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曉波
摘 要:新課改提出要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但是在學校教育中學生仍然處在書本為主的學習大環境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法雖然發生很大改變,但學生在學習中仍然缺乏主觀和積極的實踐性體驗,而實踐性學習體驗可以讓學生更主動地學習,更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實踐性學習;感恩
教了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換了好幾版,學生也送走了許多屆,總感覺自己還是個教書匠,自從那一段思想品德課的轉變讓我收獲了許多……
一、山重重,水重重——尋路
家長說:“僅從試卷得分,看不出孩子品德的高低。”
那一次,在《家,溫馨的港灣》一課中我的教學思路是:導趣——感恩的心這一話題,導情——看家庭照片、談感受,導事——陳玉蓉、孟佩杰,導理——感恩父母,導行——明確目標。學生扎實掌握了課本知識的分析與運用。可是作為班主任的我還是經常聽到家長的無奈:“老師,我的孩子回家從來不和我交流學校的事情,關切的詢問換來一臉的不耐煩。”“我孩子要買阿迪達斯的球鞋,說穿校服都一樣,鞋上比高低。”“我女兒迷上網絡,我真怕她有事啊,一問就沖我嚷嚷。”校園里的乖乖女回到家就成了霸道女,校園里的文明男孩,回家提出了更高的物質享受。
考試時流暢而完美的答案,與家長們一臉的失望與無奈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敲擊著我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的內心。我在學生與父母的對峙中反思著自己的教學,我在學生“口是心非”的矛盾中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在學生“高分低行”的對比反思自己的教學……
二、柳青青,花艷艷——風景
專家說:“理論所不能解決的那些疑難,實踐會給你解決。”
從認知的角度講,實踐很重要。科學上一致認為,親身經歷的事情卻能記住80%以上,而且很有可能成為自己終生的學習經驗。這都告訴我們,實踐性學習對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有重要的意義。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樹立正確的觀點時,要給學生問題,他們自己學會選擇;給學生問題,他們自己學會思考;給學生機會,讓他們自己學會去體驗;給學生一片藍天,讓他們學會自己向前走。
心理學同時也提醒,初中階段逆反心理就會在學生心中逐漸產成,就會與長輩發生誤解和矛盾,如果不正確地引導,或許就成就了一個個賭氣的不良少年,延誤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與父母搭建心靈溝通的橋梁,僅僅通過理論學習,勢單力薄。
三、天高高,路迢迢——踐行
我說:“無力改變過去,卻能讓未來更美。”
今年的課堂,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不再進行空洞、死板的說教,而是讓學生活動起來,自己在實踐中體會、感悟。對《家,溫馨的港灣》我進行了重新設計。
我要求學生進行課下的實踐準備:
1.記錄瞬間的感動點——讓學生用手中的記錄,照相機記錄拍攝生活中父母為我們辛勤勞作的點點滴滴,照片要寫明拍攝背景及自己的情感體驗。
2.發現、觀察身邊的愛——利用網絡、雜志等媒體搜集父母為自己的兒女無私付出的感人事跡,體會父母的偉大。
3.愛要大膽真摯地寫出來——每個同學給自己的父母寫一封信,并讀給自己的爸爸媽媽聽,有能力的家長可以寫回信。
4.我們在默默地行動——我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用你自己的方式為父母做一件或一些事,尤其注意觀察父母的反應。
實踐體驗帶來了不少的收獲:有的同學說自己第一次給父母洗了衣服,父母眼里、臉上的那份驚喜,讓自己刻骨銘心,倍感慚愧……我沒有講什么孝感天地的大道理,同學們交流中或慚愧、或激動的神情告訴我,他們心靈落進了感恩的種子。在《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歌聲中,我和學生靜靜地看著大新子和父親的照片畫面改變。歲月的滄桑催白了黑發,染紅了少年們的心。那一刻,同學們知道了自己該怎么做。
四、回首往來蕭索是,也無風雨也無情——后記
落實實踐性學習,需要勇氣,需要堅持,更需要智慧。這種勇氣,需要老師具備相信學生“我能行”的勇氣。理論狀態下的品德說教,永遠比不過實踐狀態的品德行動更能讓學生理解得深、體悟得久。背一萬遍“如何孝敬父母”,不如引導學生為父母做一
件事!
1.要有堅持。根據心理學上有一個21天習慣形成規律中講到三個階段:刻意,不自然——刻意,自然——不刻意,自然。因此,開展實踐性學習,偶爾堅持容易,堅持持久卻不易啊!
2.要有智慧。精用理論指導實踐,巧用實踐來檢驗理論。說得好,做得少——人空乏;說得好,做得好——人敏銳。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實踐性學習,我們一定要堅持“理論性學習”與“實踐性學習”的和諧統一。
初中學生,正值少年青春。如果說青春是一部書,扉頁上寫滿祝福,序言中提出希望,目錄里是學習的目標,章節中是那段與我們閱歷相同或相近的經歷。美麗的語言,踏實的行動,必將開啟思想的殿堂,綻放品德的花朵。
讓我們用實踐體驗,寫好青春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