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硯淼



YI Tunnel,一個致力于以AI賦能零售業的人工智能公司。在全球范圍內,YITunnel提供商用程度極高的零售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以計算機視覺、計算機圖形學、卷積神經網絡技術為依托,通過純視覺動態手段進行商品、動作語義和人臉識別;其切入點是5個智慧零售方案(智能售賣機、自助結算臺、無人店、智慧貨架實時監控管理系統和智慧門店AI分析系統),可在成本大幅度降低的情況下,讓一切場景智能起來,最終實現從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分析到數據優化的零售全流程賦能。
CEO吳一黎,2007年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圖形學專業畢業。2006至2007年,吳一黎在微軟亞洲研究院Microsoft MasterProgram實習,從事圖形學領域研究。他曾先后服務于甲骨文、IBM,2014年開始創業,2016年10月創立YI Tunnel,寄望其成為AI時代的SAP(全球領先的企業應用軟件解決方案供應商),加速零售企業智慧轉型。
吳一黎介紹:“YI Tunnel團隊基本上是清華背景,在技術上領先性很強。專注于技術也是我們的核心思路之一。截至今年上半年,YI Tunnel獲得了百余項專利。”
公司總部現有近50名工程師組成的技術團隊,致力于算法和軟件開發。與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圖形學和計算機輔助視覺研究所簽訂了合作協議,由相應的研究團隊幫助YI Tunnel做算法支撐。除此之外,公司還在四川南充成立全資子公司,有150人的全職團隊在人工智能領域做數據標注,積累了超過5億張商品照片和人拿放動作照片。
由此一來,過去兩年中,YI Tunnel在認識人的購買行為動作和商品積累的技術層面做了大幅度推進。
那么,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語言來說,200多人努力兩年的時間,做了些什么呢?
吳一黎回答:“簡單地說,就是通過AI視覺的方式把所有線下零售交易行為數字化,再用AI和大數據的深度融合進行持續性的運營。”
“我們現在主要有5個產品形態。按時間順序來說,YI Tunnel最早做出的產品是自助結算臺。它能替代傳統超市的掃碼結算臺,我們叫它‘三合一。”
什么是“三合一”?
“第一是不用再掃碼了。標品往自助結算臺上一放,它直接能‘認出標品是什么,不用人來找碼。”
每個人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旦超市里某個掃碼結算臺的收銀員是新手上崗,不太熟悉條形碼位置,為客人結算時速度非常慢,往往導致收銀口大排長龍,浪費了客人大量時間。
讓顧客利用掃碼手段自助結算的速度更慢。也正因如此,吳一黎說,YI Tunnel曾經在國內某大型超市做過實測。消費者不是收銀員,結賬時先得以不熟練的動作找到條形碼在哪,再掃—下,然后放回來。結算單一商品,走完這個流程大概需要8到10秒不等。但如果利用YI Tunnel開發的自助結算臺,只需把待結算的商品往自助結算臺上一放,讓它“看一看”,屏幕上就會出現商品信息并經系統確認。此時把該商品拿下,再繼續結算下一件。這個過程一般只需3秒。
“第二是不用稱重。在超市買蔬果時有過大排長隊的體驗吧?十幾個顧客提著蘋果、橘子就等稱重處一個工作人員來稱重打價簽。因為只有他才知道蘋果的代碼是1234,橘子的代碼是5678,得等他給顧客們一個個敲碼打出價簽,顧客才能結賬。又比如紅心火龍果和白心火龍果外形很像,人肉眼看都很難分辨種類,而我們的自主結算臺通過深度學習的方式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火龍果往結算臺上一放,被它‘看一看,系統可以直接‘認出這是哪種火龍果,并同時完成稱重和結算費用。”
作為傳統線下營銷方式中最普及的一種,很多零售商都以會員化方式管理客戶資料。換言之,每個現代人的錢夾或卡包里或多或少都有幾張便利超商的會員卡。在連支付方式都趨向無現金化的當下,隨身攜帶多張銀行卡大小的會員卡也漸漸成為一種負擔。
YI Tunnel自助結算臺“三合一”特色中的第三點,就是顧客的卡包再不會被各式各樣的會員卡塞滿,進一步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
“我們的設備上搭載了人臉識別攝像頭,顧客往結算臺前一站,它就可以自己‘認出您是誰了。您的會員號、優惠信息,它都‘知道。自動結算時,您可以享受的折扣和積分全部自動計算。‘三合一后,商品識別和人臉識別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我們在做的第一件事。”
除此之外,YI Tunnel的自助結算臺對連鎖快餐、面包房、學校及工廠食堂場景進行了針對性的布局和開拓。產品對于優化結算環節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嘗試,有效改善了大型食堂短時間內用餐結算的現狀。據透露,YI Tunnel己與不少大型客戶簽署了自助結算臺場景的訂單。
吳一黎和他的YI Tunnel做的第二件事是無人店。
無人店這個概念最近特別紅火,京東、阿里巴巴、亞馬遜等零售巨頭都在發展無人店業務板塊。那么,YI Tunnel做的無人店又有什么特色呢?
