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寬雨/文
在本期“是真的嗎?”中有一則假消息,就是奇聞三。你猜中了嗎?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其中的道理吧!
在距今2億多年前的地球上,有一個神奇的物種。它們憑借龐大的身軀、矯健的四肢和強大的攻擊力稱霸了整個星球,它們就是恐龍。在1億多年的時光里,各種恐龍相繼登上歷史舞臺。雖然在白堊紀末期,它們集體消失了,但我們還是可以在各種化石中找尋到它們的身影。

面對多種多樣的恐龍化石,給它們起個合適的名字是很重要的事。大多數恐龍的名字都和自身的特征有關,比如頭上有三只角的三角龍;頭骨寬厚的平頭龍;擁有巨爪的鱷龍,等等。此外,也有根據化石發現地點命名的,比如最早在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化石的亞伯達龍。其次,還有一些根據特殊習性命名的恐龍,比如我們今天的主角——竊蛋龍。
竊蛋龍又叫偷蛋龍,是一種雜食恐龍。這種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恐龍身上有兩個顯著的特征。第一,它有一個像鸚鵡喙一樣又彎又硬的嘴,但嘴里沒有牙齒;第二,竊蛋龍的額頭上長著一個看起來像雞冠一樣的半圓形骨片。盡管這兩個特征都很特別,但最后人們并沒有以此給竊蛋龍命名。因為在1923年,當人們第一次發現這種恐龍的化石時,它的骨架正趴在一窩原角龍的蛋上。于是,人們就推測這些沒有牙齒的家伙應該是靠吸食恐龍蛋生活的,這家伙在死之前可能正在“作案”。
根據這些推測,我們大致可以猜測一下當時的畫面:在一個夏日的黃昏,一只饑腸轆轆的竊蛋龍正在森林里尋找著可以填飽肚子的東西。經過漫長的尋找,終于在一棵大樹的后面發現了一窩原角龍的蛋。這只竊蛋龍高興地跑了過去,然而正當它準備享受美食時,悲劇發生了……

這個推測看似合情合理,但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謠言。1993年,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在進行一次亞洲發掘之旅時發現,部分恐龍蛋中有竊蛋龍的胚胎。這也意味著過去人們所認為的原角龍的蛋很可能是竊蛋龍自己的。根據這個結果,科學家產生了一個推測:也許竊蛋龍并不是靠吃蛋生活的。但至于竊蛋龍到底吃什么,各國科學家也是各執一詞。有的科學家從運動學和力學角度分析,認為竊蛋龍在進食時是靠上下頜壓碎食物的,它們可能偏愛軟體動物;有的科學家從竊蛋龍細長的后腿和敦實的腳板分析,認為竊蛋龍是靠捕食水生動物生活的;還有的科學家從竊蛋龍頸椎上的突起分析,認為這些突起可以使竊蛋龍的脖子變得強壯有力,進而推測竊蛋龍可能是靠吸取樹枝中的汁液生活。無論哪種推測是真的,竊蛋龍都和那個專職偷蛋的形象漸行漸遠了。
如果時光再次回到幾千萬年前,我們看到的畫面也許是這樣的:一只饑腸轆轆的竊蛋龍母親正在守護著自己的孩子。它很想出去尋找食物填飽肚子,但又擔心身下這些孩子的安危。就在這時,突然一聲巨響,地動山搖……比起“小偷”,也許“慈母”這個稱呼更適合它。
如果說過去是因為化石稀少和科技不發達,人們給竊蛋龍取了個不恰當的名字。那么現在知道了真相,竊蛋龍為什么還叫“竊蛋龍”,而不是什么“雞冠龍”“鸚鵡嘴龍”呢?答案是:這個名字雖然不合適但卻改不了。理由是當初的命名并不違規。這就意味著,“竊蛋龍”這個名字還要一直用下去。如果你也覺得它很委屈,那就記住竊蛋龍并不竊蛋這個事實吧!