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剛 文銘權 袁麗霞
9月20日—25日,眉山市青神縣組織的8家竹企業在北京參加2018北京國際設計周活動,并與北京國際設計周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擬共建“竹+X”創新平臺。
今年來,青神縣確定了竹產業“1235”的總體工作思路,即堅持一個目標,打造百億竹產業,建設竹產業經濟強縣,把青神建設成譽滿全球的竹鄉;建設兩大園區,即國家青神竹編產業示范園區、斑布健康竹產業園區;突出三個重點,即竹編、竹紙、竹建材;打造五大中心,即全國竹產業研究中心、全國竹產業交易中心、全國竹產業加工中心、國際竹產業培訓中心、國際竹文化體驗中心。
“一年栽竹,兩年出筍,三年成林。”竹子是可持續生產資源,發展竹產業這一綠色制造,可以實現生態和產業的融合。
竹絲套在銀杯上,是青神縣眾鑫竹藤制品有限公司每年的“大單”。總經理卿春表示,公司跟深圳某銀行合作,每年有2萬多個銀杯訂單,目前還在跟一些珠寶品牌洽談。他認為,“竹編+”是未來的一種審美趨勢。
青神竹福竹藝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德明的瓷胎竹編幾個月前成了“國際大禮”。結束四川之行的奧地利總統范德貝倫、總理庫爾茨返程時就帶了公司的瓷胎竹編。
卿春坦言,公司棕籃、臘肉竹籃等的訂單在下降,但是很多竹制生活用品、飾品等卻越來越有市場。公司今年剛嘗試生產竹制臺燈,目前就已經銷售了2000多個。
青神云華竹旅公司也在尋找傳統與市場的契合點,讓竹子不斷“跨界”。“推出的竹坤包,一年來實現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最近推出的竹手機殼也大受歡迎。”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云華竹旅公司正為國際知名品牌香奈兒打樣,下一步雙方將進行合作。
除了竹編,竹紙也在不斷創新。
四川環龍新材料有限公司通過生物制法,生產不需要加入化學添加劑和漂白劑的本色竹漿紙。“纖維組織沒有被破壞,紙張吸水性強,放到人的臉上,能把油污都吸干凈。”“不漂白”的本色竹漿紙近兩年成為業界新貴,位列全國品牌前三甲;而在全國本色竹漿生活用紙消費市場,川企占比超過一半,領跑全國。
竹絲套在茶具上編成精美藝術品,竹節造型變成墻上裝飾品,深加工后變成竹纖維,廢角料變成竹地板……在青神縣委書記肖巍看來,從單純利用“竹竿”到100%全竹利用,青神始終不斷挖潛竹材價值,并通過園區建設、政策引導,實現了竹產業的品牌化、集聚化發展。
目前,青神竹編發展成為有平面竹編、立體竹編和竹編套繪三大類3000多種產品的龐大體系,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為了支持竹產業發展,青神成立竹編產業園區,每年拿出25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引導。
今年58歲的劉前興是青神西龍鎮長池村地地道道的農民,依靠竹編手藝,他在竹編產業園區建了竹藝“工廠”,當起了“老板”,還幫助客戶得過國際大獎。
今年上半年,他帶領當地6個竹編藝人到廣州,為一家餐廳做竹編裝飾。“設計圖很難,在編織過程中還作了不少修改,最大的亮點就是大廳里蜿蜒的竹網編織。”半個月后,劉前興的團隊圓滿完成任務,后來,這個室內裝飾也獲得了世界四大國際設計競賽之一的德國紅點“建筑與室內設計”類別最佳設計獎,他和團隊也拿到了6萬元酬勞。
青神縣總人口僅20萬,有1.5萬名和劉前興一樣從事竹編產業的手藝人。竹編是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增收的大產業。
在年輪竹藝坊“上班”的蘭和平則是每天自己推著輪椅去的。她從小殘疾,不能走路,一直覺得自己是家庭的拖累。通過青神縣竹編“千人培訓”項目,蘭和平學會了編織竹燈籠手藝,每個月可以掙2000多元。在年輪竹藝坊,和蘭和平一樣的殘疾人還有10多位。
從2012年開始,青神縣開展竹編產業工人“千人培訓”,以殘疾群眾、婦女、青年勞動者等為重點,目前已完成人才培訓1萬余人。截至2017年,青神縣已建成現代竹林基地18.6萬畝,竹產業總產值22.5億元,農民人均從竹產業上獲得收入達到2064元。
今年以來,青神縣以國際竹藝中心為載體,不斷打造專業化國際竹產業交易市場。
國際竹藝中心總投入超過300萬元,目前展出2萬余件產品,竹產業交易中心也于9月28日開業。此外,為打造完善的交易平臺,在竹產業交易中心內還配套成立了跨境電商和創意研發中心,為入駐企業免費搭建創意平臺,拓展國際國內市場。以色列的斑布自行車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駐,成為入駐國際竹藝中心的第一家國外企業。
“青神是‘中國竹編藝術之鄉,我們要將國際竹藝中心打造為西南最大的竹產業交易市場和竹產業全產業鏈集散中心。”青神縣長徐琳表示。未來青神還有更高目標,擬新建一個竹產業交易場館,將青神發展成為全國竹產業大市場和全球竹制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