吳一黎驕傲地說:“到目前為止,即使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我們也是難得一見的純視覺無人店。市面上很多無人店都是用貨架內置的秤來判斷商品是什么。顧客從貨架上取走一件商品,貨架的秤根據減少的重量識別商品。但我們用的貨架不需要加秤,智能化改造傳統零售店時,使用原有的貨架就可以,不需為每個SKU(Stock Keeping Unit簡稱,庫存量單位,即庫存進出計量的基本單元,可以是以件,盒,托盤等為單位)單獨打造貨架。”
不使用秤稱重方式,識別商品就用最一“目”了然的方式——還是靠“眼睛”。
“我們為海航在海口的大廈一樓做了這樣一個概念店,已經上線運營將近半年。”
他介紹,因為這個概念店是在單位內部設立的店鋪,先將本單位員工的人臉信息和員工卡賬戶綁定。比如某顧客,他進店的同時,系統通過攝像頭捕捉的臉部畫面識別其身份。他在店內選擇自己要購買的商品,如果想喝一瓶果汁,他可以隨便拿,可以裝進包里帶走,可以藏在褲兜里,甚至可以喝掉果汁再把空瓶放回原處。
為什么?因為這個顧客在店內的所有動作都會被攝像頭實時捕捉。顧客的表情、性別、年齡,顧客在哪個貨架前停留,停留了多長時間,看了什么買了,看了什么猶豫又放回去了……所有這些購物行為都會被后臺服務器實時計算。
“顧客離店時,也不用做什么麻煩的額外動作,只需要按下門口的開門按鈕,直接出門走就可以。你會在離開店的那一瞬間收到賬單。我們的系統可以清楚地告訴你,你買了什么,一共多少錢,錢已經從你的員工卡賬戶里扣過了。當然,其他場景應用時也可以選用微信、支付寶等各種支付方式。”
歸納—下,YI Tunnel純視覺無人店的技術知識點是:
基于圖像識別和動作語義識別技術打造的智能貨架,判斷消費者購物行為,識別拿取商品明細;
刷臉支付替代手機支付,真正的“拿了就走”體驗;
現己識別萬余種SKU;
除標準品外,還可識別蔬菜、水果、衣服、菜品等非標品;
延長設備使用周期,基于深度學習技術,機器具備自我優化更新的功能,部署后持續學習,效率和準確度會持續提升。
更進一步展望,吳一黎說,零售業關注三個數據,即:人、貨、場,YI Tunnel做無人收銀,也希望未來能夠在學習大眾線下購買行為數據的基礎上,用AI的手段指導零售全流程的運營。
打個比方,放眼整個供應鏈,一家店鋪每天該補幾次貨?該賣3000個SKU還是1000個?應該主推甲商品還是乙商品?日常經營中,很多零售店判斷這些都是靠拍腦袋決定。而YI Tunnel無人店系統在運營一段時間后,通過計算所收集的數據進行預測,對經營者提供合理化建議。
YI Tunnel做的無人店和國外零售巨頭做的無人店有什么不一樣?
