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松陽
摘 要:我國追求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社會轉型過程,在道德領域暴露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就是道德冷漠。具體表現在對道德準則不屑一顧、見死不救的冷漠旁觀等。道德冷漠是一種對道德標準有認知缺陷的病態價值觀,表現在缺乏同情心,喪失勇氣、正義感和責任感,形成了慣性思維的道德麻木。從道德冷漠產生的社會轉型背景及社會倫理關系變化,得出道德冷漠的產生與中國傳統道德觀念逐步淡化、傳統血親倫理遺留的負面影響、道德法制不健全等原因有關,通過完善道德行為保障機制,規避道德風險、重視中華傳統美德的現代轉變等方法緩解道德冷漠。
關鍵詞:道德;血親倫理;文化斷層;冷漠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1-0180-03
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銘刻著德國新教教士馬丁·尼莫拉的短詩:“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沉默不語,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沉默不語,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后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沉默不語,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再后來,他們追殺新教教徒,我沉默不語,因為我不是新教教徒;最后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1]這段簡單卻寓意深刻的短詩所表達的內容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一是對非正義行為保持沉默,會損害他人的權利;二是對非正義行為采取沉默,最后會損害自己的利益;三是對非正義行為保持沉默,會助長非正義行為的擴散,最終損害的將不僅是某一個人的利益,可見提高我國公民的整體道德素養是刻不容緩的,從長遠來看,道德冷漠現象會對社會人際關系、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都會產生諸多的負面影響,因此,深入的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根源,提出可行的緩解方法非常重要。
一、道德冷漠和文化斷層的定義
在探討道德冷漠和文化斷層之間的關系之前,有必要明確道德冷漠和文化斷層的概念,對其的基本定義、具體表現、產生原因等稍作梳理,以便為分析上述兩者之間的關系提供參照。
當個體長期持有對外界事物冷淡的消極心態時,面對需要幫助的人或事往往會發展成為一種見死不救、袖手旁觀的道德冷漠。從行為上界定,萬俊人先生認為:“道德冷漠是指一種人際道德關系上的隔膜和孤獨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關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2]道德冷漠不僅僅會造成單個個體之間的隔閡,往往還會發展成為一種具有從眾心理的群體行為,是一種會引發廣泛信任危機的負能量。從情感方面界定,陳■認為:“道德冷漠并非一般的情感冷漠,而是特指主體道德情感的匱乏,在道德情感體驗和反應方面的冷漠,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判斷思維的中斷。”[3]道德冷漠不僅僅是道德主體情感的匱乏,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缺乏道德勇氣、道德責任感以及自我評價等等,而且道德判斷思維即使沒有中斷,然而沒有道德勇氣的支撐,道德個體也不會進行下一步具體的道德行為。從善惡角度界定,劉曙輝在《論道德冷漠》中提出,“道德冷漠,就是善的缺乏。”[4]道德冷漠并不能單純從善與惡這個對立角度來判定,有些片面和武斷。高德勝認為,“道德冷漠就是對道德的冷淡與不關心。”[5]對道德的認知和道德行為之間并不是直接成立的關系,相當大一部分道德冷漠群體并不是對道德本身持有冷淡或者不關心的態度,而是自身處于個人利益是否會受損的衡量中,最終選擇道德不作為。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道德冷漠是一種缺乏同情心,喪失道德勇氣、正義感和責任感,對道德標準有認知缺陷的病態價值觀。
