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宏婕
圖/王 樹、劉宏婕
稀奇說
關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重要將領,他的忠義和膽識在中國歷代備受推崇。他有很多別名,比如關公、武圣、關二爺、美髯公、關帝等。
◎“泥人王”與他的泥人在一起
新石器時期: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泥豬、泥羊頭說明了人類早期就開始以泥土為原料捏制藝術品。
唐朝:泥塑藝術得到極大發展,被譽為“雕塑圣手”的楊惠之就是當時泥塑藝術的杰出代表。
宋朝:小型泥塑玩具成為時興的商品,有許多匠人專門從事泥人制作。
元朝至今: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流傳不衰,重要的產地有天津、陜西、河北、山東、河南、北京等。
戰長沙,關羽和老將黃忠已經大戰了好幾個回合。關羽策馬飛奔,馬蹄下揚起層層塵土。老將黃忠飛馬追來,戰袍隨風抖起,他挽弓搭箭,射向關羽,關羽勒馬,側身閃躲。
這是《三國演義》中的一段故事,手藝人王樹用泥塑的手法,重現了“黃忠箭射關羽盔纓”的緊張時刻。
王樹,“泥人王”的第四代傳人。早年間,天津有很多泥人手藝人,為了生存,他們個個身懷絕技。與“泥人張”的市井風格不同,“泥人王”以廟宇彩塑起家。“我家世代做廟宇泥塑,主要為關帝廟塑關公像。原來五合商店后面的三義廟關公像就是我爺爺塑的。”王樹說。
1969年出生的王樹從小由爺爺帶大,泥巴是他童年最好的玩具。搓泥、和泥、摔泥……一塊泥巴就能玩上一整天。上小學的時候,王樹開始學習繪畫,在小本上畫《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時,最愛畫的就是關公。后來,爺爺教王樹泥塑,可讓王樹沒想到的是,爺爺竟然要他從學中醫開始!因為想做好泥塑不能“照貓畫虎”,而是要反映出人的內在精神。
“傳統泥塑講究人物的精、氣、神,可以運用中醫里的望診法來觀察人的生命狀態,從而如實地呈現在泥塑作品上。如果一個人的腎氣足,那他的面部會發亮;如果一個人脾氣急,他的臉上便會有一些深紋;如果一個人心態平和,那他的面目也就比較安詳。觀察生命、認知生命、塑造生命,寫實才是泥塑的最高境界。”王樹說。
神像泥塑是門古老的手藝,也奠定了中國傳統泥塑技藝的根基。過去京津地區的廟宇種類非常繁雜,尤以關帝廟居多,王樹的祖輩曾是廟宇的彩塑工匠。隨著時代的變遷,王樹這一代傳人已經沒有機會再去創作大型造像了,但爺爺傳下來的泥塑技藝不能丟,王樹這二十年來專心塑造武圣關公擺件,傳習著他老人家的精湛手藝。
◎關公表情包之“來呀,互相傷害呀!”
◎關公表情包之“我只是靜靜看書不說話”
◎關公表情包之“怎的不服?”
“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三國演義》對關羽的這幾十個字的描寫,給小時候的王樹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使關羽的形象已經在人們心中定格,他的心境也會隨著遭遇而改變。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王樹在塑造每一段故事中的關羽時,都會根據特定情境設計表情。這些表情加起來,足以組成一個系列的“表情包”了!
《夜讀春秋》中,關羽身著戰袍,一手捧古卷,一手捋長須,瞇著眼睛讀書,神情專注,讓人忍不住想為他添上一盞油燈。
《三英戰呂布》中,關羽策馬揮刀,張飛手持丈八蛇矛擋住了呂布手中的方天畫戟,呂布胯下的赤兔馬后腿高抬,險些人仰馬翻。這一組泥塑造型對雕塑者來說是巨大的考驗,因為濕泥會受重力的影響而下墜。于是王樹便利用時間差,先用手勁兒抵住馬腹,把馬匹上半身用塑料膜包裹保濕,再將下半身晾至半干進行雕塑,最后拆開塑料膜,對上半身塑形。
最近,一尊騎著雙頭麒麟的關公像出現在王樹的工作臺上,不再騎著馬的關二爺有點兒國際范,雙頭麒麟也和游戲中的神獸相似。雖然只是半成品,但足以看出王樹的創新精神。“傳統技法與現代審美結合,要讓年輕人也喜歡。”王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