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羚羊與秧雞》是一部生態文學小說。作品通過講述未來人類違反自然規律、破壞生態法則而最終導致整個人類社會走向毀滅的故事,體現出作者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對人類的警醒。本文則重點分析阿特伍德在小說中所體現的的生態意識。
【關鍵詞】《羚羊與秧雞》;人與自然;科技;生態平衡
【作者簡介】陳霞(1975-),女,碩士,河南工業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8-ZZJH-112,河南工業大學外語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WYKY-2017-05。
一、自然生態危機
未來世界里,到處是人類欲望和野心的無限膨脹,盲目發展科學經濟的背后,帶來的是巨大的生態災難,文章開篇便是宛如世界末日般的場景,全球瘟疫、海平面上升、城市、高樓被海水淹沒、土地沙化、火山噴發、氣候變化無常,整個人類世界變得荒涼不堪,一片狼藉。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人類自己。親手毀掉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毀掉房屋、花園、毀滅自己。這些看似虛幻離我們很遙遠的未來世界里的場景,并非只是完全依靠想象力的空穴來風,而是基于現實社會的真實寫照,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動物種類不斷減少、氣候環境日益惡劣這些,是現如今我們正在經歷著的一切,未來并非虛假而遙不可及,甚至就會發生在明天,因而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自然危機除此體現自然環境的惡化之外,還表現在人類對于自然界的生物人為改造上。阿特伍德在小說中提到,隨著未來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已經被一些相互競爭的生物科技公司所控制,他們對動物進行基因改造,在他們身上培養人的器官以供人類移植,于是他們培育出了長著五六個腎的“器官豬”、還有能快速生長十二份雞胸脯和雞大腿肉的“基因雞”,他們還把山羊和蜘蛛進行基因嫁接,培育出“羊蛛”;包括能用機器收割并直接成熟的咖啡豆等,他們對自然界的動植物進行各種奇形怪樣的基因改造之后,仍不滿足,開始將手伸向人類自己,他們通過基因技術,改變人類傳統的結婚生子方式,可以通過各種科技機構幫你生產出符合你要求的孩子,一旦不滿意,還可以將孩子回收再利用,更狂妄的是小說中的主人公“秧雞”——一個科學狂魔,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制造出了一批長著綠眼睛、只吃草和樹葉的“秧雞人”,這些秧雞人被程序設定,長到三十歲就會定時死亡,他們像人一樣,卻不具備人的本質特征,只是科技變異下的產物,如雕塑一般,沒有七情六欲,不會郁郁寡歡,也更不懂得放聲歡笑。
這是科技至上所帶給人們的主導世界的快感,就像秧雞所說的:“創造動物簡直太好玩了,它讓你感覺自己就像是上帝。”在這種隨心所欲的操縱背后,是自然環境的急劇惡化,自然生態失衡,以至最后連人類自己,也走向了滅絕之路。
二、社會生態危機
《羚羊與秧雞》中的社會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下,人類被分成兩個階層:“科技精英”和“普通民眾”。科技精英大多是這些轉基因生物的研制和生產者,他們被跨國公司收買,享受一切高端奢華的生活方式,為了追求絕對化的利益,不惜研發出各種病毒暗中傳播,而他們自己,也不過是跨國公司專制獨裁統治下的一枚枚棋子。另一種階層——普通民眾,他們居住在雜市,那里的街道破敗、骯臟,治安混亂不堪,到處充滿著貧困、混亂、色情和疾病。他們是商業集團獲取利益的貢獻者,他們的家園和精英人士的城堡,是完全相反的兩個世界,而比他們更慘的,還有存在于第三世界的一些偏遠國家的人民,他們被人販子欺凌、利用,還愚昧的以為這些是友好的生意人,他們的孩子在幼時便被賣到雜市中的妓院,還有的淪為科技精英藥品研發的實驗者和犧牲者。
這個未來世界里沒有公平和正義,只有貧富差距和畸形的人際關系,跨國公司只是把精英人士當作生產利益的工具,精英們也根本不把比他們下等的人當同類,就連雜市中共同生活的人,他們之間也沒有感情,整個人類共存的生活模式被打破,社會沒有法治作為約束力,道德底線也不復存在,這種生態危機,是社會環境下規則被破壞的徹底混亂,生而為人,卻不再擁有做人的尊嚴和底線,整個社會最終的道路,便是只能走向衰亡和毀滅。
三、精神生態危機
