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儀
摘 要:分析了本區初中學生英語寫作現狀,以現用教材《英語》(新標準)為載體,從理論依據、教材整合、范例展示三方面探討了巧妙使用教材文本,有效訓練寫作的可行性和做法。
關鍵詞:詞塊;語段;仿寫;圖式;延寫
一、引言
作為一種重要的語言輸出形式,寫作不僅反映語言學習者的語言水平,還能折射作者的情感態度和思維品質。《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初中學生的英語寫作技能有明確、具體的要求,特別提到:“能夠根據要求寫出完整的句子,做到書寫正確,語法基本無誤;能使用常見的連接詞表示順序和邏輯關系;能簡單描述人物或事件”。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依托教材文本,善用它來訓練寫作,對提高初中學生的寫作技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寫作現狀分析
(一)學情分析
從區教研室下發的評卷數據獲悉,2017—2018學年第一學期全區七至九年級英語作文平均分分別是7.18、6.64和6.69分,得分不到總分(15分)的一半;滿分率分別是0.15%、0.04%和0.05%;零分率七年級13.67%,八年級17.66%,九年級16.62%;標準差分別為4.39、4.47和4.44,區分系數分別是0.66、0.66和0.64。教學實踐和筆者八次中考作文評卷經歷顯示,得零分的主要原因是交白卷或隨便抄試卷中的文段。依據評分細則,內容,語言準確性和篇章的連貫性,得分率不到五成,尤其語言的準確性,得分率不到40%。失分集中表現在:單詞拼寫錯誤和詞語搭配不當;語法概念模糊,特別是時態和主謂一致;漢式表達,不地道;缺乏語篇意識:沒中心,內容貧乏,句與句之間沒有銜接和過渡,內容上未能體現前后呼應。事實上,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也普遍存在這些問題。
由此可見,目前初中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與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有很大距離。而寫作能力的培養絕非一日之功,沒有初一、初二的積累,到了初三更難以快速提高。筆者認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細微處抓學生的詞塊積累和語法概念(即詞塊運用);篇章處抓時態句型、銜接過渡、前后呼應、中心主題等。
(二)教材解讀
現用的《英語》(新標準)教材學生用書共6冊,有以下體例和結構特點(見下圖)。無可否認,教材為寫作訓練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只要巧妙地整合運用,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依托教材文本,有效訓練寫作的做法
(一)基于話題,提取Unit 1 Speaking的詞塊,以語段形式訓練寫作
李太志指出:“詞塊是語言使用者在語言輸入和輸出過程中頻繁使用的,具有特定語義和結構并以固定或者半固定的形式存在的短語、固定搭配、習慣用語或句式。詞塊作為語言輸入、記憶、儲存、輸出的最小單位,可以作為整體被儲存在記憶中,在使用時能夠直接提取,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寫作的流利性、地道性和生動性。”(李太志,2004)教材中的Unit 1是圍繞模塊話題展開的,詞塊豐富。特別是Speaking部分,基于話題,對提取出的詞塊能夠整理概述成一個完整的語段。筆者抓住這個特點,用小語段挖空填詞的形式訓練寫作。
如:七年級上Module7 Unit 1的話題是“如何用電腦書寫作業”(《英語》(新標準)七年級上冊P42)。通讀理解對話后,筆者引導學生提取出來的話題詞塊有:keyboard,monitor,mouse,printer; first,next,after,then,finally;open a new document,click…,print the document等。接著,圍繞主題,整合對話材料,改寫成短小篇章(語段),對若干地方挖空填詞。如下:
Here are some steps to write my homework on the computer. First,I use the mouse to (1) .Next,I write my homework in it with (2) .After writing,I should(3) .Click “save” and write a name for it. Then (4) again. (5) ,I can print it or send it to my teacher by email.
