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淑
摘 要:人的思想、情感、行為是人們所處的客觀環境與人的主觀意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激勵是人對人的作用,以人的內部需要為依據,并以需要的滿足來驅動個體完成某種行為。若能有效激勵,班主任的教育就會事半功倍。針對學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激勵方式,合理使用絕對評價,配合使用相對評價,用行為示范去感染學生,用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學生,讓學生身處充滿溫情、積極向上的氛圍中才是真正有效的激勵。
關鍵詞:有效激勵;相對評價;行為示范;環境感染;班級活動
一、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有效的激勵不應千篇一律
“種花要知百花異,育人要懂百人心?!睂W生是具有個性的群體,需要的激勵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如,有的學生很內向,他們需要有歸屬感,特別是通過主觀努力取得的歸屬感。班主任應該主動找這樣的學生了解其興趣愛好和特長,讓他們參與自己想參加的班級中的某些事務。這樣,他們會更自信,也就更易融入班集體中了。單親家庭的學生,有強烈的情感需要。成績落后了,我們找時間給他們補課;課堂發言精彩了,課下獎勵一個大蘋果;突破了困難,獎勵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心情不好了,跟他談心或邀請他們參加活動……讓他們體會到老師的愛,集體的溫暖。有的學生學習和生活習慣不好,他們需要的是嚴格的要求和規范,對這樣的學生應約法三章,獎懲分明。
每個學生都希望在集體中體現出自己的價值,發揮自己的潛能,使自己不斷成長。這正是班級管理者可以最廣泛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根源。因此,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激勵方式,才能讓集體和諧共進。
二、有效的激勵不應一味無原則地表揚,不僅應注重絕對評價,更應合理使用相對評價
合理地表揚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措施。但是不能經常表揚某幾個同學,這樣會使一些同學心里產生“唯我獨秀、狂妄自大”之感,而使另一部分同學灰心喪氣,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在學習中產生厭學情緒,還有可能同班主任產生對抗情緒。
我們在表揚時,還應少用絕對評價,多用相對評價。絕對的評價雖然可以使學生明了自己應該怎樣做,起到導向作用。但一味堅持絕對評價,會造成學生機械地適應那些檢查的框框,形成刻板性格。如在制定學生行為表現量化評分規則時,我們可以把“做操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否則就扣分”改為“按集合速度的快慢分別計分”“各組按做操精神飽滿的人數分別計分”,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明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也能讓他們在小成功中激發起大成功的欲望。而且,如果評價太絕對,就會讓學生感覺目標遙不可及,不利于每個層級的學生都樹立正確目標和堅定成功的信心,從而心生懈怠,不利于班級的整體進步。
三、有效的激勵不應停留在老師的口頭說教上,更要體現在行動中
班主任的行為是無聲的語言,它能讓學生受到感染,在信服中產生動力。作為班主任,必須有強烈的進取心和責任感,熱愛教學工作,盡職盡責;要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要熱愛學生,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使學生從老師身上看到什么是“認真”“誠實”和“進取”,并以此去感染學生,使之變成學生的潛在意識和自覺行動。班主任的工作作風是良好班風的源頭,班主任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舉止風度等,都對學生時刻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很難想象,當一個上課遲到、下課拖堂的班主任在激勵學生“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的時候,當一個不認真備課、不認真批改學生作業的老師跟學生大談特談樹立遠大目標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時候……學生會有任何感觸嗎?所以,有效的激勵應當是班主任身上自然而然散發出的個人魅力。
其次是行動中體現的真情。班主任在激勵教育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必然會使學生把外界的刺激轉化為自我激勵的內驅力,而這種情感的注入也會讓學生在被愛護和尊重中感受老師的理解和真誠,這樣才能更好地起到激勵的作用。比如:給學生的獎品,可以書寫上班主任對他的寄語,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表揚是真情流露,并會努力做到更好。
四、有效的激勵不一定在條條框框的規定中,也可來源于班級文化和各項活動中
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積極良好的班級文化可以讓一個班級的學生心情愉悅,積極向上,進而產生戰斗力。班主任可通過創建班級文化來激勵學生,增強班級凝聚力。
學生的可塑性強,處于思想品質、個性教育的最佳時機,他們對生動的、形象的、感性的、新鮮的東西更容易接受,教師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愛好,發展特長,培養其開拓精神、創造才能。因此,教師在班上組織靈活多樣、富有情趣的課外活動,如“詩歌朗誦會”“我型我秀”等,讓學生有了顯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參與意識日益濃郁,自理自治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發掘學生的創新精神。組織學科知識競賽,能增強學生好勝心、求知欲,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毅力……這些活動遠勝過那些條條框框的要求和生硬的說教,豐富的班級活動能讓每個學生都找到自信。
總之,在班級管理中,采用有效的激勵手段,將學生的需要和動機化為巨大的內驅力,一定能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班級管理按著所預期的目標發展,使所教班級成為一個團結奮進、蓬勃向上的集體。
參考文獻:
陳杰.激勵學生注意“五個度”[J].科技創新導報,2012(1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