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些科幻電影中,外星人都長著一顆大腦袋,而身體很瘦小。難道這會是人類體型未來的發展趨勢嗎?科學家最近的研究成果似乎也為此提供了佐證。他們發現,具有較大腦部的靈長類物種,其肌肉量較少,這一現象為一個爭議性的理論提供了支持,即缺少能量的大腦會“竊取”其他組織的資源,使自己變得更大。
大腦的正常運行需要消耗很多能量。一些科學家估計,1千克腦組織每天需要超過100萬焦的能量。那么,靈長類動物——特別是人類——是如何為大腦提供如此多能量的呢?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了一種觀點:也許靈長類動物通過在其他部位節能,來供養它們的大腦。該觀點認為,靈長類動物另一個消耗能量的“大戶”——內臟,隨著大腦的變大而變小。
美國北得克薩斯大學的馬格達萊納·穆克林斯基說,肌肉——特別是長跑等持續活動中使用的慢縮肌——也是一種消耗大量能量的組織。因此,穆克林斯基團隊解剖了10種自然死亡的圈養靈長類動物,包括質量約130克的菲律賓眼鏡猴和質量達幾千克的食蟹獼猴。該研究小組發現,相對于其整體體重,腦容量較大的靈長類動物的肌肉量較少。不過,穆克林斯基也承認現在的樣本量較小,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數據為她的論點提供支持。
(摘自《科學畫報》2018年第7期)
文人軼事
●“二戰”期間的一個晚上,毛姆和弗吉尼亞·伍爾夫正結伴在倫敦街頭漫步,突然響起空襲警報。很快,高射炮從各個角度向敵機射去,天空像被禮花照亮一般,恐怖而壯觀。毛姆忙高喊著尋找掩體,回頭看時,只見伍爾夫正站在街道中央,朝天空張開雙臂。
●1941年,朱光潛在戰時武漢大學任外文系主任,有一次請幾個學生去他家里喝茶。學生看他院子里積滿了落葉,就想幫他掃,他連忙阻止,說:“我等了好久才存了這么多層落葉,晚上在書房看書,可以聽見雨落下來,風卷起落葉的聲音。這個記憶,比讀多少秋天境界的書都更生動、深刻。”
●汪曾祺到上海找不到工作,絕望得想自殺。沈從文罵他:“你有一支筆,怕什么!”沈自己常在夜里寫作,寫到暈厥,伏在自己的一攤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發現,手稿上也常有血跡。汪曾祺說:“他真的用一支筆打出了一個天下。一個只讀過小學的人,竟成了大作家,而且積累了那么多的學問,真是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