文化斷層是指在歷史長河中由于政治、經濟、體制等變更導致的文化繼承前后不銜接。文化的歷史一般分為:生成期、成長期、穩定期、衰落期。而不同文化之間會產生碰撞,溫和的碰撞對雙方文化都有利。而激烈的碰撞則對雙方文化產生極大的危害,特別激烈的碰撞會導致某段文化的斷層。自黃帝“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是生成期;春秋戰國是成長期,秦漢三國是穩定期,明朝末期是衰落期,至明朝滅亡時便產生了一個明顯的文化斷層時期。近年來人們提到的中國文化斷裂層,主要有兩個時期:一個是明末時期的“反儒文化斷層”,另一個則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追求民主與自由以來我國文化上存在的“斷裂層”。縱觀我國幾千年來的歷史,尋找對比歷史上相似時期的時間軸,文化發展呈現出一種不連續式的波動發展,混亂的時期往往持續百年以上,然后才是逐漸沉淀穩定的過程,例如明朝開始的中央集權,割裂了中國歷史上君權與相權的制衡;清朝開始割裂了漢族地位的崇高性;清末民初開始的新文化運動,割裂了以科舉為中心的傳統的儒學體系;民本主義思潮割裂了君權天授的傳統思想;土地政策割裂了傳統的宗族思想與基本經濟體系等等。
本文所說的文化斷層,是指我國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多元文化并存、古今文化磨合、中西方文化沖擊等原因所導致的思想文化不連續發展。在這個時期,傳統道德體系幾近瓦解,而新的道德體系又未成熟,與此同時傳統文化中殘存的糟粕部分卻又遺留并產生著負面影響。即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失落,糟粕泛起。表現為人們急于扔掉傳統民族文化的這根老藤,想照搬國外先進的文化體系,但是純正的西方文化又不能完全契合我國的社會現狀,然而此時已經喪失了對傳統價值理念的堅守和傳承,整體進入一種混亂和無序狀態。呈現出沒有優良文化引領的總體精神空虛、迷失、茫然、動蕩等等,在中西方文化形形色色的沖突中,主流價值觀念受到嚴重沖擊從而導致的道德冷漠、扭曲和淪喪,道德底線意識嚴重匱乏,以利益至上為主體價值觀,釀成了較多的社會問題。
二、文化斷層是道德冷漠產生的社會文化根源
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本屬精神領域等范疇。文化需要長期形成,所以是一個社會歷史的沉淀物。當長期以來一直教化人們的文化產生了斷層,人們內心就會失去衡量正確與否的標準,尤其是對道德這種沒有明確規定和法律制裁的領域,更加暴露出愈演愈烈的道德冷漠現象。
造成文化斷層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對傳統文化不科學的揚棄,沒有辯證的批判和繼承,文化本身并沒有斷,只是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不到位,是“人”的斷層而非文化的斷層。同時,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血親倫理觀念在面對急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也出現了種種弊端。可以說我國的傳統文化和道德冷漠之間有很大的關系。
在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中,“仁”“義”“禮”“智”“信”這“五常”貫穿于我國千百年來傳統倫理的歷史長河中,成為傳統道德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的部分,綱常倫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起到了維護社會倫理道德、政治制度等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其中一些落后的觀點不再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而且綱常倫理在規范社會道德的同時也成為封建統治者長久以來禁錮人民群體的思想枷鎖,于是很多人提出了綱常倫理是封建社會對人性的一種束縛,應當摒棄綱常追求開放、民主和自由。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時期,明清很多小說中開始注重描寫商人的各種活動,商業成為一種被推崇的職業,同時各類小說、戲劇也開始著重揭露官場腐敗和社會黑暗,并初步表現出抨擊封建制度、掙脫封建禮教束縛、追求個人自由和現世幸福、逐利生財等思想。隨之而來的五四運動、破四舊運動、文化大革命等等思想政治變革,更讓傳統文化遭受了全盤否定的命運,精華和糟粕一同被“一棒子打死”,在掙脫封建束縛的同時連仁義禮智信也一起扔掉了,這也是文化的一種斷層。現在反觀我國產生的種種道德淪喪事件,本質上就是人們意識中傳統美德的淡化。
“仁”,是仁愛之心,讓人們擁有博愛、寬容、感恩之心,同時也要不斷自省和提升自我修養,與他人相處時就能做到和諧融洽。但是現今社會喪失了最基本的“仁”理念,從而滋生出了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扭曲的價值觀。“義”,首先包含忠和孝,即對國家、家庭、工作的忠誠,對父母的孝順,義其實也是一種利他思想,即懂得為他人著想,維護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有為大義獻身的犧牲精神,要求我們心中有一桿公平正義的量尺。“禮”規定一種約定俗成的秩序,讓人們有著恭敬、謙讓之心,以敬人為禮,外在形式的禮很容易遵守,但內在思想的禮則需要長期的沉淀、教育和內化,而要在全社會普遍形成這樣一種精神,則需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各面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健全。反觀現今社會,講禮、識禮的人越來越少,整體處于一種失序狀態,所以當今社會道德冷漠現象橫行,很大程度上是不注重禮的結果。“智”,要求我們重視知識,不斷學習,擁有智慧,從而會思考,會分析,能正確的判斷。現代社會電子產品以驚人的速度普及和更新,越來越多的人成了“拇指族”,沉浸在以娛樂為主的快餐文化中,很多人表示很難再靜下心來看一本書。一個停止學習的人很容易失去自我,被外界環境所影響。“信”,要求我們要誠實守信,遵守本分。誠信本身就是一個道德范疇,《論語》中也提到“人無信不立”,說明了誠信對于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反觀當下全國各地頻現的各種翻版“彭宇案”,其中惡意訛詐施救者的人就是喪失了“信”,失去了最基本的為人處世標桿。
