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虎原

2016年11月30日,從埃塞俄比亞傳回消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十一屆常會上,我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讓我在興奮之余想起自己的兒童時代。
村上老鄉大部分不識字,再加信息渠道不暢,又沒啥文化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談論娶嫁喪葬、生日滿月、起房筑院、出行訪友等新聞舊事時,用的都是農歷。偶有在外吃公家飯的人,若說“五一”或“國慶”要回來,父母還要到村小學查對一下。因為老師辦公桌前泥墻上釘一本日歷,每天撕掉一頁,人們管它叫“月份牌子”,上面把公歷某月某日對應的是農歷哪月哪日寫得清清楚楚。
老鄉們雖然對公歷不敏感,可對于二十四節氣,不但能倒背如流,而且不同節氣的農事安排以及衣食住行事項都講得頭頭是道。后來我在學校常識課上學到了二十四節氣,便將“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牢牢記在心頭,試圖在與父老鄉親對話時,能插上一言半語。
歷法是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太陽、月亮和地球的運行,準確推算出年月日的“長度”及周而復始規律的方法。簡單地說:公歷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年,并將其大致等分為12個月;農歷是以月亮繞地球旋轉所形成的朔望周期為月,并參考太陽的回歸為年。
而二十四節氣,則是將太陽的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個“節氣”,具有鮮明的時令、氣候、物候特征,是指導農業生產的補充歷法,體現了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人們在運用二十四節氣的實踐中,又創造出了豐富的諺語,像大地母親呼喚孩子乳名一般親切。
例如反映四季變化的諺語有:
“春打六九頭”——立春,總是在六九的第一天,立春和六九都預示著天氣開始回暖。“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過夏至有吃面的習俗,夏至一過,白天就開始逐漸由長變短。“春分秋分、晝夜平分”——太陽在春分和秋分這一天分別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這一天白天和黑夜一樣長。
反映溫度變化的諺語有:
“大暑小暑,灌死圪羚老鼠”——小暑和大暑兩個節氣期間,是北方最炎熱的季節,也是汛期,鼠類在地下掘洞居住,下大雨容易將它們灌死在洞穴里。“處暑不出頭、割的喂老牛”——適宜作物生長的溫暖季節已經過去,大秋作物如果還沒抽穗,必定欠收,禾苗只能當飼草。“小寒不寒寒大寒”——小寒和大寒之際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如果小寒不是太冷的話,大寒肯定要挑戰當年的低溫極限。
反映天氣現象的諺語有:
“谷雨栽上紅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谷雨前后是種植紅薯的最佳季節,適時的種植才能迎來豐收。“過了霜降,犁鏵高放”——天氣漸涼,這時秋翻地,起不到熟化土壤、儲蓄水分的作用。“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天氣越來越冷,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景象。
反映物候現象的諺語有:
“驚蟄不藏牛”——此時,老農要給閑了一冬的耕牛健胃、加料、梳毛、曬太陽,準備春耕。“三月清明遍地清,二月清明沒一根”——清明過在農歷三月,大地已有綠色;要是過在二月,新綠極其稀少。“小滿前后,安瓜點豆”——小滿節氣,正是種植瓜菜和豆類的大好時光。
我國的節氣早在商朝時期就已初步形成,隨著不同歷史時期勞動人民的不斷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更加科學,到距今2000多年的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已經基本完整到現在的體系。因此,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