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麗
摘 要:在語文新課標改革的要求下,義務教育階段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成為教材編排上的一個亮點。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模式,語文老師該怎樣教?學生又該怎樣學?有何規律可循?總結了近幾年教學過程中摸索出的一些經驗和方法,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討,共同進步。
關鍵詞:綜合性學習;生活實踐;教學思想;統籌安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因此,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為此,我經過常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發現課程標準中對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總體安排要求最能體現“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語文課程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但是,由于“綜合性學習”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很多老師在“綜合性學習”的課堂教學中因無經驗可循,因此,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經常出現一些問題。我通過總結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嘗試提出“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生活化”教學的研究策略,希望能為一線教師更好地實施“綜合性學習”提供一些借鑒和幫助。
一、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思想,經常學習、研討、積累,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這樣才能把控課堂教學,對學生課堂開展的綜合性活動作出恰當的評價
面對綜合性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方式,語文老師應該解放思想、改變觀念,充分重視綜合性學習的教學過程。認識到綜合性學習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十分重要,對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的語文課堂與其他課堂,書本知識與生活知識之間的聯系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作為實施者的主要載體,其態度和觀念直接決定新課程標準實施的成效性。為此,語文教師應做好以下幾件事:
1.業余時間多讀書,廣泛涉獵各科知識
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決定了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文化素養。知識是不斷更新的,所以語文老師應與時俱進,特別是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當今,再不學習就很難適應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事實上現在很多老教師把綜合性學習課上成作文課)。
2.教研活動時間開展“綜合性學習優秀課例研討交流”
我們可以在互聯網上精挑細選全國名師的教學示范課進行研討,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吸收其好的教法以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也可以在教研組內指派骨干老師先備好課,然后通過“說課”活動,組內成員談改進建議,最終達到資源共享;還可以通過聽評課活動,由一名老師在一個班先上綜合性學習課,課后聽課老師進行評議,提出修改意見,經組內老師補充完整后再在另外一個班進行教學。經過這樣循序漸進的研討交流,教師就實現了課標所說的“注重吸收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的目標。
3.在生活中發現、積累眾多的語文課外知識,挖掘其現實生活世界與科學理想世界的關系,樹立“大語文”觀的思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綜合性學習應貼近現實生活。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開展學習活動,提高對自然、社會現象與問題的認識,追求積極、健康、和諧的生活方式。因此,語文教師要積極主動地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訓練。這種方式就像陶行知先生說過的一個精辟比喻:“接知如接枝”,即教師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特別是學生生活的有心人。經常觀察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主動參與學生的社會實踐并做好各種調查報告,這樣在綜合性學習的材料組織和安排上就更加接近學生的實際情況,最終使學生達到課外樂于找材料、課堂樂于交流分享、課后樂于寫作文的境界。
4.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教學素材的積累
課堂教學必須源于現實生活又高于現實生活,怎樣使這些素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是“綜合性學習”課堂生活化的關鍵所在。為此,生活化課堂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在活動中啟發他們感悟、體驗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價值。如我在《尋覓春天的足跡》的綜合性教學中,按照課程時間安排開展此項活動時正值春季。這次活動,教材主要圍繞“春天”的主題設計了三項內容,分別是“編一輯‘自然日志”“譜一支‘春天的贊歌”“創作一幅‘詩畫”,可是現實生活中所涉及的活動相關內容,多數學生沒有接觸過,需要教師在活動之初給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我在設計和進行這三項活動時,按實際情況做了一些調整,活動1調整為“春天在哪里”,活動2調整為“春天的詩詞歌賦”,活動3調整為“春天里的趣事”,然后讓學生從這三項活動中必選活動2,任選活動1或3來進行。