三、傳統血親倫理遺留的負面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綱常倫理觀念大多起源于農業社會中的血親倫理,也就是建立在血緣、姻緣、地域關系基礎上的,是以人際間固有的感情基礎為紐帶存在的,這種感情具有很濃厚的家族性。加之過去以牛、馬、書信等傳統交通方式的農業社會人口流動性很低,人口密度也很小,比起如今的“地球村”而言,古代社會可以說被地域和血緣切割成了一個個小型的社交圈子,且身處其中的個體通常都具有血緣親情,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簡單而親近。
現代社會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使得這一現象被徹底打破,與血親氏族社會不同,現代社會不再具有明顯的血緣和地域紐帶,它是一種經過了長期改革的城市社會和公眾社會,身處其中的人口密度比之過去呈現指數倍的增長,越來越發達的交通工具和越來越細致的勞動分工讓聚集在同一個生活圈子中的幾乎都變成了陌生人,人口密度稀釋了血親的地域距離,而這種“陌生人社會”也同樣打破了血緣、地緣、姻緣關系的限制。
與傳統的小范圍血親社會對比,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需要面對更多的陌生個體,接收和應對更海量的信息。美國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研究得出結論:“當一個人被動的適應過多刺激時,人們會本能的采取一定的過濾方式來阻止部分信息的輸入,這樣形成的習慣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個體主動參與的降低,降低社會接觸或僅只有微弱的接觸,表現出冷漠、不愿意幫助別人,不愿意與外界有太多不必要的交集。”[6]這一結論在我國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門喜歡戴上耳機聽音樂,欣賞音樂本身似乎已經不是本意,仿佛刻意與外界隔絕;地鐵公交上也幾乎人人都低頭看手機來打發時間;同學同事聚會手機也成了必不可少的拯救尷尬利器,越來越多的人雖然開始意識到人仿佛被自己創造發明的通信工具給異化,實際卻又“放不下”“戒不掉”“離不開”。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日常生活范圍三點一線的單一性和勞動的忙碌讓人無暇在現實生活中建立真誠牢固的非血緣感情,虛擬世界和匿名身份反而讓人更有安全感,這也可以看作是人類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在面對眾多陌生個體,人們往往通過轉移交流的可能性來封閉自我,人人都將自己與外界環境劃分出一個無形的界限,過分的戒備心和防范心理又讓這道界限更加涇渭分明,這便給道德冷漠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四、緩解道德冷漠的途徑
道德冷漠已成為制約當前社會道德發展的瓶頸,究其根源在于文化軟秩序的斷層和法律硬手段的缺失,在解決道德冷漠問題的可能性方案中,通過完善道德行為保障機制,來保障道德作為個體的切身利益,激勵道德行為的同時規避道德風險,加大中華傳統美德的現代轉變,同時也要規范輿論,引導人們塑造正確的價值觀。雖然這些方法存在一定局限,但它為促進當代社會和諧發展而提出的解決道德冷漠問題的可能性方案仍然是一種努力和嘗試。
(一)完善道德行為保障機制,規避道德風險
林語堂先生對國人的麻木定義為冷漠癥候群,并對這一病灶產生的原因做了如此診斷:“中國人的‘各人自掃門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明哲保身,莫談國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陰暗心理的形成,蓋因缺乏人權之保障也。螻蟻尚且偷生避死,何況萬物之靈的人哉?”[7]由此可見,趨利避害,畏死樂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種生物本能,是人性中與生俱來的,從物種進化論的角度來講,這種“趨利”使得個體可以獲得更強的生存條件和機會,而“避害”可以讓個體的生命得到延續和保護,這也是大自然中生物不斷向更高級進化的保證。
