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忠
摘 要:高中物理在學習的過程中是枯燥乏味的,所呈現的知識比較難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厭倦的狀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轉換思路,在課堂中形成探究教學的模式。主要對探究教學進行具體的描述,重點研究在探究教學中的三個誤區,在以后的教學方式中作為研究重點并反思。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探究教學;誤區
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為了保證學生能夠長遠地發展,并且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對于高中物理,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保證學生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并且在能動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科學知識,運用科學的價值觀看待世界。物理探究教學在應用中存在嚴重的誤區,影響教學效果,所以需要對其進行反思。
一、高中物理教學中課堂探究的概述
探究教學主要是活躍課堂氣氛,保證學生在課堂中擁有活躍的思維以及主觀能動性,老師在活動中將教學結合,并且讓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老師需要創造和諧輕松的環境,同時根據主題知識準備教學用具,結合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對問題進行思考,學生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通過推斷完成對問題的思考,對結論進行評價分析。
二、物理課堂探究教學中的三個誤區
(一)對課堂內容總結不夠
此種誤區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很多真理影響老師在教學中出現理念的偏差,在此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第二種原因主要是老師在設計教學重點的時候出現偏差,沒有掌握重點,導致課堂探究過程中出現時間不充足的現象。有學者在研究中指明,如果學生在課堂中沒有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親身探索知識,最后的結果將是學生沒有掌握知識的全部面貌。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學會探究,由此可以證明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明白探究的重要性[1]。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完成新知識的探究,需要針對現象提出問題,并根據問題進行探究,提出推論并進行分析研究,最后對結論進行總結反思。在學習摩擦力的時候,老師需要講解相關知識,讓學生能夠了解基礎知識,并對摩擦力提出相應的探究問題,讓學生親自感受摩擦力,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掌握摩擦力中的重點知識,并對產生的摩擦力進行具體分析,論證結論是否正確。在此過程中需要把握探究的過程,在完成探究過程之后需要對結論進行論證,不能忽視論證的過程,對結果的重視能夠使學生加深印象,達到教學效果。
(二)對探究學習成果的認可度較低
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認為探究教學不適用高三學習等等,這些觀點都是片面的,尤其是對于物理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將探究與接受過程對立起來[2]。對有意義的接受過程、對學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但是對于機械式的學習并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積極思考,才能掌握新的知識。探究學習與接受過程中并不矛盾,兩種方式可以混合使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漸進方式,并不是突變的,所以兩種方式在實際運用中存在聯系。學習光的反射與折射的過程中,老師不能讓學生站在被動的一方,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講授知識并提出問題,讓學生能夠通過討論研究的方式反映光的折射原理,并且用道具完成對結果的論證,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時候運用自己的探究能力,表示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此種方式能夠盡快達到教學目標。
(三)對于既定的結果認知過于片面
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知識的時候需要假設猜想并且設計探究方案,實施方案過程中收集論證結果,此過程中學生對于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基礎不同,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能夠很快得到結論,并與老師的結論一致,比如在學習平拋運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使用曲線圖表示運動的軌跡,老師在學生研究的過程中需要進行指引,因為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會遇到障礙,此時老師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做出進一步的探究,老師應對學生得到的結論進行分析,并且讓學生自己總結規律。對于另一種情況,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所做出的結果與老師實際研究的結果不一致,很多老師會采用強制的手段改變學生得到的結論,與自己得到的結論一致,此種過程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老師在處理結果的時候拋開學生的結論,運用自己的結論進行證明。探究知識的過程以及結果并不是只有一種,老師需要對不同的結果做出進一步推導,讓學生感受研究的過程。
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使用探究教學能夠保證學生主動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知識的魅力,對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針對這三個誤區,老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提升自己的教學素質,使用現代教學觀念完成教學過程,讓學生能夠掌握新的知識,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小怡.學生學習高中物理時易產生的幾個認識誤區[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2):56.
[2]吳堅昌.論高中物理教學中科學探究的誤區[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