,也要求學術共同體中主體都需要保持獨立與包容之心,以防止被社會功利性所侵蝕。學生間需要建立良好的對話機制,以鼓勵對話進行,通過對話跨越學科界限,雙方都可以在交流中獲得新知識的補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參考文獻:
[1]蘇丹.研究生群體行為特點與道德教育[J].道德與文明,2004(3):69-71.
[2]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58-65.
[3]鮑曼.共同體: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找安全[M].歐陽景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2.
[4]萇光錘,李福華.學術共同體的概念及其特征辨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0(5):36-38.
[5]萇光錘,李福華.學術共同體理論研究綜述[J].中國電力教育,2010(2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