參考答案:(1)open a new document(2)the keyboard (3)save my document (4)click “save” (5)Finally
基于話題,提取詞塊,整理概述,以小篇章(語段)的形式創造性地訓練寫作,要考慮兩個因素:首先,主題素材要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訓練時可以置身于真實的語境中,讓學生有話可寫;其次,與主題關聯的詞塊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語言點。通過整理概述成語段填空的形式,給學生提供提取、運用和鞏固詞塊的機會,從而提高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和得體性,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逐步提高。這種訓練形式對起點級(七年級)尤為適用。
(二)讀寫結合,妙用Unit 2 Reading的主題詞塊以及篇章技巧,指導學生進行仿寫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道出了閱讀與形成語篇表達能力之間的密切關系。美國作家德爾文.G.舒伯特在Reading和writing一文中指出,“教材所編寫的閱讀文章是寫作素材的集散地,是語言現象的展示廳,是語法規則的剖析室,是文章體裁的示范本”。
Unit 2的閱讀題材廣泛,體裁也很豐富。它主要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語言使用的地道性和準確性,同時在篇章結構方面也可以作為學生習作的范例。在閱讀教學中,如果僅滿足于“蜻蜓點水”式的問答則顯得過于膚淺,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閱讀文本開展讀寫結合的教學活動,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在訓練中提高寫作表達能力。以下是筆者的做法:
1.問題引領,用小篇章的形式對文本材料進行概括歸納
這種訓練旨在檢測學生是否準確地理解文本,并向學生展示篇章的技巧,搭建寫作框架。以八年級上Module 6 Unit 2為例。文本描述的是瀕危動物——熊貓的處境以及政府采取的保護措施。完成相關閱讀任務后,筆者給學生充分的導向:(1)詞塊提示:in danger,become smaller and smaller,have less and less place to live in,build more nature reserves...;(2)問題提示:①What animal is in danger?②Why is it in danger?Give at least an example of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to show how serious it is.③What can the government do to save the animal?然后要求學生根據提示,對文本進行概括和歸納。以下是某位學生的習作:The panda is one of the animals in danger. The area of bamboo is becoming smaller and smaller.So pandas have less and less place to live in. Our government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m. They will build more nature reserves for pandas to live. Besides pandas,there are many other animals in danger,such as tigers, whales,turtles and elephants.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to save them.
實踐證明,讓學生用小篇章的形式對文本內容進行概括歸納,既能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又能拓展思維空間,加深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從而整體提升語篇表達,形成閱讀和寫作的良性循環。
2.結合Writing要求,選取典型的文章或段落進行仿寫
學生參照的文章或段落,可以是內容上、篇章結構上和連貫過渡技巧上值得借鑒的部分。做法是:閱讀后讓學生梳理內容,理清思路,然后用思維導圖搭建框架,將內容納入形式化的框架,最后引導學生按此框架仿寫同類文章,讓它變成“他為己用”。如八年級上Module 8 Unit 2 是一篇介紹英國傳統生活習慣的文章。筆者采用以下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仿寫:
第一步,問題引領What information can we get from the traditional life in England?(答案:greeting people;food and drink for guests; noise ,wedding)旨在讓學生通過快速閱讀提取內容素材,理清文本脈絡,搭建仿寫框架。第二步,精細閱讀,提取話題詞塊,如禁令句式 “You can/ cant...” “You must /mustnt”等;連詞過渡:for example, but等;習慣、風俗描寫:just say hello;shake hands;drink tea with milk;throw flowers over her shoulder等,旨在防止學生回避和忽略新詞語、新句型、篇章布局技巧的學習和運用,也為接下來的仿寫訓練做語言、內容、結構上的鋪墊。第三步,結合Unit 2 Writing Write a passage called Advice for visitors:traditional life in China. Use the notes you wrote in Activity 7 to help you.(《英語》(新標準)八年級上冊P90),寫一篇關于中國風俗習慣的文章。在仿寫中,用提取的優美詞句,并靈活運用閱讀文本中的篇章布局技巧。