在道德機制不完善的今天,道德冷漠成了一種以自保為借口的逃避心理。畢竟在沒有社會正義體制的保障下的道德作為成本往往是令人難以承擔的,見義勇為要付出慘痛的代價,而見義不為卻得不到應有的懲罰,道德作為的成本之高往往令人望而卻步。如前所述,道德冷漠的產生一方面與社會個體自我保護本能有關,另一方面也與道德個體在面對道德作為時內心萌生的利益盤算分不開。心理學研究也表明:“道德主體若長期得不到回報,其道德行為動機可能會逐漸消退,最終會選擇放棄善意施救;同樣,個體不道德行為若長期不被懲罰,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對該行為的默許甚至縱容,導致更多不道德行為的發生。”[8]所以,如果能通過相應的法制或者制度化途徑給予道德個體一定的表彰、激勵、保障或者記錄,與此同時也要降低道德作為可能會存在的種種風險,這樣一來道德個體也許會在同樣不可避免的利益盤算之下選擇道德作為,畢竟人無完人,想要讓普通人無條件成為圣賢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程度的激勵保障機制能給社會個體在施行道德作為時給予一定程度上的心理保障和心理安慰。
(二)規范社會輿論,傳播正能量
社會各群體對于某特定事物的評價與態度,通常能夠反映一定社會階級的利益需求與文化程度。大眾媒體在肩負著對社會輿論的指引作用的同時,為追求人氣、提高收視率,對一些新聞進行夸張報道,這必然放大了其消極作用,給人們帶來負面的影響,同時也在逐步改變人們對社會主流的原有的價值觀念。大眾媒體不僅僅指傳統意義存在的電視新聞,報紙期刊,互聯網。隨著我國移動互聯網迅速地發展,使得網絡媒體具有更加強大的信息覆蓋能力。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網絡媒體因具有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閱讀方便、易于分享等特點迅速被大眾所接受。大眾媒體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肩負著政治職能與道德職能等社會職能。積極的輿論評價有利于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有利于正能量的傳播。
塞繆爾·斯邁爾斯說過:“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于它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它公民品格之高下。”[9]道德問題對整個社會發展的影響力不容小覷,矯治道德冷漠,重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培育高尚的道德風尚是當代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德]馬丁·尼默勒.最先他們逮捕共產黨員[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1950:1.
[2]萬俊人.現代道德問題的追問與回應[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256.
[3]陳婒.道德冷漠的形成及其扭轉途徑[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7:13.
[4]劉曙輝.論道德冷漠[J].道德與文明,2008:8.
[5]高德勝.道德教育的時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19.
[6]趙坤張林.心理學導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87.
[7]林語堂.中國文化精神[M].上海:上海國風書店,1941:218.
[8]趙坤張林.心理學導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237.
[9][英]塞繆爾·斯邁爾斯.品格的力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871:277.
[10]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法]伏爾泰.老實人[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9.
[12][德]馬丁·尼默勒.最先他們逮捕共產黨員[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50.
[13][英]塞繆爾·斯邁爾斯.品格的力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277.
[14][羅]阿爾貝托·莫拉維亞.冷漠的人[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15]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
[17]萬俊人.現代道德問題的追問與回應[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256.
[18]李強.當代中國人的心理困擾[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31.
[19]朱力.旁觀者的冷漠[N].南京大學學報,1997(2).
[20]譚書.道德責任與客觀理性[J].圖書館,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