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勝明 曾 輝

這是一起撲朔迷離的民間借貸糾紛。
原告劉某訴稱,2014年5月7日,被告陳某芳因生意資金周轉需要向原告借款300萬元并出具了借條。借條中借款人承諾,2015年5月6日前還清所有借款,如到期未歸還則該筆借款按月息兩分計算。原告依約通過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南昌金域名都支行轉賬支付了相關借款。但是,借款期限屆滿后,借款人不履行還款義務。為此,原告訴至法院,請求判令:1.被告向原告歸還借款本金300萬元,并支付逾期利息26萬元(暫計算至2016年5月25日,具體金額以被告清償全部債務之日為準),兩項共計326萬元;2.本案訴訟費由被告承擔。
被告辯稱,借款300萬元不是事實,原告“支付借款”是“過賬”,支付后該款項立即被操控“過賬”的唐某龍轉走。被告在2011年與唐某龍簽訂兩份借款合同,向唐某龍借款2000萬元,借期12個月,月息2分;唐某龍實際付款1760萬元;但唐某龍按照借款2000萬元收取了被告每月8分的利息,并通過虛構債務、資金“過賬”的形式,將該利息又制造成熊某君、龔某、馬某軍名下的債權。至2014年5月,被告已經向唐某龍以及過賬的熊某君、龔某共支付本息4200余萬元。2014年5月后,被告還向龔某、馬某軍等人支付了約2000萬元。2014年5月,唐某龍帶人找到被告,聲稱被告還有債務未清,要求被告付款。因“債權人”、收款人變化多端,又事發突然,且唐某龍來勢洶洶,被告一時無法對賬,被迫同意按照唐某龍提供的數據辦理“借條”及過賬手續。被告向唐某龍指定的原告出具金額為300萬元的借條,唐某龍持被告的身份證到招商銀行開立賬戶,辦理轉賬并將該款轉至其控制的賬戶。現該賬戶、身份證仍一直由唐某龍掌控。被告與原告劉某素不相識,從未謀面,也沒有從原告處取得任何借款。本案債權債務系唐某龍使用原告的名義虛構。唐某龍與原告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其訴訟請求不應得到支持。請求法院依法駁回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經審理查明,原、被告彼此之間素不相識。被告與唐某龍之間發生過借貸關系。2014年5月7日上午,被告出具一份借條,交由唐某龍。借條載明:“借款人陳某芳今借到劉某300萬元;借款人保證于2015年5月6日前還清所有借款,如到期日未歸還,則該筆借款按月息兩分計算;擔保人陳某郎、章某龍、江西呈祥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撫州分公司對上述借款承擔無限連帶擔保責任;如各方有爭議,約定到南昌市青山湖區人民法院訴訟解決。”借條還載明——此借款一年之內不計利息,時間未到還款日本公司及個人不予支付此款。江西呈祥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撫州分公司、章某龍亦在借條上蓋章、簽字。
2014年5月7日下午,被告與唐某龍一起來到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南昌紅谷灘支行開戶轉賬。唐某龍持被告的臨時身份證向銀行申請開立銀行賬戶,并向銀行提交其簽字的開戶申請單。銀行為唐某龍發放了一張戶名為被告的普通借記卡,該卡未辦理短信通知業務。被告在開戶確認單上簽字。
開戶業務完成后,唐某龍與但某紅(系原告劉某的姨媽)通電話,將該借記卡賬號告知但某紅,并要求但某紅向該賬戶轉賬。另外,唐某龍還在通話中要求但某紅再發兩個人的銀行賬號過來,由其取現后進行資金對轉。
法院在審理該案后認為,原告雖提供了借條及資金300萬元的銀行轉賬憑證,用于證明原、被告之間存在借貸關系。但被告與原告、但某紅素不相識,被告名下的借記卡賬戶系唐某龍開立,并由唐某龍實際控制,原告在未與被告見面的情況下,應唐某龍的請求及但某紅的指令向該借記卡賬戶轉賬300萬元,且一年之內不收利息,有悖常理。到賬后,唐某龍即刻將資金轉賬至但某紅指令的邱某、陳某紅名下的銀行賬戶。由此看出,本案中整個資金的流轉系基于唐某龍與但某紅的合意而為,被告對該資金無管領力、支配力。以上證據不足以認定原、被告之間存在真實的借貸法律關系,原告訴請被告還本付息,證據不足,法院不予支持。經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依法判決如下:
一、駁回原告劉某的訴訟請求。
二、本案由原告預交的案件受理費32880元,由原告承擔。
【點評】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由此可見,法院依法作出上述判決是符合法律規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