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晗
摘 要:“一帶一路”戰略自提出以來,話題熱度從未消退,由此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已經深深影響到每一個人,所帶來的實惠與便利也已經在改變一些人的行為方式與思想理念,比較突出的就包括青年群體。當代青年與時代的發展高度吻合,青年強則國強,在一定意義上“一帶一路”是對我國青年是否有擔當,是否具有歷史責任感的現實考驗。因此要充分認識青年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整合各項優勢資源,發揮高校、共青團、青年社會團體的積極作用,促進教育事業國際化,鼓勵青年創新創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推進青年事業發展,促使其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一帶一路”;青年發展;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1-0190-03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涵蓋中國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它將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邊機制、多邊機制,借助區域交流合作平臺,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以共商、共享、共建為原則,進行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即“五通建設”,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構建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我國最高國家級頂層戰略,與當前不斷深化的改革開放戰略相呼應,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和影響全球的世界性意義。每年的12月16日是“一帶一路”國際日。
一、“一帶一路”戰略內涵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2014年,中央印發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規劃;2015年3月,國務院授權發布了《推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臺標志著“一帶一路”建設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如今我國經濟發展全面步入新常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本質上是順應供給側改革的趨勢,通過有效供給催生新的需求,從而形成新的增長點。戰略自提出以來,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沿線國家紛紛積極響應,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同參與到各項建設中去。截至2017年7月份,“一帶一路”沿線、多邊產能合作基金規模已超過1 000億美元。
二、青年群體與“一帶一路”建設
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環境的變遷,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對青年年齡的劃分尚無明確統一的界定。本文采用《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15年)》中的表述,將青年年齡范圍界定在14—35周歲之間。青年作為最有朝氣、最有生命活力、最具發展潛力的一個群體,敢于實踐并富有創新意識,是極其重要的人力資本,是“早上八九點中的太陽”,擔負著國家和民族未來建設的重大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關心青年工作,在不同場合、不同會議上強調了青年人才的重要性,從黨的事業薪火相傳、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部署青年和共青團工作。2017年4月,黨中央召開了黨的歷史上第一次群團工作會議,制定出臺了《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15年)》,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青年發展規劃,從思想道德、教育、就業創業等10個領域分別提出了青年發展目標和發展措施,是我國青年發展事業的重要里程碑,將青年工作實踐推進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步入到了嶄新的歷史階段。
隨著全球市民社會的崛起,通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青年人的知情權與參與權不斷擴大。青年具有敏銳的頭腦,更強的創造性和開拓精神,在處理突發問題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利于對“一帶一路”倡議中所面臨風險因素進行預判和防范。西方發達國家在開展外交工作時,非常重視培養國外青年對其的好感。作為國家對外交往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沿線國家的青年將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推動者、建設者和受益者。一帶一路不僅僅是對外投資、工程建設、經濟援助等“物”的輸出,更重要的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青年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爭取青年,是“一帶一路”必須惡補的功課。
三、“一帶一路”為青年發展帶來的機遇
(一)“一帶一路”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
教育是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推動力,也是促進各國人民交流合作的重要紐帶,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截至2015年底,我國人才資源總量已達1.56億人,2020年將達1.8億人。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2016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3 69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42.7%,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經達到15.8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從宏觀角度對我國各個層次教育的各個方面做出了明確指示,不斷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沿線國家在教育方面深化交流、加強合作、共同行動,既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持。2015年5月由西安交通大學發起成立的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吸引了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百余所大學先后加入。2015年10月,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46所中外高校在甘肅敦煌成立了“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主要探索跨國培養、跨境流動的人才培養新機制,聯合建設“一帶一路”高校國際聯盟智庫,協力打造“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2016年7月13日,我國教育部印發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作為國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在教育領域的落實方案,為教育領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理論支撐。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建設加速了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同時為青年人才在教育方面提供了更多選擇,比如“一帶一路”會使得小語種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英語早已成為世界通用語言,“一帶一路”建設則會加大對東盟、西亞、中東歐諸國的小語種需求,各類商貿合作的談判乃至日常工作都離不開翻譯人才,這增大了小語種專業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多重可能性。
(二)“一帶一路”帶動青年創業大眾化
