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10月23日文章,原題:開放成為中國反擊特朗普的有力武器 特朗普指責中國操縱貿易體系以偏袒國內企業,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傾銷產品并竊取知識產權。他已對25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并于上月警告北京,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是不可接受的。
關系破裂是如此嚴重,以至于一些評論員分析稱,將爆發一場新冷戰。但外國基金經理似乎并不擔心——他們預期中國將占上風。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他們持有的中國股票和債券為462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225億美元。
根據聯合國的一份報告,2018年上半年,中國是全球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投資額增長6%,達700億美元。
把這些資金流入放在大背景中,就會發現它們對中國經濟抵抗力的重要性。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債券和股票的月度投資流入量首次與外商直接投資水平相當。今年前9個月的外商直接投資水平為918億美元。這些資金流入充實了中國人民銀行的外匯儲備,使中國央行具備一個更龐大的“戰爭基金”來捍衛人民幣對美元匯率。
對于外國投資者來說,中國12萬億美元的債券市場一直是其主要吸引力。自今年年初以來,已有約662億美元流入中國國內債券,使截至9月底的總持有量達2772億美元。“中國債券收益率較高,10年期政府債券收益率為3.57%,而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僅為0.47%。”中國銀行倫敦分行分析師胡昆(音)說道。更重要的是,中國債券有望很快加入有影響力的基準指數。
人民幣在2016年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后,目前占10.9%的權重。但是,外國投資者相對而言不敢問津中國債券市場中更具特色的部分,特別是龐大但不透明的公司債券市場。然而,這種局面正在發生變化,北京正允許國際信用評級機構評估更多中國企業,并可能將收益率推高至相對政府債券更誘人的水平。
在股市方面,面對行情下跌,外國資本流入在今年保持穩定。這得益于中國股票被納入國際股指。截至9月底,中國A股的境外投資者持有量達1850億美元,與今年年初水平相當。
即使美國不斷加大貿易壓力,中國正發現向全球資本開放的實用價值。無論是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還是中國股票納入強大的投資指數,中國越來越開放的舉措都在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作者JamesKynge是《金融時報》副主編,胡建坤譯)
環球時報201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