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美國把中國革命的勝利,看作是“共產主義的擴張”。為了阻止他們所說的“共產主義擴張”,美國一方面加緊對中國進行封鎖,另一方面加緊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組織美國戰略利益圈。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更加重視對這個戰略利益圈的建設,并十分重視對臺灣這一軍事基地的鞏固和加強。
美國的艾森豪威爾政府組成后,起用了一個著名人物當國務卿,此人叫杜勒斯。這個人之所以著名,一是因為他更新了美國的國際戰略,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二是因為赫魯曉夫和毛澤東都提到過他。赫魯曉夫怕這個人,說他“厲害”;毛澤東則說,美國政府里,杜勒斯是比較“有章法的”人。但杜勒斯的引人注目,主要還是因為第一個原因。
杜勒斯所更新的美國全球戰略是:美國要在歐洲與蘇聯爭奪,在亞洲建立“反共戰略基地”,與共產黨對抗。在這個新戰略中,臺灣被他視為美國在太平洋的“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可與韓、日、菲、越一起構成一個包圍中國的鏈條。為了把臺灣建成美國的一個“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他考慮,不能只支持蔣介石,還要在臺灣進一步扶持搞“臺灣獨立”的政治力量。這個政治力量一旦形成勢力,就可以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真正歸美國控制了。因此,按此主張,美國開始暗中支持“臺獨”。
杜勒斯在臺灣的活動,瞞不過毛澤東。毛澤東很快就發現了美國的意圖和美國支持“臺獨”對中國統一的威脅。1954年9月23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指出:“一切想把臺灣交給聯合國托管,或者交中立國代管,以及‘中立化臺灣和制造所謂‘臺灣獨立國的主張,都是企圖割裂中國領土,奴役臺灣的中國人民,使美國侵占臺灣的行為合法化。這都是中國人民絕對不允許的。”周恩來的講話,顯然代表了毛澤東的觀點。
20世紀50年代后期,“臺獨”勢力在美國的扶持下一度猖獗起來。美國在暗中扶持“臺獨”勢力,也引起了蔣介石的警惕。蔣介石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壓制“臺獨”勢力。但他的總策略還是要依靠美國對他實行經濟、軍事以及國際政治上的支持,因此,他對于美國支持下的“臺獨”勢力雖然也打擊,對于親美勢力雖然也壓制,但總的看,他反“臺獨”并不十分徹底。
毛澤東與蔣介石的認識有根本不同。毛澤東認識到,當美國支持下的“臺獨”勢力發展起來后,中美之間的民族矛盾已經上升,甚至已經超過了國共兩黨之間的矛盾。同時,毛澤東也看到,蔣介石雖然反共,但他力主祖國統一,不準搞“臺獨”,對“臺獨”勢力還是鎮壓的。在這一點上,國共兩黨之間有共同性。基于這種認識,他調整了對臺政策,把原來的既提要武力解放臺灣,也提和平解放臺灣,調整為以提和平解放臺灣為主。為此,毛澤東提出了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總方針。這個總方針的基本點,就是力爭用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但是蔣介石卻一意孤行。在美國支持下的“臺獨”勢力出現并發展起來的情況下,他看不到中美之間的民族矛盾已經出現,甚至不承認中美之間存在民族矛盾,而仍然把國共兩黨之間的矛盾放在第一位,把反攻大陸當作他的主要任務。為了壓制一下蔣介石的氣焰,毛澤東不得不于1958年做出炮擊金門的決策。事實上,炮擊金門也達到了預定的效果。
毛澤東在軍事上打擊蔣介石的同時,在政治上又提出要與蔣“和”的主張。1958年10月6日,毛澤東在他親筆撰寫的《告臺灣同胞書》中,針對蔣介石說:美國人總有一天要拋棄你們的, “歸根結底,美帝國主義是我們的共同敵人”。我們“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當年10月25日毛澤東又親筆撰寫《再告臺灣同胞書》,指出“中國人的事情只能是我們中國人解決。一時難以解決,可以從長商議”,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多個中國。這一點我們是一致的”,并宣布“逢雙日”不打炮,讓金門等島嶼“得到充分的供應”“以利你們長期固守”“一致對外”。
1958年,就在炮擊金門的同時,毛澤東曾經與蔣介石有較深的交往,與毛澤東也有很深交情的章士釗先生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章先生在這封信中向蔣介石說明了毛澤東關于“聯蔣抵美”的政策,核心內容是說:毛澤東、周恩來希望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愿意與蔣介石先生再次合作,共同實現祖國統一,抵制美帝國主義把臺灣從祖國分裂出去的圖謀。蔣介石收到了章先生的這封信后,在陽明山他的別墅里思考數日,還招來陳誠、蔣經國等高級官員一起商議多次。從這一情況來看,章先生轉達毛澤東意思的信,已經打動了蔣介石,只是蔣介石仍存疑慮,故遲遲不愿意在和平統一道路上邁步。