除了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一帶一路”對于青年創業者而言更是絕佳的歷史機遇。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提到:“我們要為互聯網時代的各國青年打造創業空間、創業工場,成就未來一代的青年夢想。”這篇演講里提到的許多政策方向、行動計劃都涉及青年群體。擴大互派留學生規模,每年向相關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地方政府也設立了絲綢之路專項獎學金,與30多個國家簽署經貿合作協議,將為各國年輕人的跨國商業合作提供更大空間。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5年內將有2 500人次青年科學家短期來華。同有關國家的鐵路部門簽署深化中歐班列合作協議,年輕人的國際旅行將更方便……“一帶一路”政策推動了我國與沿線上百個國家的合作往來,也為廣大青年帶來了眾多的就業崗位和大量創新創業的新機遇。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我國政府在原本大力支持“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基礎上提供更多創業機會,敦促各方整合優質資源,積極打造推廣創業園項目,使創業園成為青年盡快熟悉社會、融入社會的創業平臺。支持各級各類學校繼續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建立創新創業學院,遴選創新創業導師,完善創新創業體系,讓廣大青年在雙創教育中找到自己的發展定位;建設創業孵化基地管理服務中心,為青年企業提供創業場地的同時,配套提供規模化、便捷化的服務,諸如創業輔導、法律和政策支持等整體服務解決方案,營造全社會支持的氛圍,幫助創業企業順利啟動和快速成長,讓國內優秀的創業項目擁有更大的潛在用戶群體和開發空間。種種利好政策都為青年創業甚至跨國跨區域創業帶來便利,廣大青年應搭好“一帶一路”建設這班順風車,在取得事業成功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
四、“一帶一路”戰略下青年事業發展路徑
21世紀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網絡的普及已經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當代青年成長于世界信息交鋒匯合的大環境下,各種思潮互相碰撞、融合。2017年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仍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2.1%,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9.7%。作為“網生代”“獨生子女一代”成長起來的青年群體呈現出思想意識豐富活躍、需求分層分眾、自主意識增強、競爭壓力增大等特點。青年事業的發展要照顧好他們的特點,迎合他們的需求,從多個方面入手。
(一)優化教育資源,開展教育合作
“一帶一路”戰略下人才交流與合作將進一步擴大,短期夏令營、長期交流學習的機會都可能會增多,這一變化對很多高校的國際化辦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適當進行內部整合,互相借鑒先進教育經驗,暢通教育合作渠道,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區域教育發展。有合作基礎、相同研究課題、共同研究興趣和發展目標的高校應互結對子,依托各自的優勢平臺、優勢學科專業建立產學研結合的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學術交流平臺,吸引帶動更多優秀專家學者、青年學生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共同應對當前沿線各國面臨的挑戰與難題。推進“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簽證便利化,加強青年在文化、教育、藝術、體育方面的互動交流,發揮學校、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的主體作用,加強教育合作,促進教育交流,實現優勢互補間接促進商貿發展。轉變對留學生和國外校友的授課、管理方式,在高校研發“一帶一路”課程體系,增加他們和中國學生一起上課、生活的機會,并要更加重視國外校友的工作。加強教育政策溝通,實現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擴大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建設。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同時不斷擴大各級各類教育開放,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立科教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師資交流與學習,推進“一帶一路”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聚力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
(二)發揮共青團組織優勢,做好青年工作
共青團作為黨領導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黨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有責任有義務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貢獻力量。新時期共青團工作的方向為“兩個提高,一個擴大”,即提高團的新引力,提高團的凝聚力,擴大團的有效工作覆蓋面。共青團要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做好青年思想引導工作,幫助廣大青年樹立遠大理想,培育正向價值觀,以青年需求為導向,把工作延伸到青年最需要的地方,深入青年之中,傾聽青年呼聲,調動社會資源,為青年排憂解難,在青年工作中發揮自身優勢和作用。各級團市委要積極順應“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洪流,開展青年專場交流座談會,推動建立青年眾創空間和電子商務創業園等,建立青年企業家、青年專業人才的交流合作平臺,鼓勵青年創新創業,努力服務青年創業,發揮青年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生力軍作用,贏得青年的認可與支持,增強共青團的吸引力、凝聚力。同時加強海內外、港澳臺的交流合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整合多方資源,搭建多方合作平臺,為海歸青年提供政策法律信息技術培訓等方面的服務與幫助,積極探索、逐步建立完善促進青年合作的制度安排。
(三)重視青年社會組織,促進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青年社會組織是其中的重要力量,是促進民心相通的橋梁,在推動各國間民眾交流、擴大民意基礎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與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屬不同文化圈,社會組織具有的民間性、公益性、自發性等特殊屬性,決定了其與沿線各國不同利益、觀念的社會群體進行溝通和交流時更具親和力,更容易被接納和認同,進而更好地推動“民心相通”工程。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我國登記在冊的社會組織已達70多萬個,從業人員數百萬人。因此要充分發揮青年社會組織在中國與沿線各國加強人文交流合作、增進民心相通中的積極作用,著力培育具備參與對外交往和國際事務能力的青年社會組織,凸顯其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地位和優勢。各青年組織之間也要加強互聯互通,建立合作機制,圍繞“志愿服務、氣候變化與環保、扶貧減貧、創新創業、文化交流”等主題深入開展交流與合作,建立青年智庫,加強對外交往,凝聚更多的優秀青年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增進中國和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共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立,用青年的責任擔當和實際行動托起偉大的中國夢。
五、結語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的建成非一夕之力,需要十幾個國家的幾代人共同為之努力,青年能否全面系統的理解“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并在實踐中積極踐行這一偉大戰略,事關我國未來的政治發展、經濟建設、社會和諧以及文化繁榮,其作用之大,可謂舉足輕重。我國正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發展轉變,贏得青年即贏得未來,國家對青年工作的重視只是一方面,更需要高校、共青團、青年社會團體等多方主體的配合,切實有效開展青年工作。廣大青年自身也要抓住時代機遇,聚焦這一戰略,真正參與其中,堅定理想信念,主動交流,不斷學習,甘愿付出,找到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機會和空間,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小茹. “一帶一路”沿線青年唱響共贏之歌[N].中國青年報,2017-05-12(1).
[2]王林. “一帶一路”為青年打開機遇大門[N].中國青年報,2017-05-15(4).
[3]姜靖. 國際青年學者熱議“一帶一路”建設[N].科技日報,2017-06-27(2).
[4]王杰. “一帶一路”與青年社會責任[J].克拉瑪依學刊,2016(5):10-15.
[5]謝洋. 青年社會組織:促“一帶一路”民心相通[N].中國青年報,2017-0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