“國外無人店從四年前開始出現,當時計算機視覺、AI算法和硬件的成本、數據量等都還沒有突破,所以那時要用純視覺做無人店時機是不成熟的。我們從2016年底開始做無人店,這個起點正好卡在了視覺技術成熟的時間點上。在‘破土之時,我們上來就是基于純視覺,成本也比國外同類廠商大幅度降低。就像國外廠商做無人店需要為每個SKU單獨定做貨架,即使是賣一杯咖啡也要單獨給貨架上挖個放置槽,下面配一個秤。這都是非常復雜的硬件要求,而我們統統不需要。雖然服務器成本依然比較高,但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好原有的普通攝像頭和貨架,降低傳統店鋪智能化轉型成本。”
2018年1月,YI Tunnel團隊赴紐約參加美國年度最大零售科技展(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全美零售業聯盟展,以下簡稱NRF展)。在NRF展上,YI Tunnel應用于零售的純視覺技術備受矚目,也收獲了美國和日本的代理商。甚至有歐洲老牌廠商找到吳一黎,希望可以直接收購。這次參展經歷讓他更加堅定了用純視覺技術賦能零售的決心。
值得一提的是,參展NRF,YI Tunnel帶來亮相的是智能售賣機——吳一黎和他的團隊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它。
“智能售賣機是YI Tunnel今年主推的產品。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自動售貨機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中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自動售貨機的存量在19萬臺左右。當下日本的自動售貨機存量500萬臺,美國700萬臺,可以說,國內自動售貨機市場潛在需求缺口可觀。我預測到2025年,中國的自動售貨機保有量可能達到1000萬臺。如果按每臺機器使用壽命10年、年淘汰率10%算,即使不計產業鏈優化服務,可供開拓的市場空間也很大。”
吳一黎在海外時觀察到,美國大型自動售貨機供應廠商推出的智能售賣類機器,內部需要20個攝像頭才能完成“自助”,其運行原理是拍攝靜態圖片對比開門前和開門后貨品狀態。但他認為,這在實際投入使用中可行性未必高。
“比如說顧客在自己開啟柜門拿飲料時可能會不小心碰倒其他瓶子,隨手就把矮的瓶子放在高瓶子的后方,或是疊放,攝像頭出現死角,難以準確判斷狀況。我們可以只使用2個攝像頭——上下各安1個,即使顧客開關門只有一瞬間,商品大部分都被遮擋,YI Tunnel智能售賣機還是可以‘知道你動了哪樣東西,它是什么,你的動作是拿出還是放回。”
攝像頭的價格本身并不高昂,為什么減少攝像頭如此重要?
他答道:“傳統的自動售貨機內部有復雜的機械結構,包含大量鈑金件,因為它需要傳動。這些機械結構代表著巨大成本,而且降不下來。我們把攝像頭減少到2個,就意味著可以去掉很多冗余的機械結構,只需要把普通的隔板往上一放就夠了。這樣直接降低了我們售賣機的生產成本。”
這還只是其一。
“其二,我們把原先的自動售貨機從一個‘傻終端變成了智能終端。使用我們的智能售賣機,上貨員每天上什么貨、上多少,所有的過程都會有視頻記錄和分析,庫存管理非常透明。在消費者端,通過搭載的人臉識別攝像頭的捕捉,什么樣的消費者來光顧,挑選了什么商品,拿起什么又放回去,最終買了什么……所有這些數據都會被記錄下來。智能售賣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通過分析數據,再對整個供應鏈進行指導。”
劃重點,YI Tunnel智能售賣機的技能是:
顧客刷信用卡或使用微信、支付寶掃碼打開機器,拿取商品后,系統自動識別拿取商品價格,關門后賬號自動扣款;
可容納至少50個SKU,降低運營成本,增加營收;
實時獲取消費者購物行為,當系統識別盜竊行為時發出警報;
提供基于云的供銷管理平臺,可根據機器的放置位置、周邊人群的消費習慣動態投放商品,再根據銷售情況持續優化供應鏈;
支持精準營銷,當設備投放到一定規模時,還可根據受眾消費習慣定向投放廣告;
機器識別SKU數量不斷增長,目前設備可辨識1萬個SKU物品,機器識別數量仍會呈指數增長;
識別速度快,準確度高,測試環境下每件商品的識別時間為0.02秒,準確率達99.7%,消費者拿取商品結賬準確度高。
說到這里,吳一黎風趣地舉了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現在已經在某連鎖快餐店上線了智能售賣機和冷藏柜。使用一段時間后,通過收集的數據一出現在這里的人和他們的消費行為,我們可以像預測明天的股票一樣預測明天你店里哪些商品銷量好,哪些滯銷。原理很簡單,就像假使有一位顧客每周三都會來店點一份牛肉飯,我的系統在周二檢測到制作牛肉飯的原材料不足,就會提示店方去進貨,因為明天肯定賣得出去。”
對于整個零售業態的完整賦能,吳一黎看起來信心十足。如今YI Tunnel不僅訂單實現了指數級的增長,產品研發也在緊鑼密鼓進行中,智慧貨架管理系統和智慧門店AI分析系統在逐步落地。客戶拓展方面,YI Tunnel早己締結了與碧桂園、超市發、永輝超市、交通銀行、海航集團、可口可樂、吉野家、萬達集團、巨昂投資、康師傅等國內大牌零售商和品牌商的深度合作。
不難看出他的理念:YI Tunnel不僅要自己做出科技含量十足的產品,也希望幫助客戶成功。
吳一黎說,YI Tunnel,“YI”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易”,“Tunnel”則是英文“隧道”的意思。
“之所以這么取名,我希望我們可以用人工智能的手段打造連接科技和商業、傳統與未來的隧道,讓生活大道至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