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精心選材:以典型事件刻畫人物形象
司馬遷為了在文章中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對足以表現人物個性的事件和材料作了詳細的記述和描寫,對不足以表現人物個性的事件和材料則予以舍棄或一筆帶過。僅就課文《鴻門宴》而言,宴會之前,選取的典型事件主要有“無傷告密”“亞父定計”“項伯夜訪”“張良獻策”“項伯說情”等;宴會之中,選取的典型事件主要有“劉邦謝罪”“項王留宴”“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等;宴會之后,選取的典型事件主要有“沛公逃席”“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范增憤罵”“誅殺無傷”等,通過這些典型事件,把項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不善用人、優柔寡斷的性格;劉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辯、善于應變;范增老謀深慮,張良老練多謀,樊噲勇猛豪俠等個性特點充分表現了出來。
2.矛盾沖突:使人物性格特征鮮明突出
《鴻門宴》始終將人物置于尖銳的矛盾沖突之中,使人物性格特征鮮明突出。全文分五節。
第一節,故事的開端,寫劉邦滅秦后企圖獨王關中,項羽破關入秦,欲擊潰劉邦。范增又建議項羽“急擊勿失”。文章一開始就寫出項劉矛盾。
第二節,故事的發展,寫劉邦籠絡項伯,消弭矛盾,使即將爆發的軍事沖突化為鴻門宴上的角逐。
第三節,故事的主干和高潮,這一節寫得波瀾起伏,跌宕生姿。劉邦見項羽,敘舊日之情,謝入關之“罪”;項羽聽后和盤托出曹無傷的密報,雙方和解,形勢轉向緩和。宴會上范增數目項王,舉玉玦暗示剪除劉邦,形勢又趨緊張。項羽默然不應,一緩;項莊舞劍,意在劉邦,形勢再度緊張;項伯以身掩護,再緩;樊噲闖帳,直斥項羽,矛盾達到高潮,而項羽出人意外地稱樊噲“壯士”,賜卮酒、彘肩,緊張氣氛頓時消散。文勢時起時伏,扣人心弦,人物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第四節,寫劉邦逃席,是故事的結局。
第五節,寫張良致謝,項羽受禮,范增擊破玉斗,劉邦立刻誅殺曹無傷,是故事的尾聲。項劉之間的矛盾斗爭就這樣暫時告一段落。我們可以看到,《鴻門宴》寫歷史人物不是作一般的介紹,而是根據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構成故事,在矛盾中表現歷史人物的思想性格。
3.對比襯托:凸現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鴻門宴》這一文章中多處使用對比襯托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不同類型人物的比較是常見的手法,為了使讀者更清楚地認識項羽,司馬遷還用范增進行側面烘托,在寫項羽下達攻擊劉邦的命令后,特別寫了范增的反應。范增說:“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這段話固然寫范增的老謀深算,但也是為了更深刻地揭示項羽的思想性格。首先,按理說,項羽已經大怒,而且下令第二天就攻打劉邦,范增似乎不必再說什么多余的話了;其實不然,范增說那番話正說明他對項羽很了解,他用嚴酷的形勢警告項羽:主意定了就堅持干下去,千萬不要中途變卦。后來的事實證明范增的話毫不多余。其次,項羽聽了項伯的話,按理應想想劉邦的話是真是假,即使是真,也應想到范增的那番話。而項羽竟然不顧范增的警告,許諾了項伯。更嚴重的是,酒席宴前,范增多次舉玉玦示意,又讓項莊舞劍;而這一切項羽都無動于衷。可見,項羽這種毫無頭腦的獨斷專行到了何種程度!這就是側面烘托的作用。另外,作者寫劉邦,用項羽作對比,用張良作陪襯,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4.語言描寫:準確細膩勾勒人物形象
《鴻門宴》中的很多人物對話寫得非常精彩,讀的時候如聞其聲,如見其形,這是因為這些對話描寫不僅準確地傳達出了人物的心聲,而且形象地顯示出了人物的身份和個性特征。如寫項羽,聽到曹無傷的密報,則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說明沖動、簡單草率而作出的決定,最終會釀成惡果。綜觀全文,項羽語言不多,但這“不多”的幾句話,卻幾乎句句都體現著他近乎幼稚無知的豪爽直率。當劉邦來到鴻門不卑不亢向項羽“致歉”時,項羽竟感動得脫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看似坦誠,實則愚蠢,一開口就輕率地供出了給自己提供軍事情報的內線。當樊噲闖帳、怒目相向時,項羽不但不警戒,反而好像是做了虧心事似的,先是敬酒,接著給肉,一句“壯士!能復飲乎”引出了樊噲的一頓奚落,使自己陷入了被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