在這樣社會背景下生活的人們,利益的絕對交換,已經使他們喪失愛與被愛的權利,小說中的主人公秧雞,父親一開始是“科技精英”,幫著商業集團壓榨民眾,后來良心發現想要反抗而被殺害,秧雞的母親則從不過問兒子的一切,甚至連自己兒子的名字都會忘記,秧雞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顯得格外冷血,他崇尚一切理性至上,對待感情完全漠化,就連看到自己的母親被病菌折磨、分解散架的時候,也只是站在一旁冷眼旁觀。
小說中的另一個人物吉米,雖不像秧雞那般冷血,但與人相處也顯得疏離。他的父母總是記不住他的生日,似乎也記不起他的年紀,他最好的朋友是寵物浣鼬,對自己的父母則是盡可能的回避,他和多個女人發生關系,但同樣的家庭背景下,他和秧雞不同的是,他愛著羚羊,他還擁有愛人的能力,而秧雞的世界里,只有他的實驗工程,對羚羊的信賴也只是把她當成自己的工具。
“雪人”最終變成了一個怪物,他不再具有人類長時間以來所擁有的神圣地位,他在新生物種面前幻化成了一個類猿人,甚至開始像猿人祖先那樣樹居而生,當從人性回歸到最原始的動物性,自然在最后的戰爭中展現了它不可抗拒的力量,毀滅性的結局,這預示著人類永遠無法擺脫的宿命。
這個世界已經變得越發空虛而沒有意義,秧雞這個反面人物所帶來的毀滅的背后,是人類向自然發起抗爭后的毀滅,挑戰權威,必然是將自己和整個人類送上不歸路。
四、文化生態危機
小說中“雪人”:曾經的吉米所代表的是文學藝術,“秧雞”代表的是科學技術,吉米所學的專業在畢業時沒有用武之地,他在找工作時受到社會的冷落,只能干一些最廉價的勞動,而秧雞這種理科尖子生所擁有的,則是完全相反的待遇,初中畢業時,便被各大教育學院爭相搶奪,隨后被克里克學院高金挖走,與吉米多人合住一屋的住宿條件不同的是,秧雞有自己獨立的套房公寓,還有傭人專門打掃,他所在的學校也是宛如宮殿一般,富麗堂皇。一旦踏入這所學校,今后一生的生活便可高枕無憂,這是當時整個社會背景下的人類的價值觀,對科學技術極度重視,而忽略了文學藝術在社會中的價值,這種嚴重失衡的文化生態危機最終所導致的,是將整個社會越發變成一個機器化的牢籠,當人文精神徹底喪失,也就意味著人性的泯滅,阿特伍德在小說中提到未來的網絡世界,直播死刑、各種虐殺同類的血腥視頻,到處彌漫著的是死亡的氣息,而當人們在目睹這一切的時候,他們僅僅是在一旁拍手稱快,對待生命,已經沒有感情也不再尊重。還有各種色情服務,從孩童到老人,應有盡有。科學家也早已喪失了良知,他們生產出病毒,再制造解毒的藥物賣給雜市中的人,只為從中牟取暴利,他們高高在上的等級觀念使得下等人民的生命沒有意義,良知早已不復存在。
在故事的結局,秧雞制造出的病毒將全人類毀滅,最后他自己也結束了生命,世界只剩下“雪人”和一群變異種類“秧雞人”。科學為人類的發展帶來方便和快捷,可也最終,因為人類的貪婪和無止境,在遺棄了人為環境的關懷和引導下,科學技術沒有了精神世界的支撐,人與人之間不再互相關愛,科技就只能淪為高效率的殺人工具。
五、結語
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和其他動物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自然共同誕生的物體,就連人類自己,也是從動物演化而來,哪怕科技再怎么進步,人類的血液里也始終包含著動物性,人性與動物性二者本就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當有一天,人類想要擺脫自己身體里的動物性,而妄圖用絕對理性占領世界乃至其他一切生物,包括隨心所欲的創造各種轉基因生物時,就意味著,生態平衡已經徹底被打破。
“如果我是上帝,我會很不安。他創造了一切,并且認為這一切都是都是美好的,但現在人類正在這件藝術品上到處胡亂涂改。”自然生態中的物種,本就不該有等級之分,眾生平等,和諧共處才是社會發展的主題,《羚羊與秧雞》是未來的世界,帶有虛幻的想象,讀來卻也讓人覺得不寒而栗,可這一天就不會真的到來嗎?現實世界中的場景又該如何?說是人人平等,可同樣現在社會取得的很多成就,都是以犧牲弱勢群體為代價的,種族歧視、貧富差距、弱肉強食這些等,是我們現在的生活每天都在上演的故事,水土流失、空氣污染、資源枯竭……你還覺得未來世界很遙遠嗎?阿特伍德通過這篇作品,是給現如今的我們敲響一個警鐘:《羚羊與秧雞》中的世界末日的景象,并非只是憑借著想象力的天馬行空,而是基于對現實的真實寫照,人類社會享有多大權力,就同樣該明白,身上該肩負著多大的責任,自然為人類乃至整個世界帶來生命和希望,因而無論何時,人類都該始終銘記,保持對自然最真誠和最原始的敬畏。包括一切科學技術的發展,都要始終從人文主義出發,以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為全人類的共同發展尋找一條光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