Unite 2中的Reading在語言、內容、體裁布局等方面都提供了典型示范。Writing部分恰好是Reading的延伸和深化。讓學生圍繞主題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歸納或仿寫文段,一是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寫作,二是讓學生借鑒文章中的優美詞塊,提高語篇意識,進而幫助學生克服寫作時把一些句子孤立地堆砌,欠缺銜接和過渡;在段落里未能前后呼應,缺少主題句;在整篇文章里,不能圍繞一個中心去展開,導致內容貧乏、思路混亂,亂用漢語式的英語表達等問題。讀為寫的鋪墊,寫為讀的結果,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用好Unite 2中的Reading和Writing的資源,以讀導學,以寫促讀,讀寫結合,將對有效訓練寫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緊扣Unit 3的Module Task,創設語境,拓展文本內涵,深化寫作
教材中的Unit 3 都有Module Task任務。如七年級上Module 8 Unit 3 的Module task 是Choosing a birthday present。Module Task除了對整個模塊的語言和語法進行鞏固和總結外,還要求激活情感因素,深化主題,拓展文本內涵,引導學生與文本、作者以及自我進行對話,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達到“用英語做事情”的目標。它的寫作指令清晰,循序漸進,為學生訓練寫作提供了足夠的指導。教師應活用這個資源,選取或創設接近學生生活的語境,用簡單的提示拋磚引玉,激起學生用英語表達的欲望,達到訓練寫作的目的。在訓練中,選取或創設的語境應合理,應選取學生熟悉的話題,讓學生有發揮的空間,確保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保證訓練有效進行。
(四)活用圖式,瞻前顧后,延續寫作
“圖式是每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在大腦中儲存的方式,是大腦對已有知識的呈現,是被學習者儲存在記憶中用來對新信息進行積極組織、及時反應的原有信息,是借助原有知識豐富和完善學習者知識庫的過程(周瑞穎,2006)。”圖式分為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在寫作過程中,學生的圖式越豐富,寫作中能激活的內容就越多,寫作的質量也就越高。
《英語》(新標準)雖然每個模塊都圍繞不同主題展開,但在內容上,unit和unit之間、module與module之間有很強的相聯性。如九年級下Module 8 Unit 1最后一句Better I must make a speech.Unit 2就圍繞Bettys speech展開。教材內容上的相關性和銜接性提供了延寫訓練的資源條件。因此,教師應結合模塊復習課,引導學生在語言、內容和作者的邏輯思維等方面對有關聯的模塊內容知識進行梳理、整合與強化,把教學中零散的內容有機整合,切入寫作訓練。這樣,學生頭腦中關于某一主題的圖式就可以得到豐富與拓展,為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特別是寫作內容的組織。如七年級上Module 6 A Trip to the Zoo以“動物”為主題,通過介紹世界各地的動物以及它們的棲息地、喜好等,喚起學生熱愛動物、保護動物的意識。在模塊復習課中,筆者結合主題,將其他關聯的模塊,例如八年級上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串聯起來,創語境,整理成材料作文,讓學生進行延寫,如下例:
請根據以下信息,寫一篇60詞左右的文章,介紹一下廣州動物公園并倡議文明參觀。開頭和結尾已給出,不計入總詞數。
明天我們要去參觀廣州動物公園。廣州動物公園很大,每天有成千上萬的游客來參觀。里面有5000多種動物:有澳大利亞的袋鼠、中國四川的大熊貓,有來自歐洲森林的狼。當然,還有孩子們喜歡的來自南美的猴子。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應該保護它們。
Tomorrow we are going to visit Guangzhou Zoo.
I hope we will have a good time tomorrow.
四、結束語
教材就是一個豐富的寫作素材庫,它既是語言現象的展示廳,又是語法規則的剖析室和文章體裁的示范本。在教學實踐中,除了要夯實學生的英語素養外,還應機智地善用教材資源庫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將它“據為己有”。根據教材體例,筆者引導學生基于話題,巧妙提取對話素材中的詞塊,用小語篇挖空的形式夯實學生語言的準確性和地道性;讀寫結合,妙用文本詞塊以及篇章技巧,指導學生進行仿寫,以此提升學生寫作的連貫性(內容上的銜接);緊扣Unit 3 中Module Task,創設語境,拓展文本內涵,深化寫作主題;在模塊復習課中,活用圖式,瞻前顧后,豐富寫作的內容。
參考文獻:
[1]李太志.詞塊: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切入點[J]教育探索,2004(11):66-67.
[2]楊蕾燁.利用教材資源,培養語段表達能力[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0(3):4-8.
[3]周瑞穎.高中英語新教材寫作教學與圖式理論的結合[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6(3):71-73.
[4]德爾文.G.舒伯特. Teaching English to Children [M].New York: Longman,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