這樣安排是考慮到活動時間只有1節課,因此,我力求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春天、沉醉春天以及真正地感悟春天。學生通過這個活動激發了求知欲,體驗到了參與的樂趣,也感悟到“生活處處有語文”,真正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二、對綜合性學習活動課,語文教師既要統籌安排,又要大力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整個教學過程變成學生樂于參與、主動探索的過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我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凡是綜合性學習的活動素材來源于學生周圍熟悉的生活和他們對未知世界有強烈求知欲的知識材料,綜合性學習活動開展的效果就非常好。這里我總結了幾點開展綜合性活動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能給一線教師一些借鑒。
1.選好活動主題
資料搜集要及早安排,責任到人。一堂綜合性學習活動課的成功首先取決于“活動目標的生成”和材料的搜集。心理學告訴我們:初中生的情感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他們對情緒的自我控制和調節能力還不強,很容易受環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在預設活動目標時要以學生為重心精心預設,必要時可征詢學生的意見,及時對活動目標進行調整。例如:我在設計初二上冊第二單元綜合性活動課《讓世界充滿愛》時,有三項活動任選一項:(1)關愛每一個伙伴;(2)同在一片藍天下;(3)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三項活動我覺得都和中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取舍不定時我征求語文科代表的意見,他們認為第二和第三個活動雖然都是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但和學生每天接觸最多的還是本班同學,與其選擇二、三項活動不如選擇和學生關系最密切的第一項活動“關愛每一個伙伴”。于是我把活動目標就定為“通過全班參與關愛每一個伙伴的行動,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與大家一起快樂地成長”。
主題活動選好后,接著就是搜集資料的過程,這項任務必須在活動開展之前的兩周內完成。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由組長負責分配組內成員要完成的搜集資料任務。責任到每個學生,這樣教師就“化整為零”,減輕了自身負擔。例如,在搜集初一上冊《漫游語文世界》活動資料時,我就把全班分成“古典詩詞廣告組”“公益廣告組”“校園廣告組”“精彩店名組”“對聯花苑組”“安康方言組”“網絡用語組”七個小組,再由各組長制定研究計劃并分配給組內成員具體任務。這樣學生通過參與自己感興趣的一系列綜合性學習活動,最終語文素養提高了,同時也學會了主動探究未知知識的能力、和同學團結合作的精神,對知識不再是簡單的繼承,而是懂得了勇于創新。
2.課堂展示活動成果,以學生為主體,活動形式豐富多樣
合作性學習重視生生互動,“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學習成績、社會化和發展的影響都更強有力”。因此,活動開展第一步是各組內進行成果交流:把學生搜集來的資料經過組內研討去粗取精、整理歸納,組內達成統一結論,選出一到兩名代表準備參與班內成果展示(也可全組成員參加);活動開展第二步是各組依次上臺展示,展示成果形式豐富多彩。如初一語文下冊《戲曲大舞臺》的活動展示課上,學生以多種形式展示了自己的才藝水平:(1)戲曲知識搶答比賽,豐富了學生的戲曲常識;(2)欣賞名家戲曲精彩片段,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3)戲曲表演:有京劇《沙家浜》片段、黃梅戲《牛郎織女》片段、越劇《梁祝》片段、陜西的秦腔、安康的漢調二黃等,通過演唱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了學生的“大語文觀”思想;(4)小品表演——學唱戲,激發學生繼承和發揚祖國的優秀文化傳統。總之,在形式多樣的節目活動中學生展示了自己的多才多藝,在給人以美的熏陶和知識傳播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新知,還有主人翁的成就意識。通過這些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舉行,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地得到提升。
3.教師做好綜合性學習活動展示課的總結,評價學生活動成果要抓住亮點,以鼓勵為主
新課標規定:第一、第二學段要較多地關注學生參與語文學習活動的興趣與態度;“評價要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因此,一堂課學生展示完后,教師要及時地總結活動效果,表揚活動開展好的小組;對個別小組成員的不足之處,要指明原因和補就的辦法,鼓勵其在下次活動中開展得更成功。對于學生個人的評價教師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夸大優點,使其驕傲,也不能一味地說缺點,使其喪失自信。當然,如果時間充足,也可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互相評價。通過評價,學生提高了語文素養,提升了審美情趣,同時也為順利完成寫作準備了第一手素材。
總之,綜合性學習是一項全新的語文教學內容形式,它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既有學校生活,還有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等,它是各學科相聯系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和政治、歷史、地理關聯的很多。要教好這一活動課,必須放棄功利思想,深入研究(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生活),和學生做生活中的朋友,學生學習中的導師。這樣,學生才會積極配合,圓滿完成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要求。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的時間與反思[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郭瞻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