到了1959年,毛澤東仍然通過各種途徑,向蔣介石傳遞帶有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內容的信息。1960年7月,毛澤東、周恩來請原來給蔣介石寫過信的章士釗親自到香港走一趟,向在香港的國民黨要人轉達中國共產黨關于愿意與國民黨和平談判的信息。章士釗臨行前,毛澤東與周恩來還專門議定了一個原則,由周恩來當面向章士釗談清,這就是,請章先生向蔣介石透露如下意思: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后,中國共產黨會認真考慮蔣介石及其他國民黨高官的“名”和“利”兩方面問題。
對于中國共產黨堅決反對“臺獨”,反對美國分裂中國的圖謀,為和平統一而愿意與國民黨合作的誠意,蔣介石在表面上并沒有積極響應,但他的內心已經受到極大觸動。他也認識到了美國人分裂中國的圖謀和“臺獨”的極大危害性,因此,在行動上開始抵制美國分裂中國的政策,更嚴厲地打擊“臺獨”。
蔣介石抵制美國分裂中國的企圖最突出的是,他對美國“劃峽而治”方針的堅決抵制。
1958年8月23日開始的金門炮戰之后,美國并沒有派軍隊參戰,而是提出“劃峽而治”,要求蔣介石從沿海島嶼撤軍。毛澤東則一眼看穿這個方針是美國政府50年代初搞的“臺灣自治”“臺灣地位未定論”的翻版,是美國分裂中國的新陰謀。在臺灣,蔣介石也對“劃峽而治”方案作出了激烈反應。1958年9月19日,蔣命令臺灣當局的“外長”黃少谷在“立法院”聲明:美國的方案“損我權益”,我“決不承認”。杜勒斯并不死心,他在9月30日召開記者招待會,批評蔣介石:“美國以前就認為,把為數眾多的部隊放在金門、馬祖是相當愚蠢的。”蔣介石十分氣憤,他立即做出了激烈反應,馬上專門接見美國記者并發表談話,明確表示:反對從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撤軍。他還尖刻地說:我沒有接受杜勒斯談話的“義務”。
毛澤東注意到了蔣介石政策的變化,他對于蔣介石采取的打擊“臺獨”的行動是贊同的。1959年10月5日,毛澤東在與拉丁美洲17國共產黨代表團談話時說:“我們反對‘兩個中國,蔣介石也反對‘兩個中國,我們有一致之處,有共同點。”
為了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毛澤東決定,需要再放寬對國民黨和蔣氏父子的政策。1960年5月22日,毛澤東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研究了對臺工作問題,提出了臺灣寧可放在蔣氏父子手里,不可落在美國人手中的基本原則。1963年,周恩來將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
“一綱”,即臺灣必須統一于中國。“四目”是:1.臺灣統一于祖國后,除外交必須統一于中央外,臺灣之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蔣介石;2.臺灣所有軍政及經濟建設一切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政府撥付(當時臺灣每年赤字約8億美元);3.臺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并尊重蔣的意見,協商決定后進行;4.雙方互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舉。毛澤東還一再表示:臺灣當局只要一天守住臺灣,不使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大陸就不改變目前的對臺關系。
毛澤東提出關于臺灣寧可放在蔣氏父子手里,也不可落在美國人手中的基本原則和用“一綱四目”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新方針后,毛澤東、周恩來通過張治中、傅作義、屈武給蔣介石寫信,作了詳細轉達,對蔣氏父子觸動很大。他們認識到,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真是以民族大義為重,為了維護祖國統一,反對“臺獨”,竟然能夠不計前嫌,制定出這樣寬大的政策,可見中國共產黨是把中華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這也喚起了他們的民族大義。蔣氏父子生前一直堅持反對美國分裂中國的政策,堅持對“臺獨”實行高壓政策。陳誠在病逝前說過這樣的話:中共有泱泱大國氣度,希望周恩來、張治中相信他的人格,他決不會違背民族大義。陳誠的這些話,可以說是代表了蔣氏父子和臺灣國民黨多數高官的心聲的。(摘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