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傳文
東亞各國的文化體系皆來自中國文明的傳承,這一點在日本和韓國尤為凸顯。當我們面對西方現代文化的洶涌沖擊時,如何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和諧共存、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擺在中日韓三國面前的共同課題。
中華文明經數千載發展至今,從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漢代經學諸儒林立、魏晉玄學老莊周易、隋唐佛教八宗大盛、宋明理學嚴謹規整,直到如今已經發展為以儒釋道三家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體系。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文明體系向東傳播入韓國、日本,經過上千年的吸收融化,逐漸形成了日韓文化體系。
不久前,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了韓國在中小學教育體系中如何把傳統儒家文化與現代教育結合起來,實現了比較好的東西文化融合。結合中國目前在傳統文化教育中,一些地方落后愚昧的“女德班”時有出現的怪現象,以及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教育并未實現良好的融合,筆者認為我們確實需要思考和借鑒。
韓國的文化體系當中,主要繼承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從古至今無論從社會結構、皇族統治、民風民俗,甚至連國旗的設計,皆是中華文明的繼承、延續。特別是社會結構中的等級制度深入民心,這無非是中國儒家文化中從天子到庶人的五等人的等級規尺標準。規禮有節、長幼有序,這一點在民眾中形成了良好的傳統。《禮記》講“禮節民心、樂和民聲”,禮的傳承程度,直接影響了國民整體素養。
我們常說,唐看日本,明看韓國。韓國之風以明朝為特色。儒學發展到明朝為宋明理學,其特點為規整而守中。與中國相同,韓國也曾遭遇外強的侵略,于是對西方文明有所向往。特別是近現代受西方思想的融入,向西方學習一躍成為亞洲經濟強國之后,更是形成傳統與現代兩股文化共同影響下的特色。
對中國來說,情況又有所不同。經過近代百年屈辱的遭遇,中國亦是尋求變革圖新的發展新途徑。經過多年的戰爭洗禮,在新中國成立后又經歷一些變故,此時的傳統文化已消弭殆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越發認識到,一個國家如果失去了歷史文明的傳承,在發展圖強的道路上,必然會遇到種種坎坷。所以,今天傳統文化的復興已成一種趨勢。而在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結合上,目前尚未形成完全的合力,盡管從國家層面早已積極倡導,而華夏傳統文明的核心思想在發揮其作用力上,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如何才能把幾千年的華夏文明成果,在當今社會進步國家強盛的道路上物盡其用?筆者認為有幾個方面的工作仍需努力。
首先,是真正地形成全民意識,認識到傳統文化核心思想對國家民族的發展將會起到重要支撐作用。這一點不應只是國家頂層的倡導,還需要社會從上至下各個層面形成一種發自內心的認識。讓民眾感受到傳統文化對個人本身的巨大價值,樹立民族自信的意識。
其次,進行國家層面的傳統文化研究、梳理、篩選。過去中國每個朝代都會對歷史進程中的文明體系進行梳理,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都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而對過去文明的總結。
再次,強化教育普及,特別是融合在十二年國民教育體系中進行,這是最重要的環節。
國家強盛除了物質文明的積累,更重要的是發展精神文明,而中國是最不缺乏精神文明的國家。做到這一條當首先從基礎教育入手。在基礎教育體系中,增加傳統文化的經典學習,這是先賢的智慧結晶,并且經歷了數千載的實踐,應充分利用。少年立則國立,少年強則國強。▲
(作者是文化教育工作者)
環球時報201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