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媽

孩子在外面受欺負,做爸媽的都會十分心疼,恨不得馬上找對方理論!那么家長是不惜用肢體沖突來保護孩子,還是一味地認慫呢?面對與小伙伴的矛盾,什么才是父母正確的打開方式?
對于小孩子來說,搶玩具、打架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挨兩下打不會由此變成“慫包”,推對方幾下也不會由此變成“小霸王”。孩子們就是在這樣不斷試錯、調整的過程中學會成長的。但作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大人,卻自顧自的“玻璃心”,見不得自己的孩子受一丁點兒委屈,一言不合就開打……拜托,這并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保護方式。
事實上,家長這種激烈的“護犢”行為不僅不利于孩子習得正確的人際交往的方法,反而有百害而無一利:面對大打出手的成年人,小一點的孩子會感到恐懼、害怕、困惑,進而大哭;大一點的孩子甚至會因為家長的這種“護犢”行為感到丟臉。
一般來說,一個家庭的經濟能力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豐盈的物質條件更是一個孩子可遇不可求的。但家長的精神軟實力卻有無盡的發展空間,能給予孩子無窮的精神力量。
我們每天奔波勞碌,甚至削尖腦袋砸鍋賣鐵也要買學區房,為的是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可是如果孩子的父母沒氣度、對周圍的人和事總是懷有敵意,即便住在高檔小區,孩子也會有匱乏感——精神的匱乏。
你的氣度和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路,沒氣度的父母養不出有格局的孩子。因為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若干年后,你的孩子就是你現在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